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方义

此麻黄汤之加减方,为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也。

主治

1. 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证。

2. 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翰卿按 本证亦必须有恶寒,无汗,烦躁,喜冷性饮食等证。因恶寒无汗宜用麻桂,烦躁喜冷宜用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二至四钱;研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翰卿按 旧日有汗出多者用温粉扑之一法,根据实践,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汗多之可能。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 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造成亡阳)。

2. 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 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无内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之方。

2. 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 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翰卿按 此方与大青龙汤之区别:大青龙汤证恶寒较甚,此方证不恶寒。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本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翰卿按 柯氏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急,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大青龙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柯氏之论,我认为是正确的,对辨证用药的分析也较为深刻,学者应详加体会。

诸家对于筋惕肉瞤等证拟用真武汤以治,很恰当,但使用时需注意真武汤之主证。

2.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本方发之。(39)

翰卿按 《伤寒论译释》指出本条是另一变局,就是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疼而但重。因其易与热伤经脉的身重相混,故指出“乍有轻时”;又极易与少阴病的身重相混,故指出“无少阴证”。但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之主证还是应该具备的。

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本方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 溢饮即四肢水肿之病。

本方是治表实、表寒兼里热之剂,临证可与麻杏甘石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相互体会。

本方以恶寒、无汗、喜冷、脉浮有力为主证,对浮肿的患者,浮脉因肿胀不甚明显,意会之可也。

4. 阳气虚的患者,固然应当禁用,即使阳气不虚,方证悉合,在使用时也必须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以避免过剂之弊。(《伤寒论译释》)

5. 本方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若误投以本方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瞤也。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芪、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若其人已误服而大汗亡阳,筋惕肉瞤者,宜去麻黄加净萸肉一两。(淮按:此与真武汤都是根据服后变证情况而分别应用的。)

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淮按:此应从恶寒的情况决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6. 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汗不出而烦躁者。又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疼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俱加车前子为佳。(《类聚方广义》)

7. 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热病之无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皮肤病性浮肿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二则

吴普(后汉书华佗传)

广陵吴普从陀学,依法治病,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之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自不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既可除疾,又利手足,体有不快,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周身轻便。普从其言,年九十余,耳自聪明,齿牙完坚。(隋唐书经籍志)有吴普本草六卷。

怒激痘

泰昌遇,字景明,明上海人。谓通方脉,妙悟入微。尝行村落,见妇人淅米,使从者挑怒之。妇人忿诟。昌遇语其家人曰:若妇痘且发,当不治。吾激其盛气,使毒发肝部耳。目下春时,应见于某处,吾且止,为汝活之。及暮,如其言。乞药而愈。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