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扶正之剂,是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阳、少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后下。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小柴胡汤:此柴胡、黄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 大柴胡汤:此柴胡、黄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骨、牡蛎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本汤主之。(107)

翰卿按 本节所述症状比较简略,有几个问题需要阐明:

①在未用下药之先,应该有寒热往来、口苦等柴胡证。下之后,这些症状应该仍在,否则,单凭胸满如何想到使用小柴胡汤呢?陆渊雷认为本条是柴胡证兼烦惊谵语者,也说明了这一点。

②下药多为寒性药品,下后伤及阳气,出现身重,小便不利等水气不能正常吸收、排泄的症状,这是容易理解的。难以理解的是误下怎么会出现烦惊谵语等热性症状呢?山田氏认为是下之后复以火迫劫之,这种看法我认为是对的。

③既是误用下药所致,根据什么用大黄再下?又根据什么用人参补之?丹波元坚认为是少阳病兼有里实之证,方氏认为人参入心以益其虚,可以分别说明上述问题。不过我认为,里实应说到腹部拒压,或大便秘结方面,入心补虚应说到脉搏力量不足方面,这样比较更恰当些。总之,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复杂的症状必须用复杂的治法。本节症状虽不够完备,但根据用药是可以体会出来的。

2. 神经衰弱、歇斯底里之惊痫性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性心悸及血压亢进、小儿夜啼,便秘腹满、烦闷不眠,易惊易怒,脐间动惕有上冲之势,甚则狂癫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3. 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伤寒类方》)

4. 小儿连日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惊悸。(《经验集录》)

二则

虫舔犬血

张戴人曰:余昔过夏邑西,有妇人腹胀如鼓,饮食乍进乍退,寒热更作,而时呕吐,且三载矣。师觋符咒,无所不至,惟俟一死。会十月农隙,田夫聚猎,一犬役死,磔于大树下,遗腥在根上。病妇偶至树根,顿觉昏聩眩瞀不知人,枕于根侧,口中虫出,其状如蛇,口眼皆具,以舌舐其遗腥。其人惊见,以两袖裹其手,按虫头极力出之,且二尺许,重几觔。剖而示人,其妇遂愈。此正与华元化治法同,盖偶得吐法耳。

难疗之渴

虞洮,字少卿。五代时,初佐蜀。董璋久患渴疾,遣押衙李彦求医于孟蜀。蜀遗虞往。既至,董曰:璋之所患,经百名医。而无微瘥者何也?对曰:君之疾,非惟渴浆,而似渴士,得其多士,不劳药石而自愈矣。董公大悦。时董公有南面之志,故以此言讥矣。洮又曰:大凡视听至烦,皆有所损,心烦则乱,事烦则变,机烦则失,兵烦则反,五音烦则损耳,五色烦则损目,滋味烦则生疾,男女烦则减寿。古人于烦,莫不戒之,公今日有万思,时有万机,乐淫于外,女淫于内,渴之难疗,其在此乎!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