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现存主要版本有元代邓珍《新编金匮方论》明代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明代无名氏《新编金匮要略方论》明代徐镕《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明代俞桥《金匮要略方论》等,其中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最大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
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按照邓珍本顺序,对全书25篇640条原文逐一注释,故名《邓珍本〈金匮要略〉全释》。每篇前有“提要”,钩玄全篇宏旨大义;各条设“校注”,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校勘和注释;设“释义”,阐释医理,解析方证,博采历代注家之长,突出理、法、方、药逻辑关系。又依原文情况,或设“按语”,对原文探微索奥,解释新义;书末附有《金匮要略》版本传承、《金匮要略》262方一览表等内容。
本书既最大限度保持了邓珍本《金匮要略》全貌,又体现了现代学者研究《金匮要略》的新成果,考证翔实,文献丰富,对学习研究《金匮要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钱序
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魏晋太医令王叔和将其“伤寒”部分,编次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得以流传。北宋王洙在宫藏旧书中得其“杂病”部分,乃编勒成《金匮要略方论》,后世习称《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但原版已佚。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元代邓珍复刻宋本,名为《新编金匮方论》(简称“邓珍本”),是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简称“赵开美本”)、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医统本”或“徐镕本”)、明代无名氏仿宋本《新编金匮要略方论》(简称“明仿宋本”)、明嘉靖年间俞桥《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俞桥本”)的祖本。
邓珍,字玉佩,元代后至元时期人。邓珍《新编金匮方论》序云:“后至元庚辰岁七夕日,樵川玉佩邓珍敬序。”后至元庚辰岁当为公元1340年。邓珍于此年将《新编金匮方论》3卷刊行面世。
这是一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及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如果没有邓珍将仲景《金匮要略》刊行,很有可能这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就逐渐失传了,这使人想起宋本《伤寒论》的继承与传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将世上仅存的一部北宋元祐三年(1088)小字本《伤寒论》翻刻,从而使《伤寒论》未曾失传。但是人们对“邓珍本”的研究与认识远远不能与赵氏翻刻宋本相提并论,原因是邓珍本的发掘面世远远迟于赵开美本《伤寒论》(习称“宋本《伤寒论》”)。
邓珍本原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孤本。20世纪80年代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教授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以赵开美本为底本,以北京大学所藏邓珍本详校之,20世纪90年代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世纪80年代日本留学生从北京大学复印之,1988年日本燎原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是邓珍本以影印形式出版的较早版本。
2005年国家图书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邓珍本为底本影印,并将其收入《中华再造善本》系列丛书中。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以影印邓珍本为底本校注的《元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校注》,收有若干书影。2014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将邓珍本影印收入丛书。
2015年我本人编著《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集》,以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与邓珍本互校,即将4部书的讹字异文皆加校雠,收有12幅邓珍本书影,并影印俞桥本、徐镕本。这是近年收录《金匮要略》资料较为全面之书。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教授组织中医“四大经典”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临床应用创新团队”的学术骨干及部分在校或已经毕业的伤寒专业博士研究生,以刘渡舟《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对宋本《伤寒论》逐条释义,名为《宋本〈伤寒论〉全释》。此项工作完成之后,该团队希望能选择最佳的版本,开展对《金匮要略》的注释。最终选定以我编著并校勘的《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集》中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为蓝本,并希望能够得到我的支持。
该书编写将按邓珍本《金匮要略》原书顺序依次逐条校注、释义。在原文解析时,注重对经方理、法、方、药之间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以启迪读者对“方证对应”的深度思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邓珍本为底本的最完整的逐条校注与释义,对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很高兴能够为此项工作提供一切应有的帮助,并欣然为本书作序。
八十五叟钱超尘
2020年6月于北京
前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由于其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誉其为治疗杂病之典范、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9年)。因当时战争连年不断,成书不久,便遭战乱洗劫,以致原书散失不全。后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仲景旧论,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后流传整理名为《伤寒论》);原书的“杂病部分”则已散失,但其部分文字可见于《脉经》、《针灸甲乙经》、《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文献。
北宋年间,国家设置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诏整理校正医书。治平二年(1065),以节度使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校订刊行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名为《伤寒论》。在《伤寒论》刊行于世后,有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判定此书内容源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于是宋廷召集林亿等人对其进行校订。因《伤寒论》已刊行于世,便把上卷删去,只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分别列在原文病证之下,仍编为上、中、下3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如此,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经林亿等大幅度改订后,于治平三年(1066)刊行于世,名为《金匮方论》。至此,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得以流传。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的《金匮方论》,治平三年(1066)初刊为大字本,后自绍圣元年(1094)起数年内又刊行有小字本,但《金匮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现均未发现流传于世。《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以下几种:
元·邓珍本。为福建南平邓珍从位于邻地的江西抚州丘氏处得到了当时久未通行的《金匮方论》,该本为元代后至元六年(1340)序刊,明嘉靖年间修刻重印。历经辗转,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邓珍版书名前冠有“新编”二字,无“要略”二字,名为《新编金匮方论》(亦称邓珍本)。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系《金匮要略》大字本的一种传本,最大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此后《金匮要略》的各种主要传本,如俞桥本、无名氏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等,皆无出邓珍刊本之藩篱。
明·无名氏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刻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影抄本),名《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为“明代仿宋本”,成书于约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刊者不详,故称其为明·无名氏本。
明·俞桥本。此本有俞桥刊行识语,名《金匮要略方论》(亦称俞桥本),但未记年代。俞桥另撰有《广嗣要语》,刊行跋文为嘉靖丙申(1536)。俞桥本1929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收录。
明·徐镕本。此本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徐镕校合古本和新本而成(故称徐镕本),1598年经吴勉学校刊,1601年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编入《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亦称《医统正脉》本)。后者所收书籍多次重印、修刻出版单行本,故多有现存。近代影印本收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所刊《四部丛刊正编》。另有1954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等。
