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陷胸丸

方义

此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上下,或连及胃肠,系攻下之缓剂也。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上下胀痛拒按,或兼喘急。但必须具有痰热互结的现象,如喘不得卧,喜冷便燥等。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葶苈子一至二钱;炒 芒硝一至二钱 杏仁一至二钱;去皮尖炒黑 甘遂五分至一钱

制服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二钱半至三钱重。每服一丸,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葶苈、杏仁、甘遂逐胸膈上下之痰饮,并治喘急;大黄、芒硝荡涤肠胃之燥热,兼消胸膈下部的胀痛。

禁忌证

1. 舌上白苔,或有表邪者,不可服。

2. 无痰饮、燥热者,也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 大陷胸汤:此是治大结胸病,偏于下部之方。

2. 瓜蒂散:此是治痰热在胸部,宜于涌吐之方。

3. 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是治表寒之痰喘证,痰热在胸部,宜于表散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本丸。(131)

翰卿按 此项强不是太阳证,而是由胸中邪气紧实所致。项形态常昂,表面看好似项强,实际多不自觉。即便感觉有些不正常,也和太阳证项强轻重悬殊。

本节取缓下法,因邪结在胸膈以上与结在胸膈以下不同,汤药攻下力量较速,不取其速者,恐遗留高处之邪也。但邪在胸膈以下,兼有喘息者也可用之。

2. 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即以大陷胸丸下之。(《总病论》)

3. 治水肿、肠澼初起,形气俱实者。(《医宗金鉴》)

4. 泻下之力颇峻,然至如毒聚胸背,喘鸣咳嗽,项背共痛者。又治痰饮疝症,心胸痞塞结痛,痛连项背臂膊者。(《类聚方广义》)

杏林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吴侯官县人。有道术,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惟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永嘉中仙去。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