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
方义
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气逆欲吐,为补虚降逆、清热生津之方。
主治
热性病后,身热不退,欲呕。但必须具有口渴,喜冷,脉虚等症状。
翰卿按 此证之身热,与小柴胡汤及枳实栀子豉汤证之身热完全不同。后二方证之身热,都是热止后复发,此证之身热,为病已减,但身热一直绵绵不休。
药品
竹叶二至三钱 生石膏二至三钱 半夏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至二钱 甘草五分至一钱 粳米一至三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竹叶、石膏、麦冬清热生津;半夏降逆止吐;人参、粳米、炙草补中气之虚。
禁忌证
凡没有身热,口渴,喜冷,脉虚,呕吐等任何一证者,均不可使用原方(应随证加减)。
类似方剂参考
1. 小柴胡汤:此治热病后身热欲呕,偏于和解外邪之方。
2. 六君子汤:此治没有热证而虚赢少气、欲吐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本汤主之。(397)
翰卿按 热病后虚羸少气的证候,一般调理方法,多着重于饮食,并不主张服药,就是选用流质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品,禁忌辛辣厚味和肉食等物,数量也不可过多。如胃中余热未尽,喜冷口渴,兼气逆欲吐证候者,则非服药不可,不然时日迁延,还会形成其他病变。
2. 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本汤主之。(《伤寒溯源集》)
3. 治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外台秘要》)
4. 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赢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和剂局方》)
5. 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夏月感冒,吐泻霍乱,甚则手足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而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热极似阴之候,速服此汤。(《张氏医通》)
6. 本方为邪热未清而气阴已伤者设,热淫于内,所以身热汗出;渴欲饮冷,气阴已伤,所以呕逆。少气虚烦,呛咳,投以本方,最为相宜。(《伤寒论方解》江苏)
7. 治虚烦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脉滑数者。(《总病论》)
8. 治伤寒新差,气液两伤,兼有虚热的证候,但文中叙证简略,如用以药测证的方法来推断脉证,则本证的舌质当绛嫩无苔,脉必虚数,证有虚热烦渴等现象。
应用于病后气液两伤,余热烦渴,气逆欲吐;伤暑脉虚发渴;体虚受暑,霍乱吐泻;暑疟;胃火咳嗽。(《伤寒论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