明·赵开美本。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3卷,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编刊于《仲景全书》(亦称赵开美本),此版是明版中唯一附有邓珍序者。1956年及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影印赵开美本《金匮要略方论》。199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仲景全书》。
明·洪武抄本。此本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吴迁据祝均实所藏古本抄写而成,名《金匮要略方》(简称“洪武抄本”或“明抄本”)。2007年,日本学者真柳城据沈津书籍中提供的线索,在上海图书馆发现此本。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等经考证著有《明洪武钞本〈金匮要略方〉》,提出明抄本属于北宋绍圣元年刊行的小字本系统。
北宋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经林亿等于治平三年(1066)修订刊行后,在传承过程中有《金匮方论》《新编金匮方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名,后人通称《金匮要略》(简称《金匮》),故本书亦采用通称。《金匮要略》全书3卷,共25篇。1~10篇为卷上,11~19篇为卷中,20~25篇为卷下。第1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相当于全书的总论;第2篇《痉湿暍病脉证治》至第17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为内科范畴的疾病;第18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属于外科疾病;第19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论述了几种不便归纳的病证;第20篇至第22篇论述了妇科的疾病;最后3篇论述了《杂疗方》和《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金匮”二字的含义,从《尚书》《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是保存书籍或物品之处,而且多属于贵重物品,常应用于皇室机构。《素问》有《金匮真言论》篇,篇名为“金匮”,亦言其重要、珍贵之意。“玉函”与“金匮”之义相近,因此常常两者并称。“要略”有简明扼要之意。历代史书中可见含有“要略”之名者如《老子要略》《尚书要略》《三史要略》《兵书要略》等,其卷数大多较少,可见其言“要略”者,多属主要内容之概要、纲领之意。但也有医家把“略”解释为韬略、治略等。
我国著名的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教授,于2015年编著《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集》,以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与邓珍本互校,即将4部书的讹字异文皆加校雠,收有12幅邓珍本书影,并影印俞桥本、徐镕本。这是近年收录《金匮要略》资料较为全面之书,钱老在该集题记中说道:“元·邓珍本据北宋校正医书局《金匮要略》重立版式刊行,为医林孤本,一灯独传,千灯绩焰,存亡继绝,价值独高。明·俞桥本、明·徐镕本、明·赵开美本皆从邓本出。今据俞、徐、赵本详校邓本……于振兴中医,大有裨益。”钱超尘教授校注的元邓珍本《金匮要略》(简称“钱校本”),是当今读者学习《金匮要略》的重要版本。
本书以钱校邓珍本《金匮要略》为蓝本,按照邓珍本顺序,逐条注释原文,以阐释医理,解析方证。阐释医理博采历代注家之长,以融会贯通、语言精练、平正公允为原则;解析方证则重在对“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的梳理,以突出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进行方解时,则力求对方剂结构及“方-证要素对应”关系的探索,以启迪读者对“方证对应”的深度思考。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钱超尘教授耄耋高龄,还时常亲自指导,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在此对钱老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诚挚的谢意。本书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的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以邓珍本为底本,对《金匮要略》全文释义尚属首次,难免有错漏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或补充。
编者
2022年6月
校释说明
一、关于书名
自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蛀简始,《金匮要略》书名几经增删,如北宋校定成书时命名为《金匮方论》,邓珍本名《新编金匮方论》,俞桥本及徐镕本增“要略”二字,赵开美本删除“新编”二字。各版本虽书名不同,但皆指一书,后人通称《金匮要略》,简称《金匮》。
《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除明无名氏仿刻宋本外,明俞桥本、明徐镕本、明赵开美本等皆以元邓珍本为祖本,研究《金匮要略》当从此本始。清末杨守敬亲笔批语云:《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夺误至多。此元刻本与赵本悉合,尤为稀有之籍。”元邓珍仿刻宋本,传承王洙蛀简本,据目前所知在世间仅存一部,堪称孤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2015年,著名文献学家钱超尘教授编著《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集》,以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与邓珍本互校,即将4部书的讹字异文皆加校雠,收有12幅邓珍本书影,并影印俞桥本、徐镕本。我们这次整理研究,以钱校元邓珍本为蓝本,按照邓珍本顺序,对《金匮要略》3卷25篇640条原文,逐条注释,以阐释医理,解析方证,故书名《邓珍本〈金匮要略〉全释》。
二、校释原则与方法
元邓珍本非北宋翻刻本,而是自立版式,其目录不全,错漏残缺明显,有许多俗体字,亦有讹字,如序“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所”字讹,当作“断”。在校注整理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简要说明如下:
1、目录 底本目录脱漏较多,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均据正文逐一补正。
2、底本中的“〇”符号 底本各篇篇名、部分条文前或条文中有“〇”符号,为保持原貌,均予以保留。“〇”有以下四种作用:①提示篇名:“〇”在各篇篇名之前,如“〇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②提示条文独立成条,“〇”在条文之首,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中“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③示人问答之语:多见于“问曰”、“师曰”句式中,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〇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④示人加减之法:多见于方药煎服法后,如《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篇“蜀漆散方”后“〇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服一钱匕”。
3、条文编号 本书在编写时,将《金匮要略》全书原文按篇独立分别编号,如第1篇第17条的条文号码用“1-17”表示,第25篇第1条号码用“25-01”表示。全书25篇共计640条原文,为方便查询,将条文编号置于各条原文前。
4、关于异体字、俗体字、讹字等 邓珍本多异体字、俗体字,与现行简体字多同,是以底本中繁体字中杂有一些简体字。本书《金匮要略》原文统一为繁体字。底本中明显的错字、别字及一般笔画小误等均于迳改,如“小便巳”、“右为细未”、“侯酒尽”均改为“已”、 “末”、 “候”。原文中方药剂量单位有“一”、 “乙”、 “壹”、 “二”、 “贰”、 “弍”、 “三”、 “叁”混合使用的情况,均按照现代剂量单位统一分别修改为“一”、 “二”、 “三”,不一一出校说明。底本与校本有异文者,底本无讹,不改动,不出校;底本显系脱漏、衍文者,出校说明据某本改、补、删。底本与各校本不一,而各校本相同,且言之有据者,保持原貌,但出校说明。
三、行文顺序与校释特色
1、行文顺序凡《金匮要略》原文,均采用繁体字(目录、正文篇名除外)。“原文”下按【校注】【释义】【按语】顺序行文。【校注】包括必要的校勘和注释。既吸取近年相关研究成果,又力求简明扼要,以服务于释义为宗旨。【释义】包括提要、原文解析和方解;博采历代注家之长,阐释医理,以融会贯通、语言精练、平正公允为原则。【按语】则据“当按则按”的原则,旨在评述得失、训释歧义、解析疑难。
2、校释特色
(1)精选校释,简明扼要。与《金匮要略校注》不同,本书校勘略去了不影响释义实质含义的部分。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8条“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阴雨天不止,医云此可发汗……”《金匮要略校注》校勘为:《脉经》卷八‘风’上有‘问曰’二字,‘医’《脉经》卷八作‘师’”。由于本条在“风湿”字前多“问曰”,“医”改为“师”均不影响释义实质含义,故予省略。如此,本书校勘略去比例约占《金匮要略校注》原有校勘比例的70%左右,同时注释力求精练,体现了本书简明的特点。
(2)对载有方药的条文予以重点释义。在原文释义时,要注意对该方证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的梳理,以突出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方解时,则力求对方剂结构及“方-证要素对应”关系的探索,以启迪读者对“方证对应”的深度思考。
(3)阐释杂疗和食物禁忌3篇。《金匮要略》后3篇,前人对此研究较少。本书遵循中医药学传统理论认识,结合原文所载药食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禁忌及现今生活宜忌,阐释医理,以期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所启迪和参考。
(4)列元代邓珍原序、宋代林亿等序于前。每篇篇首列“提要”,概述其主要内容。书末附关于邓珍本篇目下“论”、“脉证”、“方”统计《金匮要略》版本传承一览表、《金匮要略》262方一览表、主要参考书目等于后,可作为工具书检索之用。
《新編金匱要略方論》序[1]
聖人設醫道以濟夭枉,俾天下萬世,人盡天年,博施濟眾,仁不可加矣。其後繼聖開學,造極精妙,著於時,名於後者,和緩扁倉[2]之外,亦不多見,信斯道之難明也與!
