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义
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证较轻,为日较久,系辛温发汗之轻剂,古人所谓之小发汗剂也。
主治
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如面有热色,或身痒等证,且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者。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生姜五分至一钱 炙草五至六分 麻黄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 杏仁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之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因前未汗,故不得不发其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
禁忌证
1. 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药轻不能胜任也)。
2. 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也)。
3. 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因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黄汤:此治病势较重,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2. 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口渴喜冷内热证,为辛凉小发汗剂。
3. 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治汗后形成的寒热如疟证,麻黄用量较少,为辛温小发汗剂。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本汤。(23)
翰卿按 “如疟状”,指寒热发作有间歇的时间而言。具体时间,疟疾发作有定时,此证是一日二三度发;疟疾是寒热往来,此则是寒热并见。所谓“热多寒少”,是指程度而不是指时间多少。如果指时间多少,就成为寒热往来了。根据实践,寒热往来证使用本方不会有效。
本节主要精神是此前未汗,根据寒热面赤、身痒,还应当发其汗,但由于日数颇久,病势较轻,脉象又微,不能大发其汗,故用此小发汗剂。前贤陈修园“前此未汗,不得不发其汗,因日数颇久,故小发其汗”亦正此意也。
在太阳病中,麻桂二方为辛温发汗及解肌的主要方剂,临床始终本着无汗脉紧用麻黄,有汗脉缓用桂枝的法则而应用。而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虽然用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麻黄、桂枝的复合方,临床应用又当以什么为标准呢?
许多书认为这是邪微表郁,宜用小发汗的轻剂,还有的认为是治桂枝证、麻黄证各半,及桂枝证多、麻黄证少者。诚然,表邪轻者可用轻剂,问题是这个轻的界限,以及桂枝证、麻黄证的多少界限如何掌握?实令人有无从衡量之苦。而且经文中指出的“如疟状”、“形似疟”,又须与少阳小柴胡汤证加以鉴别。弄清这几点,才会应用此三方。
姜佐景云:“凡发热恶寒同时皆作,有汗者用桂枝汤,无汗者用麻黄汤。发热恶寒次第间作,自再发以至十数度发者,择用桂二麻一等三方,层次厘然,绝无混淆。”的确,从临床看,桂枝证、麻黄证没有似疟如疟等间歇情况。
至于小柴胡汤主证,为寒热往来,其特点为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所谓寒往而热,热往而寒,相因不止,并常兼呕吐,口苦,脉弦等证。
疟疾发作有定时,或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未有一日数度发者。本证则寒热一日二三度发,至十数度发,无定型,但有休止,同时不兼呕吐,弦脉,这和柴胡证、疟疾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