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义
此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黄连一钱
翰卿按 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的组成,认为本方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以决定之。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翰卿按 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及病势的轻重。若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浸的时间多些。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也。
用药大意
二药苦寒,都具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1.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恶寒有属表证者,有属阳虚者,皆不可使用苦寒之剂)。
2. 喜热饮食者,不可服(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类似方剂参考
小承气汤:此治实证腹胀满之方,与心下痞满,有高下之殊。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本汤主之。(154)
翰卿按 柯氏云:濡作硬,濡下当有大便硬,……按之濡为气痞,则不当下。
本方是苦寒攻下,治胃有热,或胃发炎之方。本条所列证状,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柯氏反复辨论正是为了防止误用,所举大便硬,不恶寒,反恶热等证,虽不必定如所云,但说明内有需攻下之热证是肯定的。这些地方正是需要细心体会的。
2.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本汤。(164)
翰卿按 此系表寒里热证,用桂枝汤是否会犯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之戒?我认为此证治疗,不必先表后里,当同治为宜。即使情况特殊非分治不可时,也可以其他解表药代之,不必非用桂枝汤。
误下后邪热内陷,因胃中无水饮,所以仅觉心下痞满不畅,按之软濡不硬,与结胸证、十枣汤证自是不同。
本证之痞属实,胃部有膨满之自觉证,虽胀满软弱,但腹壁深按并不濡。否则属虚证,当禁忌泻下。
3. 加黄芩治实热吐血、衄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篇》)
4. 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作散剂,亦可为丸服。(《外台秘要》)
5. 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瘠疖疮痍,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和剂局方》)
6. 噤口痢,有积秽太多,恶气熏蒸者,本汤加木香。(《张氏医通》)
7. 衄血诸药不效者,本方加黑芥穗治之。(《先哲医话》)
8. 用于高血压,脑充血,脑溢血,咯血,吐血,衄血,充血性结膜炎,癫痫,急性胃炎,妇人更年期逆上证、面红耳赤之升火感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9. 心脏收缩强盛,血压亢进,上半身充血,故令吐衄。用芩连者,即治心气不定,可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充血,以诱导方法,协助芩连平上半身充血。(《伤寒论今释》)
映淮按 以上各证,必须具有口苦、喜冷、便秘、脉实等实热证候,方才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