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以穎特之資,徑造閫奧[3],於是採摭[4]群書,作《傷寒卒病論方》,合十六卷,以淑[5]後學。遵而用之,困甦[6]廢起,莫不應效若神。迹其功在天下,猶水火穀粟然,是其書可有而不可無者也。惜乎後之傳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則亡之。宋翰林學士王洙偶得《雜病方》三卷於蠹簡[7]中,名曰《金匱方論》,即其書也。豐城之劍[8],不終埋沒,何其幸耶!林億等奉旨校正,併板行於世,今之傳者,復失三卷,豈非世無和氏而至寶妄倫[9]於荊石與!僕[10]幼嗜醫書,旁索群隱,乃獲於旴[11]之丘氏,遂得與前十卷,表裏相資,學之者動免掣肘,嗚呼!張茂先[12]嘗言,神物終當有合,是書也。安知不有所待,而合顯於今也。故不敢秘,特勒諸梓[13],與四方共之。由是張氏之學不遺,軒岐之道昭著。林林總總,壽域同躋,豈曰小補之哉。
後至元[14]庚辰歲七夕日樵川[15]玉佩鄧珍敬序。
【校注】
[1]《新編金匱要略方論》序:此九字新增,原文无。
[2]和緩扁倉:和缓,春秋时秦国良医和与缓的并称。扁仓,指扁鹊、仓公。
[3]閫(kǔn捆)奥:比喻学问或事理的精微深奥所在。
[4]摭(zhí直):拾取,选取。
[5]淑:清湛、清澈。
[6]甦(sū苏):“苏”之异体字。复活、苏醒。
[7]蠹(dù度)簡:蠹,蛀蚀器物的虫子。蠹简指被蠹虫蛀蚀过的书简。
[8]豐城之劍:古代剑名。即龙泉、太阿剑。因其剑掘得于丰城而得名。
[9]倫:通“沦”,埋没。
[10]僕: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11]旴[xū需]:旴水,在我国江西省东部,北出赣江,南流临川、南城、南丰、广丰、宁都等地。
[12]張茂先: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
[13]梓:雕刻印刷用的木版。
[14]後至元:中国元朝有两个“至元”,第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纪年(1264~1294),第二个是元惠宗的纪年(1335~1340);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后至元”条云:“元顺帝至元元年重用世祖之号,后人追记之,则曰‘后至元元年’。”后至元庚辰年,即公元1340年。
[15]樵川:古福建邵武别名,至今仍沿用。现属福建南平市。
新編金匮方論序[1]
張仲景爲《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或於諸家方中載其一二矣。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并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才數家耳。嘗以對方證對[2]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又採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所[3]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4]。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大哉,炎農聖法,屬我盛旦!恭惟。
主上丕承[5]大統,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和矣。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6]。
仲景《金匱》,錄岐黄《素》《難》之方,近將千卷,患其混雜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裔九州之内,收合奇異,捃[7]拾遺逸[8],揀選諸經筋髓,以爲《方論》一編。其諸救療暴病,使知其次第。凡此藥石者,是諸仙之所造,服之將之,固無夭橫,或治療不早,或被師誤,幸具詳焉[9]。
金匱方論序。
【校注】
[1]新編金匮方論序:赵开美本为“金匮要略方论序”。
[2]對方證對:明抄本作“方证对病”。当是。
[3]所:字误。俞桥本、明抄本作“取”。徐镕本作“斷”之俗体“断”,与“所”略近,当为“断”讹。
[4]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三国志·魏志·方技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5]丕承(pī chéng 批成):很好地继承。旧谓帝王承天受命,常曰“丕承”。
[6]傳上:明抄本作“谨上”。当是。
[7]捃(jùn峻):拾,捡。
[8]逸(yì义):散失,亡失。
[9]……幸具詳焉:此附记及序皆成于孙奇。明代俞桥本、赵开美本载附记,徐镕本未载。
新编金匮方论卷上[1]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
〔晋〕王叔和集
〔汉〕张仲景述[2]
【校注】
[1]新编金匮方论卷上:宋林亿等序云“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故名“新编《金匮方论》。后书名有异。俞桥本名“金匮要略方论”,徐镕本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明无名氏本名“新编金匮要略方论”,赵开美本名“金匮要略方论”,删“新编”二字。卷中、卷下同此。
[2]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晋王叔和集,汉张仲景述:俞桥本同。徐镕本作“汉张仲景述,晋太医令王叔和集,宋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诠次。大明新安吴勉学阅,应天徐镕校”,赵开美本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宋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诠次,明虞山人赵开美校刻”,卷中、卷下同此。俞桥本署名样式,与明代无名氏仿宋刻本同。日本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补遗》之《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三卷》版本考证云:“栎窓先生跋曰:是书未知何氏所刊,曰宋臣序中‘国家’‘主上’字皆抬头书,开卷首《金匮要略》上冠‘新编’二字,考林亿等言其有‘新编’字,当是宋版之旧。且‘诠次’诸臣名位署于前,而叔和、仲景名氏却在后,此古人修书经进体式,流传诸本,未见如此者。俞桥本与此略同。俞桥本中卷末阙排脓汤以下四方,而此书从排脓汤下至中卷末全阙焉,且讹字颇多。”俞桥本与明无名氏仿宋本或有传承关系,当考,故讹字亦颇多。俞桥本“金匮要略方论序”、“国家”二字上未抬头,“主上”二字上抬头;卷中之末俞桥本、无名氏本皆有阙文,而俞桥本略少,此小异也。
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01 問曰:上工[1]治未病[2],何也?〇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3],四季脾王[4]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5],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6]腎,腎氣微弱[7],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虚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虚虚實實[8],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藏凖此。
【校注】
[1]上工:工指医生,古时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级,技术高超、治愈率最高的医生称为上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2]治未病: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指治疗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病邪的传变,如本条所言。广义指在人体还没有发病以前进行预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不治已病治未病。”
[3]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4]四季脾王:“王”音义通“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旺之时。
[5]酸:底本作“醋”。明抄本、赵开美本俱作“酸”。是。据改。
[6]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作“制”,可从。意思是脾能制约肾,使其不偏盛。
[7]肾气微弱:指肾中阴寒水气不亢而害。此处“肾气”与本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20条“肾气上冲”意同。
[8]虚虚实实:据王冰引《灵枢》为“无实实,无虚虚”,告诫治虚证不可用泻法,治实证不可用补法,以免犯虚其虚、实其实的错误。
1-02 夫人禀五常[1],因風氣[2]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3]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4],中人多死。千般疢難[5],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6],不令邪風干忤[7]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8]、吐納[9]、鍼灸、膏摩[10],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11]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12]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校注】
[1]人禀五常:禀,受的意思。五常,即五行木、火、土、金、水,谓五行政令之常。《礼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
[2]风气:此处泛指自然界之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5]疢(chèn衬)难:《广雅·释诂》曰“疢,病也”,疢难即疾病。
[6]养慎:即慎养。养生之意。慎于饮食起居,勿汗出当风或贪凉饮冷等。
[7]干忤(wǔ午):干,《说文解字·干部》曰:“干,犯也”。忤,本作牾,《说文解字·午部》曰:“牾,逆也”。干忤,即侵犯,侵袭之意。
[8]导引:《一切经音义》云:“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9]吐纳:是通过调整呼吸以养生却病的一种方法。
[10]膏摩:膏,药膏。摩,按摩。膏摩,用膏药涂抹或敷贴并加以按摩。
[11]服食:即衣服、饮食。《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12]不遣:赵开美本同。俞桥本、徐镕本“遣”字作“遗”。
1-03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1]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色者,有水氣。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2]者,死。其目正圓者,痓[3],不治。又色青爲痛,色黑爲勞,色赤爲風,色黄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校注】
[1]见:通“现”,显露之意。
[2]非时:时,指四时,即所现面色与时不符。如亡血者其色当白而反赤,又非夏季之时,故曰色赤非时。
[3]痓:赵开美本同。俞桥本、徐镕本作“痊”,当作“痓”。详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
1-04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1]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2]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3]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校注】
[1]语声寂然:寂,与静同义,指患者安静无语声。
[2]喑喑(yīn因)然不彻:形容声音低微而不清澈。
[3]啾啾(jiū纠)然:啾啾,《说文解字》训:“小儿声也。”形容声音细小而长。
1-05 師曰:息摇肩[1]者,心中堅[2];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3]唾沫。
【校注】
[1]息摇肩:即呼吸时两肩耸动。
[2]心中坚:心中,指胸中。心中坚,即胸中坚满,多因实邪阻滞所致。
[3]肺痿:病名,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
1-06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1]门也,當下之即愈,虚[2]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3];在下焦者,其吸遠[4]。此皆難治。呼吸動摇振振[5]者,不治。
【校注】
[1]实:指有形之邪。
[2]虚:指无形之邪。
[3]吸促:指吸气浅短急促。
[4]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5]振振:形容全身颤动。
