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义
此温经散寒兼理血络,保护脾胃,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阴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寒邪侵袭厥阴之具体证状。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当归四逆汤证兼内有久寒者。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大枣二至四枚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钱至钱半
加减法
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钱半至三钱,生姜一至二钱(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同当归四逆汤,服时兑白酒半杯至一小杯。
用药大意
桂枝、细辛以散外寒;当归、芍药、通草以疏通血络;大枣、炙草以保护脾胃。其加吴茱萸生姜者,以温内寒,白酒作引者,欲其通络活血,助药力之速行也。
禁忌证
1. 兼内寒或久寒者,不宜单用当归四逆汤(内寒、久寒者,宜加温里药,不宜单用温散药也)。
2. 单纯内寒,或亡阳之手足厥逆者,不可用(此证宜温不宜散,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
3. 阳气闭郁之四逆者,不可用(此证宜宣达阳气,不宜温经散寒也)。
4. 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肢厥逆者,更不可服(此证宜寒不宜温也)。
类似方剂参考
1. 四逆汤:此治内寒阳亡,手足厥逆之方。
2. 四逆散:此治阳气闭郁,四肢厥逆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本汤主之。(351)
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翰卿按 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其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外寒侵袭厥阴和久寒的具体症状,如少腹猝痛,阴缩,手足抽搐(这是外寒侵袭厥阴的主要症状),平素不敢服冷性饮食,偶服之或腹痛,或吐泻,或喜温恶寒(这是久寒的主要症状)。《伤寒论译释》认为本证大都平素血虚,外感寒邪,气血被寒邪所遏,流行不畅所致。其辨证主要在于脉细欲绝,手足厥寒。若脉微欲绝,则非本方所治。内有久寒,为内有寒饮宿疾,故加散寒涤饮、降逆温中之吴萸、生姜治之。临床所见。本证常兼巅顶痛、干呕、吐涎沫,或寒疝癥瘕等症状。
本方与四逆汤皆治寒厥,但四逆汤证是亡阳急证,本方病者平素血虚,阳气不足,感受寒邪,致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肢,出现手足厥逆,脉细欲绝。故需从温散寒邪、养血通脉着手。
既属久寒,何以不用干姜、附子而用吴萸、生姜呢?因本证阳虚又兼有阴虚血弱证,故不用姜附以防耗阴。
本方以脉细肢冷、面色㿠白为标准,只要证见血虚寒郁,用之即效。曾治一抽脑脊液引起的指端麻木、瘫痪患者,合补肝肾之品得愈。又治愈脱骨疽者。又曾治一人,冬月严寒,早上室外劳动,卒然昏倒,人事不知,手足厥冷,抽搐,睾丸内缩,脉细欲绝,认系寒邪直中厥阴,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而愈。愈后言昏倒之前,小腹疼痛甚剧。
3. 病人自觉腹中或左或右有冷处,自腰至股,或一体一足觉冷者,用此方之标准也。(《餐英馆治疗杂话》)
4. 治疝家发热恶寒,腰腹挛痛,腿脚拘急,手足寒,小便不利者;妇人血气痛,腰腹拘挛者;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如虫行,每日头痛者。(《类聚方广义》)
5. 凡桂枝汤证而血分闭塞者,用之有效。(《方函口诀》)
6. 冻疮多在手足。其原因无非外寒凝血,治以本方,诚心安理得哉。(《温知医谈》)
7. 此条但言久寒,不详其证,或指吐利为说。今余之实验,或宿饮滞于中焦,成吐酸吞酸等证;或冷气冲逆,迫心下,攻胸胁,令干呕、吐涎沫,或腹痛,或吐利,或转筋。妇人积冷血滞,经水短少,腹中拘挛,时迫心下胁下,肩背强急,头项重痛之类,概为久寒所致。苟审其脉证,得手足寒脉微细者,用本方无有不效。(《腹证奇览》)
8. 数年患头痛,发则吐苦清水,此属浊饮上逆,饮蓄则发,饮出则止,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愈。(《橘窗书影》)
9. 属寒盛血衰的胃痛、臂痛、腰痛、少腹痛、膀胱气痛、足痛、痛经、产后气血痹痛、乳痛、痢疾初期、或癥痕积聚。末梢神经麻痹(血痹),稍活动减轻,午后、夜间增重。肠梗阻,胆囊炎。(《江苏中医》1965;7)
10. 本方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乃末梢贫血或神经性末梢血行不良之体质,即手足常冷,冬季易患冻疮之人甚为明显。所谓内有久寒者,是指其人久有慢性胃炎,胃内停水易发呕吐清水者。(《古方临床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