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

方义

此宣达阳气,解除肝郁之方。

主治

阳气被郁,四肢厥逆,兼寒热往来。但必须具有胸胁满痛,心下拒按,脉沉弦等。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柴胡一至二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枳实一至二钱

加减法

1. 咳及下利者,加五味子、干姜。

2. 悸者,加桂枝。

3.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4. 腹中痛者,加附子。

5.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制服法

共为细末,每服一钱,每日二至三次,开水送下。或以所加之药煎汤送服。

也可煎汤服: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升达阳气,故能治寒热往来,胸胁痛满,及由肝郁形成的厥逆证;芍药和肝,疏通血脉,故能治腹痛痢疾;枳实导滞,治心下拒按;甘草和中,以补正祛邪。

禁忌证

恶寒蜷卧、腹痛下利之四逆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四逆汤:此治亡阳寒证、四肢厥逆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本方主之。(318)

翰卿按 “少阴病”指脉微细而言,实际上本证的脉微细并不严重。根据实践,大多数兼有肝经郁滞之证。所以,除了轻度的寒热往来和心下不舒外,并没有其他的显著寒证,也没有其他的显著热证,更没有不敢吃寒凉食品的表现。所以,我认为古人“阳为阴郁”之说是正确的。

原文“少阴病”三字,我认为,绝不是真正阳虚的少阴病,乃貌似神非的证候。《医宗金鉴》“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正说明了这一点。

2. 鼻渊,由肝火上熏肺部,上下之气隔塞所成者,四逆散加吴茱萸、牡蛎甚效。(蕉窗杂话))

3. 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者。(《类聚方广义》)

4. 医案:诊得六脉举之有似沉细,按之数大有力,察其面青肢冷,爪甲鲜红,此火极似水,真阳证也,暂拟四逆散一服,继以大剂寒凉为合法也。

翰卿按 本条辨证关键全在脉按之数大有力,爪甲鲜红,如果惑于脉沉细,面青肢冷的假像,而误投热剂,必致误人性命。(《伤寒论译释》)

映淮按 陆氏云:“四逆散即大柴胡之变方……绝非少阴证。本条四逆旧注为热厥,然热厥又非本方所能开,本方实治后世所谓肝郁之病。”临床运用应以肝郁寒热,脘部拒按,脉象沉弦为标的。

掬水愈疾

钱瑛,字良玉,明苏州府人,世传颅腮医术。宁阳侯生孙九月,惊悸,数啼而汗,百方莫效。瑛后至,令儿坐于地,便掬水为戏,惊啼顿止。人问之,曰:时当季春,儿丰衣帷处,不离怀抱,热郁难泄,使近水则火邪杀,得土气则脏气平,不药自愈矣。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