1-07 師曰:寸口脉動者,因其王時[1]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2]。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脉,皆當病。
【校注】
[1]王时:即当令之时,如肝旺于春。
[2]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1-08 問曰:有未至而至[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〇師曰:冬至[2]之後,甲子[3]夜半少陽起,少隂[4]之時陽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爲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爲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爲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爲至而太過也。
【校注】
[1]未至而至:前一个“至”是指时令到,后一个“至”是指气候到。后文同。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3]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
[4]少阴:赵开美本同。俞桥本、徐镕本作“少阳”。据上句“甲子夜半少阳起”,此“少阴”当以“少阳”为是。指阳气初生。这里代指阳气初生的时令。
1-09 師曰:病人脉浮者在前[1],其病在表;浮者在後[2],其病在裹,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3]也。
【校注】
[1]前:指关前寸脉。
[2]后:指关后尺脉。
[3]极:疲乏。
1-10 問曰:《經》云[1]:厥陽獨行,何謂也?〇師曰:此爲有陽無隂,故稱厥陽[2]。
【校注】
[1]《经》云:经,指古代医经,具体书名未详。
[2]厥阳:厥者,逆也。厥阳指孤阳之气。
1-11 問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則爲實,滑則爲氣,實氣[1]相搏[2],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爲卒厥[3],何謂也?〇師曰:唇口青,身冷,爲入臟,即死;知身和[4],汗自出,爲入腑,即愈。
【校注】
[1]实气:实,指血实。气,指气实。实气,是指邪气实于气血,而非正常之气血充实。
[2]相抟:邓珍本、徐镕本、赵开美本均作俗体“搏”,俞桥本讹作“搏”,当作“搏”,集聚、结合之意。后世《金匮要略》作“搏”字者皆为“搏”字形讹,当正之。
[3]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4]身和:《脉经》卷八“和”上有“温”字,是。即身体温和。
1-12 問曰:脉脱[1],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〇師曰:非爲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2],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裹者即死。
【校注】
[1]脉脱:指脉沉伏不见。是因邪实阻遏,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能从局部遍及全身。见《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篇。
1-13 問曰:陽病[1]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脚掣痛。隂病[2]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3]、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爲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爲一百八病。五勞[4]、七傷[5]、六極[6]、婦人三十六病[7],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8]中表,小邪[9]中裹。槃飪[10]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11]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12],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脉浮,寒令脉急,霧傷皮腠,濕流関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校注】
[1]阳病:指在上、在表、在四肢、在经络的病证。
[2]阴病:指在下、在里、在脏腑的病证。
[3]咽(yè页):同“噎”,指咽中阻塞。
[4]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见《素问·宣明五气》。又指心劳、肺劳、脾劳、肾劳、肝劳叫五脏劳伤。
[5]七伤《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七种。
[6]六极:极,有极度劳损之意。《诸病源候论》有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备急千金要方》有气极、脉极、筋极、肉极、骨极、精极为六极。
[7]妇人三十六病:《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合为三十六病,均是妇科杂病。
[8][9]大邪、小邪:《医宗金鉴》曰:“六淫天邪,故名大邪”;“七情人邪,故名小邪”可参。
[10]槃(gǔ谷)饪(rèn任):槃音义同“穀”,即“谷”。饪,熟食也。槃饪,泛指饮食。饮食不节,则为病邪。
[11]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
[12]前:指午前。
1-14 問曰:病有急當救裹、救表者,何謂也?〇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1]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裹;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2]者,急當救表也。
【校注】
[1]清谷:指大便完谷不化。
[2]清便自调:指大小便已恢复正常。
1-15 〇夫病痼疾[1]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2],後乃治其痼疾也。
【校注】
[1]痼疾:指旧病、久病。
[2]卒病:指急病、新感。
1-16 師曰:五藏病各有得[1]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2],各随其所不喜[3]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校注】
[1]得:指适合五脏的气、味、饮食、居处、时辰等。
[2]所恶:指五脏所厌恶的气、味、饮食、居处、时辰等,如心恶热,肺恶寒。
[3]所不喜:指五脏之所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温食热衣”;“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禁犯焠焕热食、温炙衣”。
1-17 〇夫諸病在藏[1],欲攻[2]之,當隨其所得[3]而攻之。如渴者,與猪苓湯。餘皆倣此。
【校注】
[1]在脏:泛指在里。
[2]攻:祛邪之法。
[3]所得:病邪与有形之邪相合,其有形之邪如痰、血、水、宿食等为其所得。
〇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暍音谒
2-01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一作痉1,餘同。
2-02 〇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2,名曰柔痓。
【校注】
[1]一作痉:徐镕本同,俞桥本、赵开美本“痉”讹作“痓”。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考痓(《博雅》),恶也;痉(《说文解字》),强急也。《千金方》《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心典》均作“痉”,故从之。本篇凡“痓”均作“痉”解,故曰“余同。”
[2]不恶寒:《诸病源候论·伤寒痉候》作“恶寒”;《脉经》卷八“不恶寒”下细注“一云恶寒”。
2-03 〇太陽病,發熱,脉沉而細者,名曰痓,爲難治。
2-04 〇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2-05 〇夫風病1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
2-06 〇瘡家2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校注】
[1]风病:一说太阳中风病证,一说风温病。皆通。
[2]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之人。
2-0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摇,卒口噤1,背反張2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虚,即惡寒甚3。發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校注】
[1]口噤:牙关紧闭。
[2]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3]若发其汗者……即恶寒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谓“若发其汗”以下十七字,盖湿病中之文,今错在此也。可参。
2-08 〇暴腹脹大者,爲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2-09 〇夫痓脉,按之緊如[1]弦,直上下[2]行。一作築築而弦,《脉經》云:痓家其脉伏堅,直上下。
【校注】
[1]如:犹“而”也。古“如”与“而”通用。
[2]上下:指关脉之上下,即从寸部至尺部。
2-10 〇痓病有灸瘡[1],難治。
【校注】
[1]灸疮:因火灸而形成的疮疡。
2-11 〇《脉经》云:痓家其脉伏堅,直上下。
2-12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
[1]然,脉反沉遲,此爲痓,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2],啜熱粥發之。
【校注】
[1]
:紧固拘牵不柔和貌。“
”读音同“卺”(jǐn),与“紧”(jǐn)音近而通假。此指病身体强直,俯仰转侧不能自如。
[2]食顷:指大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2-13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黄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1],以水一升[2],先煑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3]諸藥,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4]及禁忌。
【校注】
[1]㕮咀(fǔjǔ府举):咀嚼,指古代在无铁器时代,人们以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服的一种原始药物加工方法。引申为将药切碎。
[2]一升:邓珍本凡计量之“一”多作“乙”。下文言“减二升”,“一升”定误。赵开美本作“七升”,明抄本、徐镕本作“一斗”。可参。
[3]内(nà那):通“纳”,放入的意思。
[4]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2-14 痓爲病一本痓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卧不着席[1],脚挛急,必齘齒[2],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黄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3],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煑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煑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弗[4],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校注】
[1]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的意思。
[2]龄(xiè械)齿:指上下牙齿相磨切锉有声。
[3]五枚:底本作“王枚”。形近而误,据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改。
[4]弗:俞桥本同。徐镕本、赵开美本作“沸”。是。
2-15 太陽病,関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2-16 〇濕家[1]之爲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黄[2]也。
【校注】
[1]湿家:指素有湿病之人。
[2]熏黄:指黄如烟熏之色。
2-17 〇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1]者,以丹田[2]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校注】
