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
方义
此清热利湿,去积,治阳黄之方。
主治
黄疸,小便不利。必须兼有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之里证现象,与喜冷、或口渴之热证现象。
药品
茵陈五钱至一两 栀子二至三钱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用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茵陈清热利湿,为治黄疸主药;栀子清热;大黄荡涤肠中积滞。
禁忌证
1. 无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者,不可用。
2. 有表证者,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此治黄疸兼有表证之方。
2. 栀子柏皮汤:此治黄疸不兼表里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本汤主之。(236)
翰卿按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即是齐脖子的汗。这一证状,应注意是否为小柴胡汤证。
《温疫论》用本方,量取茵陈一钱山栀二钱大黄五钱,认为治黄以胃实为本,故大黄为专功,栀子次之,茵陈又次之。陆渊雷云:茵陈利尿,排除组织中之胆色素,栀子佐之,大黄通涤肠管,开输胆管下流之壅滞,不得以胃实为本,分量可随证增损,不必执古方之比例耳。二说皆可参考也。
本证有可下之里证,即腹部拒压一证。如单纯是瘀热在里,则为栀子柏皮汤证,二方可互相体会。
2.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本汤主之。(260)
翰卿按 腹满拒按,大便不利,是本方之主证(如单纯小便不利,不应用本方)。但曾治一黄疸,大便微溏,已二月之久,服茵陈五苓散不效,根据体质和病情,试用本方,大黄只用三钱,结果病势见轻,大便正常。说明任何病证都需要全面体会,都是有常有变的。
3.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本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翰卿按 谷疸由脾胃湿热引起,湿热交蒸,故见黄染;中焦壅,营卫之源塞滞不利,故见寒热。非表证之寒热,故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焦病则升降失司,故有食则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等证。
黄疸之治疗法则是通利小便,表闭者,可采用汗法,因尿与汗均为湿热外泄之途径。
4. 本方为治黄圣剂……但此方治黄,当以阳明部位之腹满,小便不利为主,若心下有郁结者,不如大柴胡汤加茵陈有效。(《方函口诀》)
5. 古人所指瘀热在里,身黄橘子色,为卡它性黄疸,胆道炎类,本方用于此种黄疸,效果极佳。(《古方临床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