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

方义

此阴阳两虚情况下之回阳方也。

主治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证者。

药品

炙草二至四钱 干姜一至二钱;炮黑

煎服法

水两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可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从中以控制之。

翰卿按 干姜一药,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禁忌证

没有咽干烦躁之阴虚热证的厥冷证,不可使用(力小不能胜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 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 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 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千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翰卿按 误用桂枝汤后,出现了肢厥、吐逆之阳虚寒证与咽干烦躁之阴虚热证。二者相比之下,以阳虚寒证较急,故先从阳虚方面着手,但又恐碍于阴虚,是以用本方恢复阳气。

2.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30)

翰卿按 朱颜云:“本方用于脘痛,胀满,吐酸,腹泻,胸痛,眩晕,痛经,咳喘等证,但必须是寒证,脉迟,舌淡苔白,不渴,无热恶寒方宜”。此说很对,用本方前,或可用黄芪建中汤类的方剂治疗。

3.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金匮要略·肺痿篇》)

翰卿按 肺痿一证,由重伤津液形成,临床上有虚热、虚寒两种。盖肺叶如草木,炎日炮炙可枯萎,霜雪寒冻也可枯萎,故有生津润肺和温肺复气两种治法,本方即为温肺复气的有效方剂。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痿而失职,故见有遗尿,溲数,头眩,多涎液等津液不化之证。

4. 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直指方》)

5. 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以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若脉沉畏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伤寒分经》)

6. 疗吐逆,水米不下。(《外台秘要》)

7. 老人平日苦小便频数,吐涎,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类聚方广义》)

二则

引痘咯

邱熺,字浩川,清南海人。种牛痘之法,以嘉庆十四年四月由吕宋传至澳门,熺身试之,并行之家人。戚友知其效,遂居会馆专司其事。十数年所种累千百人,均无一失。乃以嘉庆二十二年著《引痘略》一书,实吾国知有种牛痘法之第一人也。

医,依也,有身者所赖以生全也;又意也,治病贵乎临机应变,用意深远也。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能知天时运气之序,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少,贯微洞幽,不失细小,方为良医。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