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陷胸汤
方义
此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部及腹部,系攻下之峻剂也。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部及胸膈下部硬满而痛,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痰饮邪热互结的实证现象,如脉沉滑有力,咳吐痰涎,大便秘结等。
翰卿按 此证没有痰饮和胸膈满痛,便是承气汤证,没有邪热便是寒实结胸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芒硝一至二钱 甘遂五分至一钱;研细末
煎服法
水二茶杯,先煎大黄至一茶杯,去滓,入芒硝溶化后,煮至半茶杯,再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泻其燥热,甘遂逐其痰饮。
禁忌证
1. 脉浮大者,忌之。
2. 舌上白苔滑者,忌之。
3. 不兼痰饮证、或不兼热证者,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 大陷胸丸:此治结胸证兼胸部症状之方。
2. 大承气汤:此治心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无痰饮现象之方。
3. 白散:此治寒实结胸之方。
4. 瓜蒂散:此治痰热结于胸中,宜于涌吐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本汤主之。(134)
翰卿按 本节说明:
①结胸是由误下,邪热内陷形成。
②结胸的证状是心下硬痛拒按,兼有脉迟,气短,烦躁,心中懊憹等。
2.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本汤主之。(135)
翰卿按 本节说明:
①结胸也有不经误下形成者。
②结胸必然是实而兼热的证候。
“心下痛,按之石硬”,须辨别清楚,除程度上体会外,最好再从原因上体会,因为气滞、食积都有类似的证候。
3.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作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本汤主之。(136)
翰卿按 “热结在里”,柯氏说不是指胃,我认为正是指胃而言。“头汗出”是内热蒸发的表现。本节说明单纯水结在胸胁而无热邪,为十枣汤类的适应证。若兼头汗出,为水热互结之证,系使用大陷胸汤目标之一。学者需在这些地方加以体会。
4.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本汤主之。(137)
翰卿按 根据实践,此证必兼痰饮或小便不利等水结现象,使用此方方能有效,否则,便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绝没有使用甘遂的必要。
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本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49)
翰卿按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之主证,但须与痞证加以鉴别。本节既说明了二证鉴别的关键,也说明诊断任何一病,必须把类似的证候集中在一起,认真对比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片面看问题是会发生错误的。
6. 方比大承气更峻,治水肿痢疾之初起甚捷,然必视其人之壮实者施之。如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当念虚虚之祸。(《伤寒附翼》)
7. 此方为热实结胸之主药,其他胸痛剧者有特效。因留饮而肩背凝者有速效。小儿龟背可用此方,其轻者宜大陷胸丸。又小儿欲作龟胸,早用此方,则能收效。(《方函口诀》)
8. 利痰之药,当推甘遂为第一。……然非其脉大实,不敢轻投。
以大陷胸汤中所用之甘遂,折为今之分量,一次所服者只一分五厘,而能导引大黄、芒硝直透结胸病之中坚,俾大黄、芒硝得施其药力于瞬息万顷。此乃以之为向导,少用即可成功,原无需乎多也。
甘遂之性,原宜作丸散,若入汤剂,下咽即吐出。是以大陷胸汤方必将药煎成,而后纳甘遂之末于其中也。
体虚者,可变通如下,即本方去甘遂,加葶苈子、赭石亦可奏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9. 余屡用此方治愈胸膈有湿痰,肠胃有热结之证,上下双解,辄收奇效。
太阳之传阳明也,上湿而下燥。燥热上熏,上膈津液悉化黏痰,承气汤能除下燥,不能去上膈之痰。故有按之石硬之结胸,惟大陷胸汤能彻上下而除之,原不定为误下后救逆之方也。
《医界春秋》记一医者病大结胸,服大承气自觉药力直达少腹,虽下,证不减而精神衰惫,奄奄欲毙。不得已用大陷胸汤,服后药力竟不下行,盘旋胸腹之间,一若寻病者然。逾时,忽下黑色如棉油者碗许,顿觉胸中豁朗,痛苦大减,饮食倍增,精神焕发。药后感觉亲身实验,胜空谈为依归者万卷也。(《经方实验录》)
10. 一大结胸证,气息已绝,按脉亦绝,惟足上太冲、太溪,其脉尚存,按其脘中石硬而板重,书大黄一两、芒硝、厚朴、枳实各三钱、莱菔子一两、瓜蒌皮一两,灌下后,下燥屎三十余枚愈。此大陷胸汤之活用,神而明之,竟能起九死于一生,为医者不当若是乎!(《诊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