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方义
此治厥阴病,调和寒热之主方。
主治
1. 厥阴病,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 蛔厥(包括肠寄生虫病)。
3. 久利。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上热下寒),寒证较多,脉象微弱的证候。
药品
乌梅三十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当归四钱 附子六钱 蜀椒四钱;炒出汗 桂枝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
制服法
先将乌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两小米下蒸之,以米熟为度。去米同诸药焙干,研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药大意
附子、干姜、桂枝、细辛、川椒辛温祛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当归以补气血之虚;乌梅酸收,以敛厥阴之气。乌梅蒸于米下,和丸调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饮,皆意在和中。总之,此方酸苦辛温,寒热并用,为治厥阴病,寒热错杂之主方也。
禁忌证
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均不可服。证虽寒热夹杂,但热证偏盛者,亦需适当加减,不可照搬原方,因方中热药较多也。
类似方剂参考
1. 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此三方皆治寒、热、虚夹杂证,但重点都是心下痞满。
2. 椒梅汤:此治寒积虫痛之方。
3. 黄连汤:此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蛔厥者,当吐蛔,今患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本方主之。又主久利。(338)
翰卿按 乌梅丸是治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寒热错杂,或兼蛔虫证之方。祝味菊氏认为,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据实践,不但对蛔厥有效,而且对厥阴病尤有特殊效果。
“久利”,这种下利属寒热夹杂,非一般之下利也。
2.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翰卿按 柯氏主张用本方治疗,根据经验,用本方疗效非常显著,应该作为本方之适应证。
3. 治冷利,久下不止。(《千金方》)
4. 产后冷热利,久下不止。(《圣济总录》)
5. 反胃,以干姜人参半夏汤送此丸奇效。(《方函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