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用于治心下痞,但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主治
误汗后肠胃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重于下利,或干噫食臭,或胁下有水气,或腹中雷鸣。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肠胃部不拒按,脉虚,或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的证候。
药品
生姜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至二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半夏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五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生姜、半夏以止呕吐,并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之证;干姜之温,黄芩、黄连之寒,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
禁忌证
没有寒、热、虚夹杂之证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 桂枝人参汤:治虚寒痞证之方。
2.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实热痞证之方。
3.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 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硬,偏重下利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本汤主之。(157)
翰卿按 本节并未提出呕吐,但实践中呕吐相当多见。
此证是因胃机能衰弱,不能消化食物所致。胃中除发酵现象外,并没有过量之饮食,所以仅心下痞硬,并不拒按,与伤食证完全不同,所以不需要加消导之品。
应用本方着眼点,除本条所述外,应着重于上热下寒的寒热不调方面。临床上往往表现有用凉药则上热轻而下寒重,用热药则下寒轻而上热重而的现象。这一点,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是一致的。
腹中雷鸣为水分不吸收的现象,陆氏所谓胃扩张、胃肠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