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

方义

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证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中烦热,或胃中痛等。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需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芒硝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禁忌证

1. 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此虚寒之证,不适于硝黄攻下)。

2. 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本方没有治疗胀满之药)。

3. 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谵语,神昏者,更不宜用(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 兼有表寒证者,忌之(攻里之方,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翰卿按 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类似方剂参考

1. 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 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 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本汤。(29)

翰卿按 “胃气不和”指胃部燥热而言。这是阴气偏虚,服桂枝汤后形成的热证现象。应该具有大便不利,舌心干燥,或胃部拒按,或喜冷性饮食等证,否则,如何会诊断胃中有燥热而用调胃承气汤呢?

“谵语”一证,有因脑部本身发炎的,有因阳明燥热影响到脑的。同时,阳明燥热还有里实、里热的差别(因服桂枝汤后,有转成白虎证的可能),如果没有所举各证作为分析数据,这些具体情况是不易确定的。

2.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本汤。(70)

翰卿按 汗后不恶寒,反恶热,可见于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应该从具体证状分析才能准确。本节仲圣仅指出一个方向,临床时应当全面考虑。

据舒氏云,真阳素旺之人阴虚为本,发表药中不加当归地黄以养阴,不但病不解,而且阴液被夺,肠胃枯涸而为燥结则反恶热。这种说法,在未发汗之先,应和大青龙、麻杏甘石汤等互相体会。

3.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本汤。(94)

翰卿按 陆氏云:此条以脉之阴阳辨病解之由于汗下,无论脉停脉微,其理皆不可通,其事皆无所验。

《伤寒论译释》云:脉停并不是气血停止,而是营卫之气被邪郁遏,正邪互争,为战汗前的暂时现象。

4.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本汤主之。(105)

翰卿按 本节应从谵语、下利、脉不微方面体会,若加上腹诊,则更为准确。

5.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本汤,若不尔者不可与。(123)

翰卿按 “胸中痛”应是胃中痛之误,根据实践,本方对于胸中痛没有显著效果。

“大便溏”一证,本不是本方的适应证,但在胃痛烦满,且有自极吐下为快的情况下用之,也是有效的。

“先此时自极吐下”,是开始时有大吐大下后才能适其意之感觉。

本节只凭温温欲吐,腹痛,大便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便使用本汤,其关键就在先此时自极吐下一证,这说明肠胃有一种不痛快的感觉,为用本方的关键证。若再行腹诊,则更易明确,如不拒按,可考虑理中汤加减以治。

6.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本汤。(207)

翰卿按 本节根据“阳明病”三字体会,非常明显。后人往往着重心烦一证,例如柯氏云:若吐下后心烦者为虚烦,宜栀豉汤;吴谦云:未经吐下而心烦者为热甚,实烦可知;山田氏云:呕吐而心烦者,柴胡证也,下利而心烦者,猪肤证也(按:猪肤汤主证是咽痛,不如栀子干姜汤为优);周氏云:汗吐下后可与者,必有腹满便硬等证,不可与者,必有干呕欲吐等证。以上这些说法,都是古人辨证的具体表现,我的主张就是根据这些体会来的。

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本汤主之。(248)

翰卿按 本节需和白虎汤证互参。

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本汤。(249)

翰卿按 此方没有治胀满的药品,当是小承气汤的适应证。

9. 欲知三承气之用法,须先详究阳明之病理。世徒知承气证为阳明化燥之候,是说仅可以言硝黄,而不足以释厚朴。试问大小承气之用,厚朴为燥而设乎?抑为湿而设?曰:大承气汤证上湿而下燥(燥重于热),小承气证上湿而下热(热轻于燥),调胃承气证上虚而下燥。设遇大承气证而与小承气汤,则上湿虽化,然以攻下之力不峻,故仅能越燥屎而转矢气耳;设遇大承气证而与调胃承气汤,则燥矢虽下而遗其上湿,加以甘草之恋湿,必益增其痞满也。(《经方实验录》)

10. 治实而不满者,腹如仰瓦,腹中转矢气,有燥粪,不大便而谵语,坚实之证。(《医垒元戎》)

11. 治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发斑。(《经验良方》)

12. 治中热,大便不通,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口齿类要》)

13. 治消中,渴而饮食多。(《试效方》)

14. 治疮疡热极汗多,大渴便秘,谵语发狂。(《外科枢要》)

15. 治齿痛,血出不止。(《玉枢微义》)

16. 痘疮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本汤。

牙齿疼痛,齿龈肿痛,龋齿枯折,口臭等,宜本汤。

反胃膈噎,胸腹痛,或烦满,腹中有块,咽喉燥者,郁热便秘者,消渴,五心烦热,肌肉燥瘠,腹凝闭而二便不利者,皆宜本汤。(《类聚方广义》)

17. 一小儿小便不通,下则砂石,大便秘,肛门脱出一二寸。戴人曰:此下焦塞也,不吐不下则何以开?不令饮水,小溲何以利?以调胃承气汤加牵牛子,河水煎服。又用瓜蒂末糊丸吞下,上吐下泻一时齐出,有脓有血,涌泄既定,令饮新水二三十次,其病若失。(《儒门事亲》)

18. 虚人便秘,医者谓气虚脉弱,不敢攻下,经诊之,脉虽虚而火甚实,遂用调胃承气汤加台参、赭石、天冬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大夫

大夫,唐宋元医官名。唐有奉医之称,宋有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平和、保安六级;元有保宜、保康、保安、保和、保顺、保冲六级。故今北省人民,犹习称医生为大夫。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