[1]如胎:胎,同苔。如胎,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2]丹田:穴位名,在胸腹正中线脐下三寸处。这里泛指下焦,与胸上对举。
2-18 〇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2-19 〇風濕相搏[1],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隂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校注】
[1]相抟(tuán团):抟,集聚也。相抟,指相互聚合、相互反应。后世《金匮要略》“搏”字者皆作“搏”,字形讹,当正之。
2-20 〇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黄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内藥鼻中則愈。《脉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2-21 〇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黄加术湯,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1]之。
麻黄加术湯方
麻黄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兩,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煑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校注】
[1]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火疗逐邪之法。
2-22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1]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2]所致也。可與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黄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3],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煑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風。
【校注】
[1]日晡(bū逋)所:晡,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所,大约。日晡所指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
[2]久伤取冷:被长期贪凉所伤。
[3]锉麻豆大:古代的制剂法。锉,代表工具。麻豆大,约麻子仁大小。指借助工具,将药物加工成小块。
2-23 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黄耆湯[1]主之。
防己黄耆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术七錢半黄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〇喘者,加麻黄半兩;〇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〇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〇下有陳寒[2]者,加細辛三分。〇服後當如虫行皮中[3],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温令微汗,差[4]。
【校注】
[1]防己黄芪汤:《金匮玉函经》《脉经》名“防己汤”,《备急千金要方·风痹》载“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为“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唯方后无加减法,当是《金匮要略》原方。
[2]下有陈寒:指患者下焦寒伤已久。
[3]虫行皮中:指服药后患者皮肤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4]差:通“瘥”,指病愈。
2-24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1],身體疼煩[2],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薑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湯[3]方
白术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覺身痹[4],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5],勿怪,即是术、附併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6]。
【校注】
[1]相抟(tuán团):抟,集聚也。相抟,指相互聚合、相互反应。邓珍本、徐镕本、赵开美本均作“搏”,俞桥本讹作“搏”。后世《金匮要略》作“摶”字者皆作“搏”字形讹,当正之。
[2]身体疼烦:烦,剧也。身体疼烦,指全身疼痛剧烈难忍。
[3]白术附子汤:明抄本作“术附子汤”,方药剂量是邓珍本二倍,即“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可参。
[4]身痹:指服药后虽有汗出而不畅,肌肤有麻木之感。
[5]冒状:指头目眩晕。乃形容服药后的一种反应。
[6]故耳:此句后明抄本有“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坚,小便自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坚,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可参。
2-25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1]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爲妙。
【校注】
[1]掣痛:疼痛而有牵引拘急之感。
2-26 太陽中暍[1],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2]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3]。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温鍼,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校注】
[1]中暍(yē椰):《说文解字》:“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2]洒洒(xiǎn显)然:很冷的样子。
[3]口前开,板齿燥:《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作“口开,前板齿燥”。口开,指暑热内扰,气逆张口作喘之状;板齿燥,即气津两伤,门牙干燥。
2-27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人参湯方
知母六雨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参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煑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8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苽蒂湯主之。
一物苽蒂湯方
苽蒂二七个[1]
上銼,以水一升,煑取五合,去滓,頓服。
【校注】
[1]二七个:徐镕本同。赵开美本作“二十个”、俞桥本“七”讹为“匕”。(整理者注:苽,音gū,同“菰”;又为“瓜”之异体字。)
;
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校注】
[1]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惑与“
”篆文相似,《公羊传》谓“惑之犹言
也”。故《金匮要略心典》谓:“狐惑,虫病。”为保持版本原貌,不改“惑”为“
”。(整理者注:查,“
”为“蜮”之异体字,『說文解字』: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䠶害人。从虫或聲。)
3-0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1],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2],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3]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4]時頭不痛,淅然者[5],四十日愈;若溺快然[6],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7],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8]見者,各隨證治之。
【校注】
[1]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广雅·释诂》卷三下曰“聚也”,“本也”,即归聚、本源之意。百脉一宗,谓全身的血脉分之为众,合之则同出一源,皆归心肺所主。
[2]默默:默,静也,寂也,谓患者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3]臭(xiù绣):气味也。
[4]溺(niào尿):同“尿”,即小便。
[5]淅(xī息)然者:怕风,寒栗之状。
[6]快然:意为排尿通利,无任何不适。
[7]未病而预见:在发伤寒病之前,预先出现百合病的症状。
[8]微:《四部备要·金匮要略》作“后”,《外台秘要》卷三作“复”。
3-02 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1]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校注】
[1]渍:将药物浸入水中之炮制方法。
3-03 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1]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2],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校注】
[1]滑石代赭汤:《外台秘要》卷二、《千金方》卷十均作“百合滑石代赭汤”。
[2]如弹丸大一枚:《千金方》卷十作“一两”。
3-04 百合病,吐之後者,百合雞子湯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雞子黄11,攪匀,煎五分2],温服。
【校注】
[1]内鸡子黄:鸡子黄即新鲜鸡蛋的卵黄,意为煎好的百合汁中加入新鲜鸡蛋的卵黄。
[2]五分:分,成数;五分,即五成。意为鸡子黄煎五成熟即可,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功。
3-05 百合[1]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湯主之。
百合地黄湯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2]。
【校注】
[1]百合:《千金方》卷十下有“始”字。
[2]大便当如漆:指大便色黑,如同黑漆一样。《千金方》卷十作“大便常出恶沫”。
3-06 百合病,一月[1]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煑餅[2],勿以鹽豉[3]也。
【校注】
[1]一月:《千金方》卷十作“经月”。
[2]煮饼:《千金方》卷十作“白汤饼”。《伤寒总病论》谓煮饼为“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类证活人书》:“煮饼,即淡煮面条也。”
[3]盐豉:即咸的豆豉。
3-07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牡蠣熬,等分
上爲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3-08 百合病,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炙[1]滑石三兩
上爲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校注】
[1]炙:作炒、烘、晒,使焦燥易于研末用,非今之蜜炙。
3-09 百合病,見於隂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隂法救之。見陽攻隂,復發其汗,此爲逆;見隂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爲逆。
3-10 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1]於喉爲惑,蝕於隂[2]爲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3]乍[4]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5]則聲暍[6]一作嘎,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黄芩人參乾薑各三兩黄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煑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蚀(shí食):虫蛀之谓。这里是腐蚀的意思。
