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

方义

此上清胸膈之热,下温肠胃之寒,寒热并用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身热心烦,大便溏泻。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

翰卿按 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减轻而便溏增重;服热性药则便溏减轻而心烦加重。故必须寒热药并用,方能取效。

药品

栀子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

禁忌证

凡无上热下寒现象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 栀子豉汤:此单纯清热之方。

2. 理中汤:此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

3. 连理汤:此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但偏于补。

4. 猪肤汤: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是滋润。

5. 猪苓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利水。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本汤主之。(80)

翰卿按 读本节需了解三个问题:

①没有用干姜的具体证状,为什么用干姜?

②有表热为什么去豆豉?

③用豆豉会不会发生差误?

答曰:此证下后利犹未止,所以需用干姜;身热不去,需用栀子、豆豉。所以不用豆豉的原因,我的看法是:本方着眼点在“大下之”三字,因大下之后,表热虽仍存在,但已不重,应该先顾里证,故用干姜温中止利;如表热明显,豆豉是可以用的,因系酵类药,不同于其他表药也。

2. 二气散(即本方)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杨氏家藏方》)

医鬼

徐秋夫,南齐徐熙子。工针善医,为射阳令。夜闻鬼声,呻吟甚苦。叱问之。曰:身是斛律斯,虽死患腰痛。闻君善医,特求拯拔。秋夫曰:汝鬼也,术何从施?曰:以草束形,呼我名治之。如其言,下二针。入夜鬼来谢。云疾已愈,其通神如此。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