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

方义

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

主治

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桂枝证),呕吐,胸胁满闷,口苦(柴胡证),脉较弱。

药品

柴胡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半夏钱半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至二钱 芍药钱半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

禁忌证

脉有力者,不可用(因有人参之补,恐犯实实之戒)。

类似方剂参考

1. 人参败毒散:此祛邪补正之方,以散邪之药为多。

2. 桂枝人参汤:此补正祛邪之方,以温补之药为多。

3. 柴葛解肌汤:此治三阳合病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本汤主之。(146)

翰卿按 本方是治太阳少阳合病之方,为什么外证未去不用麻黄而用桂枝呢?从药品上体会,病势比较轻微,柯氏云“虽不言脉而微弱可知”也说明这个问题,所以不用麻黄而用桂枝,且剂量也轻。条文中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即桂枝证,微呕、心下支结为柴胡证。

心下支结,是心下满、心下痞硬之类似症状。支结、痞证、结胸怎样识别?山田氏云:“凡心下之病,其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此为结胸;其硬满而不痛,按之则痛,不欲按之者,此为小结胸;其硬满而不痛,按之则痛,虽痛,其人却欲得按者,此为痞;其硬满甚微,按之不痛者,此为支结。支结乃烦闷之意耳”。陆渊雷云:“大小结胸俱挟水饮,痞硬支结则无水饮,纵有之亦不为患也”。观二氏之说,可得其概矣。

2. 寒疝腹中痛者。(《外台秘要》)

3. 心腹挛痛,肝木乘脾土者。(《伤寒论译释》)

黄帝

黄帝,(外纪)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怒喜攻之于内。天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