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滋生津液,并能引胃气上行,升举内陷之邪气使其外出之方。

主治

1. 太阳病,项背强𠘧𠘧。

2.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翰卿按 此二证必须具有太阳发热恶寒、无汗脉浮之表实证,和没有喜冷恶热等内热证;在下利方面,更必须没有不敢服冷性饮食的里寒证和平素消化不良的里虚证。因为项背强𠘧𠘧是太阳经津液被伤,下利是太阳病外邪内陷。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 麻黄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不下利,呕吐者,加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麻黄治太阳无汗之表证,加葛根治项背强及下利之阳明证。

禁忌证

1. 表虚有汗者,忌之。

2. 里热口渴喜冷者,忌之。

3. 里寒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

4. 里虚下利清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桂枝加葛根汤:此治项背强𠘧𠘧,有汗之方。

2. 麻黄汤:此治太阳表实证,没有背强之方。

3. 葛根芩连汤:此治表里俱热的泄泻或痢疾之方。

4. 桂枝人参汤:此治表寒兼里虚寒下利或痞满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病,项背强𠘧𠘧,无汗恶风者,本汤主之。(31)

翰卿按 本节和桂枝加葛根汤在应用上,可以互相参照,差异点即在汗之有无。说明仲景辨证用药上是非常严格的。

2.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本汤主之。(32)

翰卿按 本方主证是无汗,恶风寒,脉浮等表证,或兼项背强,或兼下利。至于鼻干目痛等证,实践中意义不大。

葛根有退热生津、鼓舞胃气上升的作用。项背强𠘧𠘧为津液不达,葛根可以输送津液上达,故为项背强𠘧𠘧之主药。至于下利,系津液下注于肠,葛根升提,结合姜枣草安和肠胃,故亦为葛根汤之适应证。根据经验,葛根汤之治下利兼有表证的,与人参败毒散治痢之初起兼表证者,其机理大致相同。

翰卿又按 陆渊雷认为本方但治太阳证兼下利,若有阳明证则不效。曹颖甫谓阳明之热,自有白虎、承气,安用此升提之品乎?……太阳阳明合病,非太阳表证未罢即见潮热,渴饮,谵语,不大便之谓,以太阳汗液不能畅行于表,反入于里……由胃入肠而成下利之证。二说皆为经验之谈,可作参考。

3. 感冒、麻疹初期、扁桃体炎、耳道炎、副鼻窦炎蓄脓证、急性眼结膜炎、荨麻疹、湿疹、痢疾肠炎初起、肩凝、颈筋闪挫(俗称落枕)、背肌拘挛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4. 子痫发热者。(《金匮要略今释》)

二则

钮福保

钮福保,字松泉,芳鼎子,以第一人成进士,尤好岐黄书。在京师,每为人治愈危疾。尝治其同年之母,高年患痢,医用芍药汤不效,转益困笃,身热不食。询知病前曾参食蟹,诊脉左弦数,右数而弱,舌胎中黑,腹痛喜按。力排众议,专主热药,用熟附子八分,炮姜白芍各一钱,吴菜萸五分,焦白术茯苓各三钱,肉桂八分,炙甘草一钱,砂仁陈皮各五分,生姜二片,一剂痢稀热减。去茱萸陈皮,加丁香木香,二剂痢止。改用补中益气汤,加附桂炮姜全愈。有诊治医案一册,名曰春冰集。盖言慎也。

散与汁

朱肱,自号无求子,宋湖州人,邃于伤寒。南阳太守有疾,时医用小柴胡散,连进三服,胸满甚。延肱。曰:用药是也,但宜煎汁,乃能入经络攻病,今为散滞膈上,宜乎作满。因煮二剂服之,疾顿瘳。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