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祛水饮之方。
主治
1. 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兼咳嗽,吐痰,气喘,不得卧,身肿等证。但必须没有口渴、喜冷饮之内热现象。
2. 溢饮。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生杭芍一至二钱 细辛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至二钱
加减法
1. 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一至二钱(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热生津之蒌根代之),或仿《金匮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钱。
2. 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钱半至二钱(利为里证,不宜发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 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至钱半(噎是痰涎水气阻碍食道或胃脘之间,饮食不得下行之证。不宜麻黄解表,而宜附子温里,因痰涎水气得温可散也)。
4.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者,去麻黄,加茯苓钱半至二钱。
5. 喘者,加杏仁苏子润肺降气以治喘,甚者更加葶苈子(原文去麻黄,根据经验,麻黄治喘有效,不应该去掉)。
6. 素有肺病咳血,去桂枝加杏仁、石膏、天冬。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桂枝以散表寒,细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饮水气。芍药、甘草以缓拘急。
禁忌证
1. 无表证者,忌之。
2. 有口渴喜冷饮者,忌之。
3. 干咳无痰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香苏散:此外感风寒咳嗽之通用方。
2. 银翘散、桑菊饮:此治外感风热咳嗽之方。
3. 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治本证兼有热证之方。
4. 从龙汤:此治服本汤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复发之方。
5. 大青龙汤:此治表寒里热之方,故表药同而里药异。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本汤主之。(40)
翰卿按 心下当包括气管、肺脏部分而言;水气即水饮,为痰饮之稀者。就是人体外受风寒,体液分泌、吸收机能失常,形成水液环流障碍,或多或少的停蓄,所谓咳、干呕、噎、喘、下利,皆水饮停蓄之症状也。这种说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是否正确,我不敢肯定,但用药效果是肯定的。
本节所述的或然证,系水气内渍的各种证状,临床上必须注意鉴别。如“咳”,必兼痰清稀而多,为水气渍于气管的表现。“渴”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热盛伤津,一种是水津不布,前一种必有喜冷之证,后一种必有不欲饮,或小便不利之证。本节之渴属于后者,但从用药上看,当有虚热之象,故去半夏加瓜蒌根。如果真有内热,则需加用生石膏;“利”是指大便溏泻,为大肠吸收功能减退,水气渍于肠中的表现;“噎”是痰涎阻于食道、或胃脘之间,饮食不得顺利下行之证(非食道癌之噎);“小便不利”,兼少腹满,正是水蓄膀胱的症状;“喘”是水气伤于肺的证候,这种喘多喉间痰鸣,或兼倚息不得卧。使用小青龙汤时,除根据主证外,应参考上述或然证,依法加减。
姜佐景:“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必审其咳属于水气者。水气者何?有因游泳而得者,多进果品冷饮而得者,远行冒雨露得者,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者。其咳之前,喉间常作痒,咳声犹如瓮中出”。这段论述也是使用小青龙汤的很好经验,可作临床之参考,但仍应以小青龙汤的主证着眼,方不致误。
有人说此证属湿性肋膜炎,有人说为肺炎,这种生硬结合,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用药是根据症状而不是根据病名,否则只凭西医诊断之病名用药,不辨寒热虚实,肯定会出事故的。
2.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本汤主之。(41)
翰卿按 这正是小青龙汤的主证。本节所述的不渴,说明没有热象,和上节之渴从现象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形成渴的原因不同,因之治法亦不同,故应细细体会。“小青龙汤主之”,诸家认为应在发热不渴之后,这是正确的,不然,“服汤”二字没有着落。且渴证出现后,不应再用小青龙原方。
“寒去欲解”,为水寒已去,仅续发口渴一证,不必服药,可少少与之水,以待其津液自复。
3. 咳逆倚息不得卧,本方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 尤氏云:“倚息,倚几而息,能俯不能仰也”,这正是支饮的一个现象,因平卧则咳剧,故常伏枕而坐,以求证状缓和于一时。陆氏云此条证候不具,当有发热、干呕、吐涎沫、微喘等证。《医宗金鉴》谓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这两家之说,都有参考的必要。
4. 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本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 溢饮指四肢水肿之病。《金匮要略》所述本节的意义,从病名、治法上看是一样的,但处方却举出两种。这两处方不是随便应用的,大青龙汤是表寒而兼有内热,小青龙汤则是表寒而兼有寒饮。用时,当加以体会。
总之,小青龙汤是治表寒兼有水气之方剂,特别是肺部及皮肤有水气的方剂,也就是太阳病兼咳嗽气喘、吐痰或水肿的方剂,应注意的是不喜冷性饮食,脉浮而有力。
翰卿又按 外感束肺,则发热无汗恶寒,水饮内停则咳喘呕哕。临证时,外寒偏盛者重点发散;饮邪偏盛者重点温化,用姜细夏味;如无表证,但咳喘浮肿者,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治之;属脾肾阳虚者,则宜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治之。
5. 凡水气之咳,本汤皆能治之,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经方实验录》)
6. 伤寒、温病心下蓄有水饮作喘者,后世名之为外感痰喘,投小青龙汤则必效。
若遇脉象虚者,宜加参,又宜酌加天冬;若素有肺病,常咳血者,宜去桂枝加杏仁石膏天冬。
脉虚弱者,服小青龙汤之先,即将诸药(人参山萸白芍龙骨牡蛎)备用,以防服小青龙汤喘止后转现虚脱,或汗出不止,或息微欲无,或脉形散乱,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医学衷中参西录》)
7. 杂病腹胀水肿者,用此发汗而利水。(《医宗金鉴》)
8. 咳嗽,喘急,遇寒暑则必发,吐涎沫,不得卧,喉中涩,此为心下有水饮,宜此方。(《方函口诀》)
9. 支气管喘息、湿性支气管炎之咳嗽、湿性肋膜炎、百日咳、肺炎、流感、浮肿、急性肾炎、关节炎、结膜炎等因水毒停蓄而来者。(《古方临床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