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人师,恩泽绵绵
——回忆恩师李映淮先生
我第一次从李映淮老师学习是 1967 年 10 月至翌年的 8 月。其时他在忻州地区白求恩院校(即今忻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李老师虽医术高超,遐迩闻名,但却是一位谦谦君子,十分平易近人。他淡泊名利,以医德为生命,以救人为己任,以孙思邈“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之语律已育人。每对已到下班时间而尚未看病的患者,特别是从乡下来的病人,总是加班诊治,故常有食堂关门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布衣蔬食,生活简朴,从不吸烟饮酒。室内陈设简陋,除书籍外,别无长物。
第二次进修是 1972 年,当时医院不能解决住宿,李老师就让我住到他的宿舍。他诲人不倦的精神感人至深,岂止是有问必答,而是不问也讲。一病一症,一方一药,随时讲解。打饭排队时讲,晚上关灯后还要讲,那时我年轻贪睡,有时候还没有讲完就睡着了,然而他不但不责怪,反自责说,昨晚讲得太晚了,令我愧疚难言。
1970 年,他在五寨县三岔乡六二六医院工作,我与他鱼雁不绝,求教释疑,得益良多,今已就此整葺成册,取名《师徒问答》。拙作《临证实验录》、《经方躬行录》中许多案例,他都做过点评。1979 年,我参加山西省中医师统考,录取后分配到忻县人民医院工作。此时,他已退休家居,我仍不忘登门问教,有时候还领上疑难患者请他诊治,获益匪浅。晚年他将自己以及他父亲的大部分医籍赠送与我,令我感激不尽。
1975 年,老师将他整理其父的《伤寒论 113 方临床使用经验》书稿让我抄录学习,后又将再整理的书稿与我。遗憾的是 2001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主编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翰卿》一书只刊出其中的方义、主治、组成、加减、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唯历代用药经验择要一栏弃而未录,实有遗珠之憾,先师生前也为此遗憾不已。我认为真正精华部分恰恰就在此栏,李翰卿先生将他毕生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都写在此一栏的按语中,十分宝贵难得,所以此次全文出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多年之心愿,先师泉下有知,亦可含笑矣。
闫云科
2010 年 9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