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及汤

方义

此散风寒,祛痰止痛之方也。

主治

咽喉疼痛,必须具有外感风寒表证现象,兼见痰涎、不喜冷性饮食等证。

药品

半夏 桂枝 生甘草各等份

制服法

三味共研细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少冷,徐徐咽之。

用药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风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证

1. 有喜冷证者,忌之。

2. 喉干无痰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甘草汤:此清热,缓解咽喉疼痛之方。

2. 桔梗汤:此祛痰清热,解毒排脓,治咽喉疼痛之方。

3. 苦酒汤:此治咽喉疼痛,有痰有热之方。

4. 猪肤汤:此喉中干燥,无痰兼下利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翰卿按 《伤寒论译释》云:“甘草汤、桔梗汤所治咽痛,邪气轻微,疼痛不甚,无表里证,属于客热所致。苦酒汤所治的咽痛生疮,是少阴水亏,阴火沸腾。而本条所指的咽痛,乃阴寒外束,阳邪郁聚不得伸达,郁而化火,所以本证除咽痛之外,应伴有恶寒,气逆,欲呕等症状”。此外,还应有不喜冷性饮食之象,否则,不可用之。

2. 伏气之病,谓非时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便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次则下利咽痛,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总病论》)

3. 咽痛有轻重,轻者不必肿,重者必大肿。是以咽痛不肿之轻者,为甘草汤;其大肿之重者,为桔梗汤;不但肿,或涎缠咽中,痛楚不堪者,为半夏散及汤。(《伤寒辨要》)

4. 喉痹,肿痛甚而汤药不下,语言不能,或为痰涎壅盛之状者。(《雉间焕》)

5. 此方宜冬时中寒,咽喉肿痛者。亦治发热恶寒,此证冬时多有之。上焦虚热,喉头糜烂,痛不可忍,饮食不下咽,甘桔汤及其他诸咽痛药不效者用此辄效。(《方函口诀》)

鼻饮

申光逊,唐人,精于医。有友孙仲敖寓居于桂,光逊往谒之。仲敖延入卧内,冠簪相见。曰:非慵于巾栉也。盖谓脑痛尔。光逊即命醇酒升余,以辛辣药洎胡椒干姜等屑半杯以温酒调。又于枕函中取一黑漆筒,如今之笙项,安于仲敖之鼻窍。令吸之,至尽方就枕,旋有汗出,其疾立愈。盖鼻饮之类也。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