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参汤

方义

此清阳明经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汗,大渴,喜冷,恶热,口舌干燥,一般同白虎证。但脉洪大而力不足,或兼芤,或兼硬,或兼数,或洪大无伦者。

药品

人参一至二钱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翰卿按 人参也可另煎兑服。石膏用量多者,煎成后,分若干次频频服之为宜。

用药大意

白虎汤清热生津,人参强心补虚。

禁忌证

1. 表不解,恶风寒无汗者,忌之。

翰卿按 恶风寒本是表不解的主要症状,但在有汗和口舌干燥、喜饮冷的情况下,“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都不得谓之表不解。此为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也。

2. 脉洪大有力者,忌之(因内热太盛,心气不虚,不需人参之补)。

3. 舌红者,忌之(热已入营血,需配合清营凉血之品)。

类似方剂参考

1. 白虎汤:此治阳明经热而心气不虚之方。

2. 玉女煎:此清热兼凉血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本汤主之。(26)

翰卿按 本节说明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由发汗形成的。大烦渴,脉洪大本是白虎汤的主证,为什么要加人参?陈修园认为是汗吐下后伤津液之故;陆氏根据吉益氏的主张,认为是有心下痞硬之证。我认为还是从脉象区别比较确当,因为许多证候,凡是脉力稍有不足、或稍有不整,都是加人参的标准,反之,效果即不甚显著。况津液被伤与否,单从汗吐下推断是不正确的。至于心下痞硬一证,如果没有经过复下之其痞益甚的现象,如何会认为是虚证呢?

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本汤主之。(168)

翰卿按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我认为这种表热是由于热结在里的缘故,所谓由里达表是也。根据这句话,可以知道白虎汤确是清里热之方,生石膏确是清里热之药。里热一清,表热自退,所以石膏清热解肌的说法是不够正确的。应注意的地方是恶风一证,因为表不解是白虎汤的禁忌证,恶风是表不解的主要症状。本节时时恶风,并不是表证,而是在喜冷恶热的情况下偶然出现的,属汗出表虚之故,辨别要点在于汗出与否。吴谦云时时当是时汗二字,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本节说明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有由吐下形成者。

3.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本汤主之。(169)

翰卿按 “无大热”,我认为指表热不太壮盛,并非表里均无热也。“口燥渴,心烦”是里热的证据。至于“背微恶寒”,是汗出表疏,偶然有的现象,也是在发热恶寒的基础上出现的。与附子汤证的全身性恶寒、而以背恶寒较突出者完全不同。应该在这些地方深刻体会,以免错误之发生。

4.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本汤主之。(170)

翰卿按 本节可以体会到辨别恶风,与背微恶寒的重要性,因为恶风和恶寒,都是表不解的现象。

5.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本汤主之。(222)

翰卿按 “口千舌燥”一证,虽是白虎汤的主证,但不是加人参的标准,欲使这个标准确当,仍应从脉象求之。吴瑭云:太阴温病,脉浮大而乳,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散大者,急用之。张锡纯云:伤寒温病之白虎证,其脉皆洪大有力也,若不及时投以白虎汤,其脉洪大有力之极,又可渐变为细小无力,此乃由心脏亢进转变为心脏麻痹,证候至此,极为危险,急宜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两家之论,足以说明以脉象作为使用人参的标准是正确的。

白虎汤证的舌燥,多有黄苔,甚者黄黑起刺,与大承气汤证之别,只是无脐腹拒按也。

6.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本汤主之。(《金匮要略·痙湿暍病篇》)(原书此处为《金匮要略·痓湿暍病篇》。经查询,该条属《金匮要略·痙湿暍病篇》。——整理者注)

翰卿按 恶寒,好像是兼有表证,其实这里的恶寒是暑伤元气,气虚之故。辨别要点为汗之有无,无汗恶寒方为表不解,且脉象亦必然虚弱。

7. 太阴伏暑……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温病条辨》上焦篇 40)

8. 下后无汗……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本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 13)

9. 用于白虎证由于汗下后津液损伤之情况,所以兼见或渴,或烦,或舌干等证。

白虎证脉洪滑,如兼硬象,即示阴亏,宜加人参。(《医学衷中参西录》)

曾若虚

曾若虚,宋陇州道士。里有寡妇再适人,遘疾且卒。经日而心间尚暖,家人奔诣若虚,哀祈一往。若虚既至,熟视引针针之。实时而苏。良久,乃能语。曰:始者若梦遇故夫,相随出郭外,远历郊野桥梁,复入丛林草莽,辗转不相舍。俄而故夫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由是独归,忽若梦觉耳。郡人诣若虚询之,若虚曰:向之所针。乃黄帝针八邪穴也。(此事齐东野语作曹居白事)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