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附子汤

方义

此敛阴回阳之方也。

主治

发汗后,表证已解,汗尚未止,反恶寒者,阴阳两虚也。但脉必微而数,方能确定。

翰卿按 表证已解,故不用桂枝。汗未止,兼见数脉为阴虚;恶寒,兼见微脉方为阳虚。

药品

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炮附子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以治恶寒,芍药滋阴以敛汗液,甘草补中兼和,既可固后天之本,又可和二药之偏。

禁忌证

1. 有发热、头痛、脉浮之表证者,忌之。

2. 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桂枝加附子汤:此治表证不解兼阳虚之方。

2. 芪附汤:此治卫阳虚自汗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发汗不解,反恶寒,虚故也,本汤主之。(68)

翰卿按 “不解”二字,不是表邪不解,而是没有恢复正常,是指反恶寒之证而言。果系表邪不解,应有头痛、发热、脉浮,宜用桂枝加附子汤,绝没有使用本方之必要。“虚”是阴阳俱虚或营卫俱虚,以营为阴血,卫为阳气也,但绝不是单纯卫阳虚,因卫阳虚宜芪附,不宜芍附。

翰卿又按 本方用附子,为人所易于理解,但使用芍药还没有一致认识。如吉一氏云当有脚挛急证,陆氏云有肌肉挛急,曹氏云疏达营血,使得充满微细血管之中,周氏云汗多为阳虚。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按法使用也有一定效果。但我从实践中体会,汗后恶寒,手足厥冷,脉微者用四逆辈治之;汗后恶寒,手足不厥冷,脉沉而微者本方治之。因无身热,不宜桂枝加附子汤;无四肢厥冷,亦不宜四逆汤。不用附子则阳无以回,用之又怕伤阴,在用药两难的情况下,佐以芍药最为相宜。我的看法当否,可进一步研究。

2. 芍药甘草汤原为血不养筋,两脚挛急,疏导营血下行之方……更加熟附子一枚以助之,使血分中热度增高,而恶寒之证自愈。(《伤寒发微》)

3. 用于疝及痛风、鹤膝风;凡下部之冷,专冷于腰者,宜苓姜术甘汤,专冷于脚者,宜此方。(《方函口诀》)(《方函口诀》是日本明治时期汉方医家浅田惟常(又名浅田宗伯)口授的方书类中医文献,成书于 1876 年。——整理者注)

诈灸

俞用古,明新昌县人。一女子欠伸,两手直不能下。用古曰:须灸丹田。因灼艾诈解其裙带。女子惊护,两手遂下。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