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义
此散寒、回阳、补中,治太阳少阴同病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证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或没有头痛。身体虽没有显著虚弱现象,但发病已二三日了。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炙草补中,对于表里皆寒证,时日稍缓者,用之相宜。
翰卿按 此证甚急,虽二三日之间,也须注意虚弱方面,细辛、炙草之易正是为此,必要时酌加人参、熟地一类药品。
禁忌证
1. 喜冷性饮食者,不可服(须注意阴虚、血虚兼受寒邪之病)。
2. 有显著虚弱症状者,不可服(须注意阳虚、气虚兼受寒邪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有头痛,病在开始时,体力没有显著衰弱之方。
2. 理阴煎、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感受寒邪之方。
3. 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感受寒邪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
翰卿按 “得之二三日”,是用本方着眼之处,与上条“始得之”可共同体会。
少阴病本不应发汗,只有兼太阳证时才可发汗。前节言始得之,是寒邪初中,故发汗药稍重些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经过二三日,发汗药就需要轻些,因为要考虑身体之虚,而不是因为病轻的关系。
2.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则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3. 周氏(禹载)认为本证以细辛易甘草是因津液已耗,此语值得商讨,如以津液耗而去细辛,则麻黄附子亦当禁用,且甘草非生津之品,实际上本方以甘草易细辛,是因病势较轻较缓的缘故。(《伤寒论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