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汤

方义

此清热,泻火,解毒,治咽喉疼痛之方。

主治

轻度咽喉疼痛,初起时用之最宜。但必须没有寒热之表证和大便不利之里证。

药品

甘草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热、解毒、缓急的作用。

禁忌证

1. 少阴真寒假热之咽痛(即脉微,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红)者,忌之(此宜温药引火归原,不宜清热泻火)。

2. 兼有表证、里证,及咽喉肿痛较重者,不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 桔梗汤:此治喉中疼痛较重,除痰排脓之方。

2. 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有热之喉痛,晚间喉中干痛较甚之方。

3. 苦酒汤:此治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清热消肿之方。

4. 半夏散及汤: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 通脉四逆汤:此治咽喉疼痛,属真寒假热之方。

6. 三黄汤:此治火盛,红肿喉痛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本方。(311)

翰卿按 “少阴病”,非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因少阴之脉夹咽,风邪客此故作痛。所以一般咽痛初起,都可服之。若肿痛较重,饮食不能下咽者,则本方非所宜,以其力轻难以胜重任也。

2. 治小儿撮口发禁,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玉函经》)

3.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千金要方》)

4. 治热毒肿,或身生瘭浆;又治舌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圣济总录》)

5. 痈疽漏疮通用神妙。(《直指方》)

6. 小儿遗尿。(《世医得效方》)

7. 甘草缓急和胃,协和诸药,解百药毒;小儿啼哭,逾时不止,以二钱许浸热汤,绞去滓,与之即止;伤寒经日,不省人事,谵语烦躁,不能眠者;发癫疾搐搦上窜,角弓反张者;呕吐不止,汤药人口即吐,用半夏生姜竹茹伏龙肝之类而益剧者,用之有奇效。(《青囊琐谈》)

元颃

唐时京城有医人,忘其姓名。元颃中表间,有一妇人从夫南中,曾误食一虫,常疑之,由是成疾,频疗不损。请看之医者,知其所患,乃请主人姨妳中谨密者一人,预戒之曰:“今以药吐泻,但以盘盂盛之。当吐之时,但言有一小蛤蟆走去,然切不得令病者知是诳给也。”其妳仆遵之,此疾永除。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