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汤

方义

此滋阴,清热,利水之方。

主治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邪停蓄,或下利,咳呕,心烦不眠。但必须具有小便不利、口渴、喜冷性饮食等证。

药品

猪苓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等份(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利水清热,阿胶滋阴。

禁忌证

1. 阳明病,发热,汗多,口渴,喜冷饮,小便不利者,不可服(此是热甚伤津之证,恐重伤其津液也)。

2. 不喜冷饮之小便不利,虽系水邪停蓄,也不可用(此为阳虚有寒,水邪不化之证,用之阳愈虚,水愈不化也)。

类似方剂参考

1. 人参白虎汤:此治热盛伤津之口大渴、小便少之方。

2. 五苓散:此通阳散寒利水之方。

3. 猪肤汤:此治下利心烦咽痛,偏重滋阴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本方主之。(223)

翰卿按 本方所治之证,表面看与五苓散证相同,所异者寒热而已。本方所治小便不利属热,五苓散所治小便不利属寒。

“脉浮发热”,必不兼恶风寒的证状;“渴欲饮水”必兼有喜冷饮的现象。“小便不利”是本方主证,是少阴阴虚有热,水邪停蓄的证候。可见本方为育阴清热、利小便之方。

《伤寒论译释》云:本条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很近似,二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所不同者,一是烦渴大汗,小便通利,纯属热灼伤津;一是小便不利而无大汗,为阴虚有热,水气不利。

2.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翰卿按 阳明病本来就没有利小便之治,因阳明燥热,汗出过多,小便量相对减少,表面上也有口渴、小便不利之类似猪苓汤的症状。仲景恐误认、误治,故而重为叮咛,所以遇到这种类似证时,当注意鉴别。

映淮按 渴因于汗多津伤,故不可与猪苓汤。伤津之渴之辨,可参考 223 条之按语。

3.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本汤主之。(319)

翰卿按 “少阴病”,指阴虚有热之证而言。本证重在下利、咳、渴、心烦,其必兼小便不利。因为“下利”是水偏走大肠,所以有利小便的必要;咳、渴、心烦是阴虚有热的具体症状,所以需要阿胶、滑石滋阴清热;至于“呕”,系胃中水逆的一种表现;“不得眠”也是阴虚有热的症状,不需要着重治疗,因为主证愈副证可随之而愈。

陆渊雷云:猪苓汤所治系湿热证,其病变在膀胱、尿道,非真少阴病也。

4. 治淋病点滴不通,阴头肿痛,少腹膨胀作痛者。(《类聚方广义》)

映淮按 陆氏云:“本方虽以猪苓名汤,实以滑石为君,阿胶为臣,余三味不过佐使耳。阿胶专为止血……。”故本方治血淋有效。

5. 满身洪肿,虽力按之,放手即胀起如故,其肿如是之甚,曾不碍其呼吸,气息如常者是猪苓汤证也;又一种,肿势如前,虽腰以下满肿,而肩臂胸背绝不肿,呼吸如常者,亦可用猪苓汤,不必问渴之有无。(《导水琐言》)

移痈(南史张邵传)

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痈,伯宗为气封之,徒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长。二十余日,瘤大脓烂,出黄赤汁斗余,树为之萎损。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