桂枝汤
方义
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方,也就是治疗表寒证有汗之方。
翰卿按 所谓解肌者,属辛温发汗范围内一种方法也。不过这种发汗,是在出现有汗症状时进行,所以不叫做发汗,而叫做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
1. 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 时发热,自汗出。
3. 常自汗出。
4. 吐利后之身疼痛。
5. 本证误下后兼气上冲。
6. 产后中风,持续数日不解,头微痛,恶寒,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而阳旦证仍在者。
翰卿按 以上 1~5 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须兼有舌上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证,否则恐误犯阳盛之戒。
翰卿又按 本方一般来说,以有汗为主,第四种“身疼痛”,不必要求出现有汗,但须与麻黄汤证、附子汤证鉴别清楚。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 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 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 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 兼腹痛,不拒按者,倍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 兼腹痛,拒按者,倍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 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 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8. 误服大剂辛温发汗剂,汗虽多而表未解,身疼痛,脉沉迟,属气阴不足证者,倍芍药、生姜,更加人参(即新加汤)。
9. 兼口渴者,加花粉(即瓜蒌桂枝汤)。
10. 男子梦遗,女子梦交者,加龙骨牡蛎(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并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注意口渴与否,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马上停药,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续服二三剂。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
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但仍嫌二药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益胃气以补正。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为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也。
禁忌证
1. 口渴喜冷。
2. 脉浮紧,无汗。
3. 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4. 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5. 鼻衄。
翰卿按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古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是指这些热证而言。笔者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热证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性病也较为容易。至于酒客病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是属于兼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
总之,本方是热性药,对于任何热病都是不相宜的,为避免犯“阳盛”之戒,须严格注意。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黄汤:此治太阳病无汗之方。
2. 九味羌活加桂枝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之方。
3. 神术散加白术:此治内伤生冷,外感寒邪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 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 雷丰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 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自汗之方。