[2]阴:咽喉居于上部属阳;肛门、生殖器前后二阴居下,故名曰阴。
[3]面目:偏义复词,此处指“目”。
[4]乍(zhà榨):《广雅·释言》:“乍,暂也。”此引申为忽然之意。
[5]上部:指咽喉。
[6]声暍(yè夜):说话声音嘶哑。
3-11 蝕於下部[1]則咽乾[2],苦參湯洗[3]之。
苦参湯方[4]
苦參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5]。
【校注】
[1]下部:据下文“蚀于肛者”推论,此下部指前阴。
[2]咽干:《诸病源候论》卷八下有“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
[3]洗:《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作“淹洗”。
[4]苦参汤方:底本阙,据《四部备要·金匮要略》补。
[5]服:以外洗而言,当无“服”字。《伤寒总病论》苦参汤为“苦参半斤、槐白皮、狼牙根各四两,上锉,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3-12 蝕於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熏方
雄黄[1]
上一味爲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脉經》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隂蝕上爲惑,蝕下爲狐,狐惑病者,猪苓散[2]主之。
【校注】
[1]雄黄: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作“雄黄”下有“熏方”。
[2]猪苓散:《证类本草》猪苓条下《图经》引张仲景文曰:黄疸病及狐惑病并猪苓散主之。猪苓、茯苓、术各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与水调下。”
3-13 病者脉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1],七八日目四眥[2]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3]當歸散主之。
赤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三兩[4]
上二味,杵爲散,漿水[5]服方寸匕,日三服。
【校注】
[1]鸠(jiū究)眼:鸠,鸟名,即斑鸠,其目色赤。
[2]目四眦(zì):眦,眼角;目四眦,即两眼的内角、外角。
[3]赤豆: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作“赤小豆”。是。
[4]三两:底本无,据《千金方》《外台秘要》补。
[5]浆水:《本草纲目》“浆水”释名条引嘉谟言:“浆,酢也,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又曰:“气味甘微温无毒,能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利,消宿食。”
3-14 陽毒之爲病[1],面赤斑斑如錦文[2],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3],升麻鱉甲湯[4]主之。
3-15 隂毒之爲病[5],面目青,身痛如被杖[6],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7],升麻鱉甲湯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8],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煑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黄[9]。
【校注】
[1]阳毒之为病《脉经》卷八下有“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二十六字。
[2]锦文:“文”通“纹”;锦文,丝织品上的彩色花纹或条纹,此处指患者的脸部有赤色的斑纹,如同锦纹一样。
[3]治:《脉经》卷八下有“也,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二十一字。
[4]升麻鳖甲汤:《脉经》卷八无“鳖甲”二字。
[5]阴毒之为病:《脉经》卷八下有“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四十五字。
[6]身痛如被杖:杖,泛指棍;古有杖刑,一种用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拷打臀、腿或背的刑罚。句意为身体疼痛,如同受过杖刑一样疼痛难忍。
[7]不可治:《脉经》卷八下有“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者,甘草汤主之”三十五字。
[8]去汗:指蜀椒经炒去水、去油。
[9]《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考《肘后备急方》阴毒、阳毒均无升麻鳖甲汤化裁,阳毒无鳖甲有桂;阴毒无雄黄,除鳖甲用至一两外,全药俱在一二分之间。
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4-01 師曰:瘧[1]脉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2]者,下之差[3];弦遲者,可温之;弦緊者,可發汗、鍼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4]也,以飲食消息止之[5]。
【校注】
[1]疟:《说文解字》云:“寒热休作。”疟病是感受疟邪,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发病特征的疾病。
[2]小紧:指脉不舒散而牵转。
[3]差:同“瘥”,病愈之意。
[4]风发:《外台秘要》卷五“发”作“疾”。脉弦而数多为热盛,热盛而生风,故言“风发”,故为病机之谓。
[5]以饮食消息止之:消息,斟酌。指以适当的饮食调理。
4-02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1]。設不差,當月盡解[2]。如其不差,當如何?師曰:此結爲癥瘕,名曰瘧母[3],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黄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葶藶一分,熬石韋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䗪蟲五分,熬阿膠[4]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爲末,取鍛竈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鱉甲於中,煑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内諸藥,煎爲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無鼠婦、赤消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爲丸。
【校注】
[1]十五日愈:农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十五日。人体气化与节气相应,人身之气随天气更移,更气胜则正胜邪却而病可愈。
[2]当月尽解:指十五日不解,当又要更一旺气,即再过十五日,共三十日,疟疾又有可解除之机。
[3]疟母:疟久不解,胁下结成块,按之坚而痛,为疟母。
[4]阿胶:底本作“附胶”,形近之误,据赵开美本改。
4-03 師曰:隂氣孤絕,陽氣獨發[1],則熱而少氣煩冤[2],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3]。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内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4]脱肉[5]。
【校注】
[1]阴气孤绝,阳气独发:源自《素问·疟论》。阴气指津液言,阳气指邪热。说明瘅疟的成因与阴津亏虚、阳热亢盛有关。
[2]烦冤:心中烦闷不舒。
[3]日瘅(dān单)疟:邓珍本此三字蚀,据俞桥本、赵开美本、徐镕本补。《广韵》“瘅,火起貌”,通“惮”,炽热之意。瘅疟指邪热炽盛,但热不寒的一种疟病。
[4]消铄(shuò硕):消损之意。
[5]脱肉:明抄本当行天头主笔附笺:““消铄脱肉’,脱’字误,当作‘肌’。”医统本亦作“肌肉”。可参。
4-04 温瘧[1]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兩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校注】
[1]温疟:出于《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本条是言其脉症和治疗,当相互参考。
4-05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1],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燒[2]去腥云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爲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〇温瘧加蜀漆半分[3],臨發時服一錢匕。一方云母作云實。
【校注】
[1]牡疟:《外台秘要》卷十作“仲景《伤寒论》牝疟多寒者,名牝疟,牡蛎汤主之”。《医方考》云:“牝,阴也,无阳之名,故多寒名牝疟。”牝(pìn聘),指雌性鸟兽,属阴,疟病发作时寒多亦属阴,故名为牝疟。
[2]烧:明抄本作“洗”。是。
[3]温疟加蜀漆半分:有医家认为“温疟”当作“湿疟”。如张璐曰:“稍加蜀漆则可以治太阴之湿疟,方后有云,湿疟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误作温疟,大谬。”可参。
4-06 牡蠣湯:治牡瘧[1]。
牡蠣湯
牡蠣四兩,熬麻黄去節,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2]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煑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諸藥,煑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校注】
[1]牡疟:当作牝疟。《外台秘要》卷十作“仲景《伤寒论》牝疟多寒者,名牝疟,牡蛎汤主之”。(整理者注:原内容只在4-06段中的提供了方名,在方前面没有方名,此处方名由整理者在整理时添加,并使整本书格式规范,处理时以颜色和其它方名区分开。下同。)
[2]蜀漆三两:《外台秘要》卷十下有“若无,用常山代之”七字。
4-07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1]。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柴胡八兩人參黄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煑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校注】
[1]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以致气血虚弱,故称为劳疟。
4-08 柴胡桂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桂薑湯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黄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煑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5-01 夫風[1]之爲病,當半身不遂[2],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3]。脉微而數,中風使然。
【校注】
[1]风:指中风病。
[2]半身不遂:即一侧肢体不能听从意志运动。
[3]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此指感受风寒湿邪,肢体关节出现疼痛麻木,甚则活动不利之证。
5-02 〇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膚[1]。浮者血虚,絡脉空虚,賊邪不瀉[2],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3]。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4]。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
【校注】
[1]皮肤:与络脉同义,犹言受邪病位浅表。
[2]贼邪不泻:贼邪,外邪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贼邪不泻,指外邪稽留于经络,留滞不去。
[3]㖞僻不遂:㖞,同呙。《说文解字·口部》“呙,口戾不正也”。僻,《说文解字·人部》:“辟也,一曰从旁牵也。”㖞僻不遂,即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4]重不胜:重,重着。胜,担任、承受。重不胜,即肢体重着,不易举动。
5-03 侯氏黑散:治大風[1],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2]三分黄芩[3]五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爲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校注】
