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之方。
翰卿按 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而寒证较轻。
主治
1. 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 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 猪苓汤:此治小便不利,为寒性利水之方。
2. 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为散寒利水之方。
3. 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本方主之。(71)
翰卿按 本节前一段为汗出津伤之渴欲饮水,烦躁不得眠,小便不利;后一段为阳气被伤,蓄水形成,致小便不利,饮水不止。津液损伤和蓄水证,表面症状看是相同,都具有口渴、小便不利,而治法却完全不同。辨别要点:津液消耗者,小腹部必不胀满,没有尿意,身上皮肤干燥,舌上津液不充。膀胱蓄水者则相反,所以必须根据全面症状,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否则,单从一个证上看问题,就会犯头痛医头,足痛治足的错误。
《金匮要略》将此条列入消渴篇,其实非治消渴。本证之渴乃膀胱蓄水,气化失职所致,表现为渴不欲多饮,且有少腹胀满等蓄水证。发热脉浮为太阳表证,小便不利为太阳之邪入膀胱腑证,故治以发汗利水之五苓散。
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本方主之。(72)
翰卿按 《医宗金鉴》云:脉浮数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否则为白虎证。此说很对,因为水津不布的主要根据,就是小便不利。
3. 伤寒,汗出而渴者,本方主之。(73)
翰卿按 柯氏认为渴者上,当有心下悸三字,否则汗出而渴是白虎汤证;程氏认为应有小便不利证。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参考价值,后者更为确当。因为没有小便不利,虽心下悸,也不一定是蓄水证。
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本方主之。(74)
翰卿按 “水入则吐”,是蓄水病的主要症状。为州都气化失职,水停于胃,津不上输而渴,饮则拒而不纳而吐也。这种吐是喝水就吐,不喝则不吐,所吐的都是水。此证当然也不想吃东西,即使少吃点也不至于吐出,所以名为水逆。除此之外,关键地方仍为小便不利。虽然小便不利不一定是蓄水,但蓄水证没有一个小便通利的。
5.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141)
翰卿按 五苓散与文蛤汤,一个偏于散,一个偏于利,一个较寒,一个较热。使用五苓散时,应根据五苓散的主证。
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本方主之。(156)
翰卿按 “心下痞”除表邪内陷形成外,膀胱蓄水,气不输化,心下受水气的影响也可形成,也是五苓散适应证之一。其诊断标准为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7.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本方。(244)
翰卿按 本节可分三段体会,“此以医下之也”以上为一段,其治法应根据桂枝汤第 20 节精神,先用桂枝汤解表,次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至“转属阳明也”为第二段,既由太阳转属阳明而兼痞证,应从阳明找治法,我的看法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是必要的。最后一段,“渴者宜五苓散”,王三阳云渴者下当有缺文,我认为很正确,因为与证不符。
本节对五苓散使用毫无帮助,姑录之以资参考。
8. 霍乱,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本方主之。(386)
翰卿按 陆氏云:五苓散证必小便不利,此条不言者,省文也。此言是矣,因为肠胃吸收机能失常,以致吐泻过多,水分大量排出,当然也小便不利。不过本节治疗目的,和前者完全不同。前者是水蓄膀胱,故需要把小便排出,此节是水分偏走大肠,需要帮助吸收,古谓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正是这个道理,着眼的地方在于“欲饮水”三字。因大量水分经吐泻丢失,没有补充,不堪再利小便也。
9.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本方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 水饮为病,素盛今瘦,非阴虚瘦也。脐下筑筑跳动,吐涎沫,头眩,皆为水饮冲动上逆。脐下为膀胱所居,职司气化,水饮积蓄则气化失职,故用本方治之。
10. 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许。(《三因方》)
11. 本方应用于水泻如注,小便全无,及湿泻、久泻等证;寒湿内盛之霍乱,但热霍乱禁用;湿伤脾阳,腹部肿胀及周身肿满者;瘦人脐下悸,吐涎沫,兼颠眩之水气证。(《伤寒论译释》)
12. 运用于胃弛缓,胃扩张,胃下垂等胃中有振水音者,流行感冒性浮肿,肾脏病、或心脏瓣膜病伴起之浮肿,霍乱,急性胃肠炎瘥后之口渴、尿量减少、水样性下利。以小便不利,口渴,或呕吐,头眩,心悸,汗出而烦,浮肿等证为标的。(《古方临床之运用》)
13. 适应证:水逆证,蓄水证,水泻证。
主证:小便不利,口渴,不喜冷性饮食,或兼有汗之表证。
副证:水入则吐,或意欲饮水反不渴,或漱水不欲咽,心下痞,或吐泻,身痛,脉浮。
禁忌证:热性及亡津液之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