7. 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 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0. 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 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 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 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 烧裤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 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病,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本汤主之。(12)(原书排版只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部分使用“黑体”,本人整理时全部变为“宋体”,因为每条后面均有出处。——整理者注)
翰卿按 “阴阳”二字有指尺寸言者;有指浮取沉取者,即轻取见浮,重按见弱。轻按见浮为卫阳浮盛,重按见弱为营阴不足。根据实践,前者阳浮多属于肾阳虚,宜桂枝加附子汤,后者阴弱系营弱卫强,故宜桂枝汤。
本方是治太阳病有汗的主方,不论太阳病的其它症状具备与否,都可用之。上述 1~5 条主治证可作参考,但属于表实无汗之证,绝对禁忌。有内热者,不论症状多少、轻重,也绝不可用。内有轻度虚寒之证,兼身疼痛者,虽没有显著的汗出,也有可用的时候。但虚寒较甚,形成下利清谷者,必须先温其里,后解其表;兼痞证者,必先解其表,后攻其里;夹虚证者,可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适当地分别加入黄芪、当归、生地、附子等补益气血阴阳之药品。其余诸证,以此类推。
翰卿又按 干呕应是轻微的现象,如重时,单用桂枝汤是不会取效的。
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本汤主之。(13)
翰卿按 从本条看项强一症,不是本方主证,有无皆可,而恶风、恶寒才是主证。恶风、恶寒是一个证候,只不过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
映淮按 桂枝汤证为有汗,发热,恶风,脉浮,不喜冷饮,口不渴,舌无苔或薄白而润,小便清白。这是使用本方的主证,如有不同可加减应用,或改换方剂。气上冲,头痛项强,身体疼痛,鼻鸣干呕为副证,可有可无,不必加减。
桂枝证汗出是局部的,不是普遍的,而且量也不太多,有的上半身有汗,手摸略觉潮润,有的额部、手部、臀部出些微汗,除特殊原因外(如多饮开水或服发汗药),一般很少大汗淋漓。
服桂枝汤后,吃粥极为重要,盖谷气内充,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否则即不为桂枝汤了。张寿甫制加味桂枝代粥汤,即加黄芪升补大气,以代粥之补益之力,加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之发表之力也。
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翰卿按 本条有两种含义:
①气上冲可看做桂枝证误用下法后,头痛项强等证未随下法而下陷,仍然是上冲的,这当然仍宜本方来治。
②误下后,除桂枝证仍在外,另出现腹中自觉有气上冲。桂枝汤本有治冲逆的作用,当然可用桂枝汤。不过,经文后“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就不好解释了,体会到“若不上冲”句下当有缺文。由于这两种解释对诊疗方面都有帮助,故并存之。
总的体会是:
①桂枝汤证不可用下法治疗。
②下后桂枝证仍在者,仍可用本方。
③气上冲可作本方之副证。
④凭证用药的法则是正确的。
4.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翰卿按 使用桂枝汤最应注意的就是有汗、无汗。无汗者用之,不但不能发汗,反会使温度增高,贻患无穷,故陈修园说桂枝汤为不汗出之大禁。
坏病不是无法挽救,而是误治后身虽有热,但已经不是桂枝汤证了。
5. 脉浮紧,发热无汗,系麻黄汤证,故不可与本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翰卿按 根据疗效推测,“烦”字当是“头痛”二字之误。理由是说成头痛各方面都能说通;风池风府刺之,对头痛也非常有效;如烦热较甚,应防止误犯阳盛,需改变治法才行,绝不可能想到刺风池、风府,即使刺之,也不会有效。
翰卿又按 喻氏不用刺法,于本方加藁本、羌活、细辛;陆渊雷说有头项强痛,故可刺风池、风府,都说明是头痛之误。
6.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
翰卿按 脉洪大是指桂枝证未罢的脉洪大而言,但此脉接近阳明证,须注意口渴喜冷与否,以免误用白虎汤。
7.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不可与本方。(29)
翰卿按 本节是外感兼阴阳两虚的证候,所以不能单纯用本方。
8.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本方。(42)
映淮按 本条重点在“脉浮弱”三字上,若为浮紧,则是麻黄汤证。
9.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本方。(44)
映淮按 先解表后攻里是治疗表里同病的一般原则,表证若误下,可引邪入里,形成结胸或其他坏病。
10.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本汤。(45)
翰卿按 浮脉是汗法治疗的主要症状,为诊断病在外而不在内的主证,也是用下法的禁忌证。
11.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本汤。(53)
翰卿按 自汗为桂枝汤之主证,但临床上除营卫不和之自汗外,还有阳虚、气虚之自汗,必须鉴别清楚,方才无误。
12. 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本汤。(54)
翰卿按 “脏无它病”,应是里无积病(即里和能食,二便如常),且没有口渴喜冷之内热证。“时发热”之“时”字,可作时时,或定时解。然时时发热要与阳明内热、暑热自汗作对比;定时发热要与疟疾、阴虚作对比。
13.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本汤。(56)
