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为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至二钱
加减法
1. 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 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属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1.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服。
2. 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不可服。
3. 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者,不可服(内热太盛)。
类似方剂参考
1. 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 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本方下之则愈。(103)
翰卿按 “心下急”,胃部急迫拒按,是宿食不化的现象,也是呕吐不止的原因,故小柴胡无效。“郁郁微烦”是烦热现象。此证在服小柴胡汤后,寒热往来等一些柴胡证还应当存在,否则,单凭呕不止等使用大柴胡汤,药证不甚符合。这是从“为未解”三字体会出来的。
翰卿又按 少阳证禁下,是指单纯少阳证和使用单纯的攻下剂而言。本节是少阳兼阳明实证,正是少阳可以攻下的证候,大柴胡汤也正是少阳兼阳明之攻下方。
2.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作往来寒热者,与本方。(136)
翰卿按 本节所谓热结在里,是指胃肠部拒按和不大便等证而言,说明少阳兼阳明的证候需要大柴胡汤治疗。
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本汤主之。(165)
翰卿按 读本节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伤寒发热”是指间歇型的热,这种热不宜发汗,故汗之不解。根据实践,凡用大柴胡汤治疗的发热,不论时时发热,或有时发热,都须兼有口苦一证,口不苦者,不宜用大柴胡汤。
②发热呕吐下利,心下痞,不拒按,口不苦者,需分析是否属于桂枝人参汤证。
③发热呕吐下利,心下痞,不拒按,口苦者,需分析是否属于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证。
④腹部拒按一证,是使用大柴胡汤的主要症状。至于下利,有人认为需去大黄,我看不是绝对的,应在拒按部位和程度上具体分析,以作取舍的决定。
⑤大便不利之用大黄,如系火证也有腹部不拒按者,不可不知。
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不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104)
翰卿按 本证为大柴胡之适应证。其关键证就是小柴胡证兼阳明之里实证。
5.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本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
翰卿按 心下满痛拒按,为有形之邪积于胃,故用大柴胡汤攻之。我认为邪在少阳阳明,不同于在腹,同时一定还有经证,故而两解之。
6. 少阳病六七日至十余日,大便不行,胁下濈濈汗出方可用本方微利之。缘胆无出入,泻土所以泻木也。如胁下无汗,为胆未实,设误下之,必犯少阳之本,形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寒温条辨》)
翰卿按 此说不一定可信,可作参考。
7. 急性胃肠炎,而有本方主治证状时;高血压血管硬化,以及中风后半身不遂,而胸胁心下逆满,腹直肌拘挛,按之痛,大便秘结,其人精神不安,喜怒无常;又赤痢经过中,心下痞满、呕吐、舌有黄苔、里急后重者;急性胆道炎、胆石疝痛、烦热呕吐、便秘者,用本方可收顿挫之效。亦用于眼结膜炎、耳道炎,头目胀痛、头重、心下痞塞、烦闷,不大便,欲呕者。(《古方临床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