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方义

此温中补虚、祛寒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阴、少阴、厥阴虚寒呕吐(包括干呕,吐涎沫,欲呕)、下利、头痛(头顶痛)、烦躁等证。但必须兼有手足厥冷,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迟、弦、细、微、弱等现象。

药品

吴茱萸二至三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吴萸、生姜温中散寒,以治吐利头痛;人参、大枣益气补中,以恢复肠胃之机能。

禁忌证

一切热证(如口苦、喜冷等)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头痛,呕吐,兼寒热往来,口苦之方。

2. 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有水邪,四肢厥逆,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本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翰卿按 “食谷欲呕”有寒热虚实之异,本证属虚寒。陆氏认为属太阴,这是正确的,因为太阴指胃肠虚寒证,阳明指胃肠实热证。

“得汤反剧者”,没有诊疗价值。因为得汤反剧属药不对证,即使中焦也会加剧,不一定只属上焦。

2.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本汤主之。(309)

翰卿按 本证虽不至于冷过肘膝,但烦躁程度却严重得多,说明也最为危险。当与四逆加人参汤、通逆四逆汤证互相体会。

3.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本汤主之。(378)

翰卿按 本方主证为头痛。这种头痛,多在巅顶,多伴有干呕、吐涎沫。如无头痛,则不一定使用本方。

此证因胸阳虚,阴寒上逆,升降失常所致,故用本方补虚、祛寒、降逆。陆氏谓吐涎沫是口中自生酸冷之涎也,头痛亦胃炎、胃扩张、胃弛缓常见之证,当因自家中毒所致。

《伤寒论译释》云:三条吴茱萸汤的证治,即“食谷欲呕”、“吐利”、“干呕,吐涎沫”,可见以呕吐为主证,下利厥冷不是必具之证。本证之呕吐为胃虚肝逆,而浊阴上犯。与四逆汤的主要区别:彼是脾肾虚寒,以下利肢厥为主证;此为胃虚肝逆,以呕吐为主证。

任应秋云:本方与四逆汤都是温扶阳气,不过吴茱萸汤偏于中上焦,四逆汤偏于中下焦,吴茱萸汤着重在扶脾阳、散寒气,四逆汤着重在温肾阳、回厥逆。

映淮按 本方治胃虚肝逆、浊阴上泛,即神经性呕吐属于虚寒者,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4. 呕而胸满者,本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

翰卿按 单纯呕,胸阳未必受损,若呕而胸部胀满,即是胸阳虚、寒邪侵袭上乘,故用补虚祛寒法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本证则属寒,临床当别之。

5. 治食毕噫醋及醋心。(《肘后方》)

6. 治气呕胸满不纳食,呕吐涎沫,头痛。(《三因方》)

二则

罗鍊

罗鍊,明江夏县人。故儒家。深于医学,诊脉断人生死不爽。御史李某吐黑痰,诊之曰:是殆有所思不遂耳。李起拜曰:神医也。吾少贫,纳婚某氏,为妇翁所嫌离去,妇为我死,吾不忍婚耳。服药立愈。著医书授其子。一日其子乘醉为人视疾,鍊怒曰:奈何以性命为儿戏。取书焚之,遂无传者。

许裔宗

许裔宗名医若神。人谓之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裔宗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玄,甚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别脉,莫识病原,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以此疗病,不亦疏乎?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谭宾录》)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