翰卿按 小便清是无内热的表现,也是使用本汤的主证之一。示人在表证、里证混淆时,必须从各方面对比分析,弄清表里,桂枝、承气之用才不致误。
1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本汤。(57)
翰卿按 “发汗”,指麻黄汤发汗而言。此条之关键,必须辨清汗后是否转为里热,如无里热,只是表现桂枝证时才可使用本方。
15.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本汤。(91)
翰卿按 “清便自调”,是下利清谷之证已愈,二便正常。
翰卿又按 桂枝证如兼有里寒证时,先温里,后解表,这是治疗原则。使用桂枝汤时,必须注意这一点。
1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本方。(95)
映淮按 “发热汗出”是桂枝汤之主证,是使用本方之主要根据。卫主固外,营主内守,邪侵体表,卫气强则自卫,故发热。但因腠理虚而汗随之而泄,致营弱,故用桂枝白芍调和之。
17.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本汤。(164)
翰卿按 “大下后,复发汗”,是违反了先汗后下的治疗原则。“心下痞”即胃脘部痞满,是误治引起的症状。
18.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本汤。(234)
翰卿按 “阳明病”,系腹中拒按,大便不利之里实证,不是舌黄、口渴喜冷之里热证。因为里实证不是桂枝汤的禁忌证,而里热证虽兼桂枝证,也必忌用桂枝汤,恐犯阳盛之戒也。
此节示人表里皆病,先解表后攻里之治疗法则。但解表时必须辨清是否为桂枝汤之适应证。
19.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本汤(276)
翰卿按 “太阴病”,是肠胃虚寒腹满痛的证候。表里同病时,应先温里后解表。但有的情况也可以表里同治,如桂枝加大黄汤证。不过,只凭脉浮用桂枝汤,实觉不足,应全面分析为当。
20.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本汤。(372)
翰卿按 “下利腹胀满”是太阴里寒证,“身体疼痛”是太阳表寒证。本节再一次阐明表里同病时,里实者先解表、里虚者先温里的治疗原则。
21.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本汤小和之。(387)
翰卿按 “吐利止”是虚寒吐利之证已愈;“身痛”是营卫不和之表寒证;“消息”是醉酌的意思;“小和”是少少给与,取其调和之意。因为吐利后,阳虚里寒者不宜过分解表,以防亡阳。
映淮按 在内之虚寒,虽有所好转,而在外之表寒仍然明显,此由营卫不和所致,也是桂枝汤之适应证。不过在这种体虚情况下,不宜过分解肌。需要在用量上、用法上注意,同时也应该与桂枝新加汤辨别清楚。
22.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翰卿按 “酒客”是指素好饮酒的人。因湿热内盛,虽亦身热汗出,但绝不可误认为是桂枝汤证。
23.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翰卿按 此条是酒客病及湿热病,误服本汤的结果。
24. 汗后或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都不可与本汤。(63、162)
翰卿按 “无大热”应体会为热已入内,表热不复存在。说明汗出而喘,无大热已不是桂枝汤证。
25.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本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
映淮按 妊娠恶阻不能食,乃冲盛胃逆,故用白芍敛之,桂枝降之,理是乎此,尚待验证。
26. 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伤寒论·伤寒例》)
翰卿按 阳盛是内热炽盛的证候,如咽干舌燥,口渴喜冷性饮食等。桂枝汤是温性药,服之是以火治火,不死何待?曾见一患者服后全身发出黑斑而死,故绝对忌用。
27. 桂枝汤自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汤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素虚寒者不必加减。(《活人书》)
28. 本汤兼治:
①胸腹痛,背亦彻痛者。
②通身寒冷。
③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搐搦抽掣。
④脑后生疮。
⑤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
⑥足跟痛,痛彻腰股。
⑦小儿腮肿,发热恶风。
⑧小儿发热痘出。
⑨妇人妊娠恶阻。
⑩发热恶风下利,日数十次。
⑪寒霍乱后身犹痛者。
⑫自汗,盗汗,虚疟,虚痢。
(《伤寒论类方汇参》)
映淮按 桂枝汤为调阴和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的方剂,审证恰当,效若桴鼓。但必须以桂枝汤主证着眼,以上所举可作临床应用的参考,但应防止与类似证混淆。如②应与阳虚四逆汤证鉴别。⑦应与普济消毒饮证鉴别等。还有些证虽然可用,也要适当加减,不可死守原方,以免错误之发生。
29.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其主证有四:①身汗自出,皮肤微润,有汗时形寒,无汗时微热。②脉浮缓,全无紧数之象。③口中和,不渴饮。④舌苔白滑而润,绝无津液缺乏之象。(北京《方剂讲义》)
30. 桂枝汤之运用,不论病的时期早晚,或证之在表、在里,只以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浮弱,自汗出,或身疼痛者,为目标也。(《古方临床之运用》)
31. 桂枝汤的焦点是在于血运之不调匀,汗生于血,血运不匀则充血之处有汗,贫血之处无汗。桂枝汤的目的,是通调血脉,使局部之汗态,入于正常的遍身的汗态,服后遍身势絷是血运调匀的结果,是由温被与吃粥蒸发出来的,并非桂枝汤真有发汗的能力。(《经方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