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及阳明经邪热之方。
翰卿按 有注家认为此方是吐剂,经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主治】热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憹,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但必须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翰卿按 此证汗下后出现者最多,未经汗下者也有,所谓阳明在经之邪热也。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加减法
1. 少气者,加甘草(即栀子甘草豉汤)。
2. 呕者,加生姜(即栀子生姜豉汤)。
3. 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栀子干姜汤)。
4. 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即栀子厚朴汤)。
5. 劳复、食复者,加枳实;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即枳实栀子豉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清里热,豆豉解表热。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须配以干姜)。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下利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本汤主之。(76)
翰卿按 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实热,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热。本节所主之烦,系发汗吐下后之烦,故称之为虚烦。由于汗吐下后,津液被伤,表里之邪热未尽,郁于胸膈之间,故用本方从表里两方面清解之。
2.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本汤主之。(77)
翰卿按 “烦热”,是心中麻烦,自觉心中发热。尤氏把热字解为身热,我的看法,身热证下节已有明文,似无须再赘。根据实践,胸中自觉发热的情况很多,应该补出以资参考。胸中窒是自觉胸中有物阻塞,陆氏认为是噎膈,我认为本方治疗噎膈虽有待试验,但本证绝非噎膈,乃邪热郁于胸中而不在食管也。
3.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本汤主之。(78)
翰卿按 下后身热已去,而胸中结痛是结胸证,可以从结胸论治;下后身热不去,利犹未止而结痛,是过下后里寒之证,可用栀子干姜汤两解之;下后利已止而结痛者,多属虚热,即本方所治之证也。这种结痛,无论从任何方面检查,都没有寒证表现,和上节之胸中窒都是本方治疗范围内的症状。需结合本方主证,考虑应用之。
4.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馈,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本汤主之。(221)
翰卿按 本节可分为四段,说明本方治疗是很广泛的。从开始到身重为第一段,山田、尾台二氏均主张使用白虎汤,柯氏主张用本方,我认为需从临床症状分析,有口苦证者用本方,有口渴舌燥证者则用白虎汤,这是因为泻火清热有苦寒、甘寒之别。从若发汗到反谵语为第二段,尾台氏主张用承气,我认为没有腹拒按、大便燥等证,承气汤不甚相宜。根据烦躁心乱等证,本方确有使用的价值。若加温针到不得眠为第三段,尾台氏主张用桂甘龙牡汤,山田氏认为宜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我认为不如本方妥当,因为惊惕不得眠是邪热在胸膈影响神经的现象,况桂枝辛温,必须注意阳盛之戒。若下之以后为第四段,正式提出本方的主证,心中懊憹确是使用本方的标准。所说的舌上苔,应为黄白相兼之苔,因邪初入,里尚未实,故其苔未至黄燥焦紫也。
5.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本汤主之。(228)
翰卿按 本节着重分析头汗出一证,这是从一个“但”字上体会出来的,因为下后引起的头汗出,又没有结胸的兼证,从现象上看,很有阳虚之可疑。但从全面分析,特别是从手足温一证看,知其是阳气内郁而非阳虚。可见必须全面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翰卿又按 读本节可知,饥不能食,头汗出,手足温三证,也是本方治疗范围内的症状。
6.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本汤。(375)
翰卿按 周氏云:治烦之法,只有虚实两途,实者宜下,虚者不可下。欲知之法,按其心下,无结痛者其烦为虚,否则为实。
7.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翰卿按 病人素便溏是里寒证,也是本汤之禁忌证,故不可使用本方治疗。
8. 急性胆道炎、急性黄疸心中懊憹者,急性胃及食道炎,各种热性病之出血,心烦不安、心胸痛、口内炎、酒毒等。若便秘者加大黄,呕者加生姜,急迫者加甘草,心下痞硬者加枳实。(《古方临床之运用》)
9. 便血,崩漏,鼻衄,有虚烦证者,用本方有效。(《腹证奇览》)
10. 本方应用范围:
①阴虚劳复,兼感外邪者,本方加葱白、薄荷、鲜生地、淡竹叶、麦冬、地骨皮等。
②出痘烦躁者。
③汗下后正虚,痰涎滞气,凝结上焦者。
④暑热霍乱,兼解暑证,又为宣解秽毒、恶气之圣药。(《伤寒论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