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

方义

此排除肠胃积滞较轻之剂(偏重在胀满方面)。

主治

阳明病,肠胃积滞,腹部胀满,拒按,大便不利,但没有舌苔芒刺等燥热较重之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枳实导滞,大黄通便。

禁忌证

1. 腹胀满,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此系寒证之胀满,不宜用大黄)。

2. 腹不胀满,但大便不利者,亦不宜用(此以通便为主,厚朴、枳实没有使用的必要)。

类似方剂参考

1. 大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重剂,腹胀满拒按、大便燥结者宜之。

2. 调胃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轻剂,大便燥结、腹不胀满者宜之。

3. 厚朴三物汤:此治腹痛、大便闭之方。

4. 厚朴大黄汤:此治胃中燥热、逼水饮上逆之支饮胸满方。

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此治虚证胀满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本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翰卿按 “腹大满,大便不通”,是小承气汤的主证。旧说小承气汤没有手足汗出及潮热二证。我的看法,二证如兼大便硬结,当然小承气不能胜任,如不硬就可以用,不过用量要大些。

2.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本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翰卿按 读本节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凡遇多日不大便者,都必须经过小承气汤试验后,才可使用大承气汤治疗吗?

②如不转失气,更用何方治疗?

③误攻后胀满不能食,与水则哕,应何方以治?

④如果仍转失气,是否可用大承气汤?

我的看法:

①用大承气汤需从腹拒按的部位、程度,及舌苔润燥决定之。

②当用小承气汤治之。

③可选用理中、四逆汤救治。

④仍可以用,但应考虑体质状况,虚者酌加参芪归地等。

3.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越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本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213)

翰卿按 本节第一说明,汗多是形成大便硬和谵语的主要原因。我们遇到汗多的时候,应该预防,不必待其形成大便硬和谵语后再用承气。第二说明大便硬和谵语是本汤治疗范围内的主要症状,若仅大便硬而无谵语,则不宜与小承气汤。

杂病多汗也有形成便硬的时候,但谵语者少,因无邪热之助也。这种大便硬,当然亦不宜用小承气汤。

4.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本汤主之。因与本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翰卿按 本节可分三段体会,第一段至小承气汤主之,说明除胃实谵语外,潮热、脉滑疾也是本方主治的症状。第二段至勿更与之,说明服小承气汤后转失气,不只是使用大承气汤的标准,也是继用小承气汤的标准。分别之处,只在病势轻重之间。最后一段说明,微涩脉是本方之禁忌证。

5.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本汤和之愈。(250)

翰卿按 本节说明“烦”也是本方范围内一证。程氏云:汗吐下后而见烦证,征之于大便实,因知非虚烦者。此说是也,但不如腹诊更为确实。

6.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本汤少少与,微和之。(251)

翰卿按 “得病”,指不大便言。“脉弱”,不是微弱,而是不浮盛实大。既没有太阳病之发热恶寒,又没有柴胡证之往来寒热,说明不大便,烦躁,心下硬是小承气汤治疗之证。而心下硬一证,更应注意分析,因为心下硬也有使用大承气汤者。

7.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本汤。(374)

翰卿按 本节属于实证一面,但燥屎之有无,应根据腹诊,不可单凭推想。

8. 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热病久失下,虽有结粪,然多黏腻,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汤宜之。三承气汤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温疫论》)

9. 调胃承气结实而腹不满,小承气腹满而不结实,大承气结实且满,此腹诊之大较也。(《伤寒论今释》)

10. 治痢初发,精气甚盛,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通,窘迫甚者。(《人门良方》)

11. 伤寒哕逆证,属热闭邪实者。(《类聚方广义》)

12. 用于急性胃肠炎,即俗称伤食。因食物不适,过食而致痞闷,腹痛,下利不畅,舌黄,口渴,脉数实,身热有汗,夜寐不安者,与本方加神曲山楂等,颇着效果。又血压过高、血管硬化证之慢性便秘,常用三化神佑汤合桃仁承气汤,每每获效。(《古方临床之运用》)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