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
方义
此寒性逐水饮之峻剂也。
主治
胸胁腹部积水停饮,其证心下痞硬满,呼吸咳唾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但必须体壮,脉实,没有寒证、表证现象者。
药品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煎服法
共研细末,每服三分至五分,用大枣十枚,煎水送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下少病不除者,隔日再服之。
用药大意
芫花、大戟、甘遂辛苦寒毒,功能逐水;大枣甘平补中,以防剧药伤及脾胃也。
禁忌证
1. 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
2. 身体衰弱者,忌之。
3. 饮食喜温恶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小青龙汤:此治水饮兼表证之方。
2. 真武汤:此治阳虚水气不化之方。
3. 五苓散:此温性利水、散寒之方。
4. 猪苓汤:此育阴、利水、清热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势势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本汤主之。(152)
翰卿按 下利之“下”字,有作不字解者,大意谓下利多属阳虚,不适于寒性逐水剂,此说可作参考。因积水较甚者,有时也有大便稀水的现象。
“汗出,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皆为饮邪上下攻窜、内外泛溢之证。其中汗出一证,须和太阳中风之汗出相区别:太阳中风之汗出,是时时自汗,且有恶寒;饮邪之汗出,是饮邪外走皮肤,与正气相争,所以发作有时,且不恶寒。
本方系驱逐水饮之寒性峻剂,本证小便必不多,且兼有喜冷性饮食的现象,否则,宜温中回阳,以胜水邪。
2. 病悬饮者,本汤主之;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本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本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 悬饮、支饮皆因水流胁下,致咳唾引痛。相当于今之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
3. 胸胁之病多系柴胡证……胁下水道瘀塞,即病悬饮内痛而为十枣汤证;胸中水痰阻滞,上湿而下燥不和,则为大陷胸汤证;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气,则宜小柴胡汤以汗之;胁下水气既除,转生燥热,则宜大柴胡汤以下之。
方书谓支饮之脉多沉弦,或单弦。临床经验滑脉较多,弦脉则次之,沉则又次之。(《经方实验录》)
4. 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满支饮,辄引胁下痛。(《圣济总录》)
5. 胸下痛,干呕短气,或咳烦,水气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者,此方之目的也。(《方函口诀》)
6. 用本方以心下痞硬满之腹诊,弦或沉弦之脉为主证;频发咳嗽,或牵引痛为副证。咳嗽之原因,不问其在支气管,抑在胸膜心脏,神经痛不问其在肋间,抑在四肢,本方悉主之。(《皇汉医学》)
7. 芫花大戟亦是全身性逐水药,峻烈亚于甘遂。余用十枣汤,甘遂一钱,芫花大戟各钱半,共研末,分三服,得快利,则止后服。(《伤寒论今释》)
8.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三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