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方义
此温补心经气血之方。
主治
伤寒心悸,脉结代。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等阳虚寒证现象。
药品
炙甘草二至三钱 生姜五分至一钱至二钱 生地三至五钱 桂枝五分至一钱 阿胶一至二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麻子仁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大枣、人参补中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养血,麻仁润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脉。
禁忌证
喜冷恶热之心悸、脉结代者,忌之(因热性病不宜使用温补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加减复脉汤:此治脉结代、心悸,属于热性病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本方主之。(177)
翰卿按 脉结代,是脉有间歇,有停止的现象。心动悸,为心动加速,所谓心机亢进也。本证极为危险,但方药相当有效。用时需避开病人,预向家属说明危险情况,以防万一救治不及引起误会。
映淮按 本方所主之心悸,与小建中汤之心悸、桂枝甘草汤之心悸病理相同,皆系阴亏血少所致。不过,桂枝甘草汤证是因过汗形成。故遵阳生于阴、阴生于阳之旨,施阴阳双补法以复心液,则心悸自止。
本方所主之脉结代,亦系血少形成,与瘀血内结之结脉、肝气郁结及痰饮阻滞之结脉不同,与霍乱吐泻之后的代脉、妊娠代脉(生理性)截然有别。临证时当根据具体证状,详细辨认,力致不误。
伤寒重证所致的脉结代,须首先予以救治,虽有表证,也应放在次要位置。
2. 治肺瘘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外台秘要》)
3.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千金翼方》)
4. 骨蒸劳嗽,抬肩喘息,多梦不寐,自汗盗汗,痰中血丝,寒热交发,两颊红赤,虚里动甚,恶心愦愦欲吐者。(《类聚方广义》)
5 治酒色过度,虚劳少血液,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咳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不已者。(《张氏医通》)
6. 脉结代心动悸者,有阴阳虚实之别,故非确认为阳虚证(按当谓阴虚证),则不得妄用本方,余屡用桃仁承气汤治此证者。(《皇汉医学》)
7. 本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动悸剧时,左心房处怦自跃,不能自已。胆气必较平时为虚,不胜意外之惊恐,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虚汗以出,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
方治经漏,足肿,脊楚,失眠,易怒,心病,筋挛者。本证在男子多发于病后,在女子每见于平日。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以下。服本汤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血亏甚者,其脉极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觉其脉尚明朗可辨,约一分钟后其脉遁去不见,重按以觅之,依然无有。但当释其脉,稍待再切,于是其脉又至。试问脉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迨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以受按。
原文煎法,酒水合煎。吾师生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经方实验录》)
8. 温病伤阴,其治法宜从寒凉养阴为主。本此精神,于方中去参桂姜枣,加白芍,即加减复脉汤。用治①温热伤阴,脉虚无力。②温病经汗下而邪热不解。③温病误用升散而津液内伤。④温病耳聋。⑤内伤津液不足,复感温邪。
温病后期,见便溏者,去麻仁加牡蛎以固摄,名一甲复脉汤;见热甚欲动风抽搐则加鳖甲、牡蛎以育阴潜阳,名二甲复脉汤;见热深厥深,心中火动者,加龟板、鳖甲、牡蛎以镇坎安离,既济心肾,名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