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散
方义
此涌吐痰涎、宿食之方也。
主治
胸膈痰涎,或上脘宿食,其胸中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身热有汗如桂枝证;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或上脘拒压;或有停食的事实。但必须具有痰热相兼的症状,或有吐出为快的感觉,脉象浮而有力。
药品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共为细末,每次服一至二钱,用香豆豉五钱,煎汤送下。不吐者,稍加之,以得吐为度。如仍不吐,可噙砂糖一块,或兼饮热汤即吐。若一次吐量过少,病不除者,次日或隔日再服之,但不可令人体虚。若吐过甚者,可饮葱白煎汤、或冷开水,或加减六君子汤解之。
用药大意
瓜蒂吐风热痰涎,赤小豆利水除湿,豆豉解热除烦,二药合用,助瓜蒂苦毒之品以涌吐,并借谷物以保护胃气也。
禁忌证
诸亡血家、虚家,脉虚无力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大陷胸丸:此治胸部水饮、燥热互结,宜于攻下之方。
2. 小陷胸汤:此治心下痰热互结,为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本方。(166)
翰卿按 “病如桂枝证”,指发热汗出而言;“寒”字诸家认为当作痰字解;“痞硬”之硬,应作满字解,因胸有肋骨支撑,无法诊其硬度也;“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言痰涎上逆,呼吸不利,喉中如拽锯,是用瓜蒂散之目标也。
2.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本方。(355)
翰卿按 “手足厥冷”,为痰饮阻碍阳气,不能外达四末之候;“心下满而烦”,是心下痰涎壅塞之象,皆为使用瓜蒂散之目标也。
3.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本方。(《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
翰卿按 宿食在上宜吐,在中宜消,在下宜下,此为治宿食之法则。在上脘者,必有胸闷、恶心欲吐,且有暴饮食史,及嗳腐头眩等证,否则不可轻试。
4.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伤寒论·辨不可吐第十八》)
5. 真心痛,真头痛,及产后郁冒,忽晕厥者,并胸痹皆主之。或舌疽,或结毒人眼,及黄疸耳鸣。又疟疾,骨蒸,若一切痼疾,结在上部而胸中满者,皆宜此方。又大头痛有时发者,发时服之有效。(《雉间焕》)
6. 日人猪子氏云:瓜蒂虽为有毒之药,然服后并不吸收,只刺激胃肠黏膜,故无中毒之患。惟服之过量则引起急性胃肠炎,使吐利不止,故一次所服,不得逾六分五厘。(《伤寒论今释》)
7. 本方应用范围:①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肘后方》)②胸膈痞闷,痰壅塞碍,脉得浮或滑。(《总病论》)③饮食过饱,填塞胸中。(《内外伤辨惑论》)④寒痰结于膈上,及湿热头重鼻塞。(《张氏医通》)⑤卒中痰迷,涎潮壅盛;癫狂烦乱,人事昏沉;食填中脘,欲吐不出。(《医方集解》)
8. 狂痫。(《生生堂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