[1]大风:属中风之类,指风邪直侵脏腑。一说指今之麻风病。
[2]矾石:白矾也。《神农本草经》作涅石,谓“味酸寒,主寒热洩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筋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
[3]芩:底本作“苓”,形近而误。据赵开美本改。
5-04 寸口脉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則爲虚。榮緩則爲亡血[1],衛緩[2]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痒而癮疹[3];心氣不足[4],邪氣入中[5],則胸滿而短氣。
【校注】
[1]亡血:指血虚。
[2]卫缓:《脉经》卷八作“卫迟”。
[3]瘾疹:即风疹块,表现为皮肤上出现麻粒或豆瓣大小疹块,时隐时现,瘙痒难忍。
[4]心气不足:指心胸正气不足。
[5]入中:指外邪不泄而内传。
5-05 風引湯[1]:除熱癱癎。
風引湯
大黄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2]三兩甘草[3]牡蠣各二兩[4]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5]
上十二味,杵,麤篩,以韋囊[6]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7]三升,煑三沸,温服一升[8]。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9],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10]氏云:脚氣宜風引湯。
【校注】
[1]风引汤:《千金方》卷十四作“紫石煮散”,《外台秘要》卷十五作“紫石汤方”。风引,即风痫掣引,俗称抽搐。
[2]桂枝:《千金方》《外台秘要》作“桂心”。
[3]甘草:《外台秘要》作“炙甘草”。
[4]二两:《千金方》作“三两”,《外台秘要》下有“熬”字。
[5]六两:《外台秘要》作“八两”。
[6]韦囊:指古时用皮革制成的药囊。
[7]井花水:“花”通“华”,井华水指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水也。冬暖夏凉、清纯甘洌。
[8]煮三沸,温服一升:《千金方》卷十四作“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顿服,未百日儿服一合……热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之。”
[9]惊痫瘈疭:惊痫,即惊风或癫痫之疾。瘛为筋脉拘急,疭为筋脉弛缓,瘛疭指动风抽搐。
[10]巢:邓珍本“巢”字下有两个空格,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作“氏云”,据补。
5-06 防己地黄湯:治病如狂狀[1],妄行[2]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脉浮。
防己地黄湯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二分[3]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黄汁,和,分再服。
【校注】
[1]状:底本为“犬”。据赵开美本改。
[2]妄行:即行为反常。
[3]甘草二分:本分四味药的剂量皆为“分”,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作“钱”字。
5-07 頭風摩散方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1]炮鹽等分
上二味爲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2]上,令藥力行。
【校注】
[1]一枚:底本缺“一”字,据赵开美本补。
[2]疢:徐镕本同,俞桥本、赵开美本作“疾”。
5-08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爲腎,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1],歷節黄汗出[2],故曰歷節。
【校注】
[1]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内侵伤及血脉。
[2]历节黄汗出:历节,病名,因疼痛遍历关节而得名。黄汗亦病名,汗出沾衣如黄柏汁。但此指关节痛处溢出如汗样黄水,是历节病中的并发症状。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5-09 趺陽脉[1]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校注】
[1]趺阳脉:为胃脉,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足阳明经的冲阳穴。
5-10 少隂脉[1]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爲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2]脉濇小,短氣,自汗出,歴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校注】
[1]少阴脉:指足少阴太溪脉,在足内踝后五分陷中。一说是手少阴神门脉,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2]盛人:指身体虚弱而形体肥胖的人。
5-11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瘰[1],脚腫如脱[2],頭眩短氣,温温[3]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黄二兩生薑五兩白术五雨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4],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煑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校注】
[1]魁瘰: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作“魁羸”。魁,《博雅》“大也”;羸,《说文解字》“瘦也”。魁羸连用,指身体消瘦,骨关节肿大变形。
[2]脚肿如脱:形容两小腿肿胀,且麻木不仁,不能随意活动,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3]温温:温温,作蕴蕴解,指心中郁郁不舒。
[4]二两:赵开美本作“二枚”。
5-12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1];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2]。枯泄相搏,名曰斷泄[3]。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4],四属斷絕[5],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黄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爲歴節也。
【校注】
[1]泄:肝主筋,味过酸则伤筋,筋伤则弛缓不收,称为泄。
[2]枯:肾主骨,味过咸则伤肾,肾伤则痿弱不仁,称为枯。
[3]断泄:即断绝。
[4]御:作“统驭”“统治”解。
[5]四属断绝:指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5-13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治脚氣疼痛,不可屈伸[1]。
烏頭湯方
麻黄芍藥黄耆各三兩甘草三兩[2],炙川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校注】
[1]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疑后人所附。脚气,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云:“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类证活人书·脚气》“脚气之病,始得不觉,因他病乃知,毒气入心则少腹顽痹不仁,令人呕吐,死在朝夕矣。”
[2]三两:底本无。据《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心典》补。
5-14 礬石湯:治脚氣衝心。
礬石湯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5-15 《古今錄驗》續命湯[1]:治中風痱[2],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3]不知痛處[4],或拘急不得轉側[5]。姚云:與大續命同,兼治婦人產後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黄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芎藭一兩[6]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煑取四升,温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7],憑几[8]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併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氣,面目浮腫[9]。
【校注】
[1]《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方》卷八作“西州续命汤”,《外台秘要》卷十五作“续命汤”。《古今录验》,书名。《中国医籍考》云:原作者甄权,隋唐时代人。
[2]风痱:《千金方》卷八下有小注“一作入脏”四字。痱,《说文解字·疒部》“风病也”。《诸病源候论》卷一“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遂者,风痱也。时能言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3]冒昧:冒,昏闷也;昧,昏乱。
[4]不知痛处:《千金方》卷八作“不识人”。
[5]或拘急不得转侧:《千金方》卷八无“或”。“拘急”下有“背痛”二字。
[6]一两:底本无。据《千金方》《外台秘要》补。
[7]薄覆脊:稍加衣被覆盖背部。
[8]几:《说文解字·几部》:“凥几也。”段注:“凥,処也;処,止也”,即安体凭倚之具也。
[9]面目浮肿:《外台秘要》“浮”作“洪”,“肿”下有“忌海藻、菘蔡、生姜。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出第八卷中”三十八字。
5-16 《千金》三黄湯[1]: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乱,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千金》三黄湯
麻黄五分獨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耆二分黄芩三分[2]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3],加大黄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校注】
[1]《千金》三黄汤:《千金方》卷八作“仲景三黄汤”。
[2]分:邓珍本三黄汤剂量及服法皆作“分”(“分温三服”之“分”字非为剂量),计九个“分”字。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改为“钱”,并脱“分温三服”之“分”字。
[3]心热:指胃肠实热积滞。
5-17 《近效方》术附子湯:治風虚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近效方》术附子湯
白术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5-18 崔氏八味丸:治脚氣上入,少腹不仁。
崔氏八味丸
乾地黄八雨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5-19 《千金方》越婢加术湯:治肉極[1],熱則身體津脱,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2]下焦脚弱。
《千金方》越婢加术湯
麻黄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白术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煑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分温三服。〇惡風,加附子一枚,炮[3]。
【校注】
[1]肉极:指肌肉极端消瘦。
[2]厉风气:厉,《广韵·祭》“烈也,猛也”。厉风气,指剧烈之风病。
[3]恶风,加附子一枚,炮:《千金方》卷七作小字注云“胡洽方只五味。若恶风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术四两”。
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6-01 問曰:血痹[1]病[2]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3],骨弱肌膚盛[4],重[5]因疲勞汗出,卧[6]不時動摇,加[7]被微風,遂得之[8]。但以脉自微濇在寸口,関上小緊,宜鍼引陽氣[9],令脉和,緊去則愈。
【校注】
