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
方义
此散寒补阳止痛,治太阳少阴同病,表里皆寒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证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从体质方面检查,没有显著衰弱现象。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细辛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细辛升内陷之阳气。对于表里皆寒始得之证最为相宜,或兼头痛者,用之也可。
禁忌证
1. 喜冷性饮食者,忌用(须注意阴虚、血虚兼受风寒之病)。
2. 体质有虚弱现象者,忌用(须注意阳虚、气虚兼受风寒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黄附子甘草汤:此治表里皆寒,或体质较弱,或时间较长,或没有头痛之方。
翰卿按 此证需加人参。
2. 景岳理阴煎、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感受寒邪之方。
3. 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感受风寒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本方主之。(301)
翰卿按 “始得之”,为使用本方注意的地方。因为日期稍久,偏于虚的一面较多,而这个时期则偏寒的一面较多。
陆氏云此正气虚弱之人,因抵抗外感而见少阴病。我认为是寒邪直中少阴,伤及少阴阳气所致。因本方偏于去邪而不偏于补正,也就是除解表温里外,方中并无补虚之品。
本方之细辛,有的说有头痛证,有的认为是升内陷之阳气。根据实践,这两种说法都有参考的必要,而后者比较更正确些。因只有遇到寒邪直中阴经之证,才能体会到这一点。
翰卿又按 本方是治表里皆寒的方剂,所谓解表温里是也。使用时应注意:①不喜冷性饮食。②体质没有显著的衰弱现象。
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张氏医通》)
3. 本方加川芎生姜,谓指迷附子细辛汤。治冷风头痛,痛连脑户,或但额角与眉相引,如风所吹,如水所湿,遇风寒则极,此是风寒客于足阳明之经,随经入脑,搏于正气,其脉微弦而紧。(《十便良方》)
4. 治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例一少年,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夜间当窗酣睡感寒而冻醒,未醒之先又梦遗,周身寒战,腹中疼痛,头痛甚剧,脉微细若无。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于本方加熟地、山药、山萸、干姜、公丁香,服后温覆,得微汗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5. 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以太阳寒水陷入少阴,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而于水肿一证尤宜。
曾治一孩,沉迷不醒,手足微厥,脉微细,平日痰多。疏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生姜,一剂即不复沉迷。后逢小儿但欲寐者,悉以本法加减与之,无不速愈。(《经方实验录》)
6. 细辛、附子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用于衰弱体质及老人之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痛,头疼,脉沉细无汗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7. 一孩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痘隐没。但欲寐绝饮食,脉沉,热如除。与本方,痘再透发而愈。(《方与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