[1]血痹:病名,因风邪侵入血分,致血滞于肌表,不得畅行,产生顽痹不仁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2]病:《脉经》卷八无。
[3]尊荣人:指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
[4]骨弱肌肤盛:筋骨脆弱而外表肌肤丰满。
[5]重(chóng虫):又、再。《广雅》曰:“重,再也。”
[6]卧:《脉经》卷八作“起卧”。
[7]加:《脉经》卷八作“如”。
[8]之:《脉经》卷八下有“形如风状”四字。
[9]针引阳气:阳气指卫气,指用针刺方法以引动其卫外作用,使正气得伸,而祛邪外出。
6-02 血痹,隂陽俱微[1],寸口関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2],如風痹[3]狀,黄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黄耆桂枝五物湯方
黄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校注】
[1]阴阳俱微:指营卫气血俱虚。
[2]身体不仁:指肌肤知觉迟钝,麻木不觉痛痒。
[3]风痹:痹证的一种,以肢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
6-03 夫男子平人[1],脉大[2]爲勞,極虚亦爲勞。
【校注】
[1]平人:指外形如常,内脏气血虚损之人。亦即《难经》所云“脉病形不病”者。
[2]脉大:指脉形阔大,但按之无力。
6-04 〇男子面色薄[1]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2]。脉浮者,裹虚也。
【校注】
[1]面色薄:指面色淡白而无华。
[2]卒喘悸:“卒”同“猝”。卒喘悸,指患者稍一动作即气喘心悸。
6-05 〇男子脉虚沉弦[1],無寒熱[2],短氣裹急[3],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4]兼衄,少腹滿,此爲勞使之然。
【校注】
[1]脉虚沉弦:指沉取带涩,虚软无力之脉,为气血两虚之脉象。
[2]无寒热:指不兼有外感之发热恶寒。
[3]短气里急:指呼吸气短,腹中拘急。
[4]目瞑:瞑,《集韵》“目不明也”。目暝,谓视物不清而昏昏然。
6-06 〇勞[1]之爲病,其脉浮大,手足煩[2],春夏劇,秋冬瘥[3]。隂寒[4]精自出,酸削[5]不能行[6]。
【校注】
[1]劳:《脉经》卷八上有“男子”二字。
[2]手足烦:指手足烦热。
[3]瘥(chài差):西汉扬雄《方言》:“南楚疾愈,或谓之瘥,或谓之了。”
[4]阴寒:阴,指前阴。阴寒即前阴寒冷,引申为肾功能衰退。
[5]酸削:指两腿酸痛消瘦。
[6]行:《脉经》卷八下有“少阴虚满”四字。
6-07 〇男子脉浮[1]弱而濇,爲無子,精氣清冷。一作泠。
【校注】
[1]浮:《脉经》《诸病源候论》作“微”。
6-08 夫失精家[1],少腹弦急[2],隂頭寒[3],目眩一作目眶痛,髮落,脉極虚芤遲,爲清穀[4]、亡血、失精。脉[5]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6],桂枝[7]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小品》云:虚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8]上七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1]失精家:经常梦遗或滑精之人。
[2]少腹弦急:指少腹部拘急不适。
[3]阴头寒:指前阴寒冷。
[4]清谷:指泻下清冷、完谷不化。
[5]脉:《脉经》卷八下另作一条。
[6]梦交:指梦中性交。
[7]桂枝:《脉经》卷八下有“加”字。
[8]龙骨 牡蛎:底本、赵开美本此下俱无分量,医统本有“各三两”三字。
6-09 天雄散方
天雄散方
天雄三兩,炮白术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爲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6-10 男子平人,脉虚弱細微者,善[1]盜汗也。
【校注】
[1]善:医统本作“喜”。此处指经常之意。
6-11 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俠背行[1],若腸鳴、馬刀俠瘿[2]者,皆爲勞得之。
【校注】
[1]痹侠背行:痹,麻木不仁;“侠”与“夹”同。即脊柱两侧有麻木感。
[2]马刀侠瘿:结核生于腋下,形如马刀的名为“马刀”;生于颈旁如贯珠的名为“侠瘿”。两者常相联系,俗称瘰疬。
6-12 〇脉沉小遲,名脱氣[1],其人疾行則喘喝[2],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校注】
[1]脱气:此处指病机,即阳气虚衰之意。
[2]喘喝(hè贺):指气喘有声。
6-13 〇脉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虚寒相搏,此名爲革。婦人則半產[1]漏下[2],男子則亡血夫精。
【校注】
[1]半产:即小产,详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第4条。
[2]漏下:一指非经期而阴道出血,淋漓不断。一为妊娠期间的下血,也称为“胎漏”。
6-14 虚勞裹急[1],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二兩膠飴ㄧ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去滓,内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滞,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乏,胸滿氣急,腰背強痛,心中虚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脇肋腹脹,頭重不舉,多卧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弱。五藏氣竭,則難可復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氣,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耆建中湯,又有人參二兩。
【校注】
[1]里急:腹中拘急不舒。
6-15 虚勞裹急,諸不足[1],黄耆建中湯主之。於小建中湯内加黄耆一兩半[2],餘依上法。〇氣短胸滿者加[3]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4]及療肺虚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5]。
【校注】
[1]诸不足:指气血阴阳皆不足。
[2]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千金方》卷十九无此十二字。
[3]气短胸满者加:《千金方》卷十九作“呕者倍”。
[4]一两半:《千金方》卷十九作“四两”。
[5]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千金方》卷十九无此十四字。
6-16 虚勞1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方見脚氣中[2]。
【校注】
[1]虚劳:《千金方》卷十九下有“不足,大渴欲饮水”七字。
[2]方见脚气中: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治脚气的崔氏八味丸。
6-17 虚勞諸不足[1],風氣[2]百疾,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麯乾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藥白术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乾薑三分白斂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爲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爲劑。
【校注】
[1]诸不足:泛指多种虚损证候,如五劳七伤等而言。
[2]风气:泛指外邪。
6-18 虚勞虚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酸棗湯方
酸棗仁ニ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〇《深師》有生薑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煑酸棗仁,得六升,内諸藥,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6-19 五勞[1],虚極羸瘦[2],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荣衛氣傷,内有乾血[3],肌膚甲錯[4],兩目黯黑,緩中補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大黄䗪蟲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黄+兩乾漆一兩蝱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校注】
[1]五劳:即《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虚极羸瘦:指因劳而正气虚极,身体消瘦。
[3]干血:指瘀血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
[4]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枯,如鳞甲形状。
6-20 附[1]《千金翼》炙甘草湯一云復脉湯。
治虚勞不足,汗出而悶,脉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千金翼》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生薑各三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煑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膠消盡,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附:邓珍本目录作“附方”二字,独占一行。赵开美刻本为“附方”
6-21 《肘後》獺[1]肝散:治冷勞[2],又主鬼疰,一門相染[3]。
《肘後》獺肝散
獺肝一具
炙乾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校注】
[1]獭(tǎ塔):即水獭。
[2]冷劳:指寒性虚劳证。
[3]鬼疰,一门相染:疰,同注,病邪交相染易,一人病死,一人复得,因此病隐匿难见,似鬼神作祟,故名“鬼疰”。属传染性疾病,即今之所谓“肺结核”之类。
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7-0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1]。肺痿之病,何從[2]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3],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4]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5]: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6]者何?師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7]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虚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校注】
[1]肺痿:病名。指肺脏干枯痿弱,如草木之萎而不荣的病变。
[2]何从:医统本作“从何”。宜从。
[3]消渴:一指热病过程中的症状,即口渴不已,饮水即消。二是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即上消、中消、下消。详见本书《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
[4]快药:指峻下药。如《梁书》姚僧垣曰:“大黄快药。”
[5]曰:《脉经》卷八上作“问曰”。
[6]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7]辟辟:“辟”同“僻”,象声词,形容干燥。
7-02 〇問曰:病咳逆,脉之[1],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2]而數,微則爲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3];熱過於榮,吸而不出[4]。風傷皮毛,熱傷血脉[5]。風舍[6]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時[7]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8]可捄[9],膿成則死。
【校注】
[1]脉之:“脉”作动词,“脉之”即诊脉。
[2]微:可作“浮缓”理解。《医宗金鉴》云:“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
可参。
[3]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指风邪伤于肺卫,若风邪轻浅,则能随呼气排出。
[4]热过于荣,吸而不出:过,作“至”或“入”解。指热邪伤于荣,邪深则
随吸气而深入内部。
[5]热伤血脉:底本作“肺”。误。据明抄本、医统本、《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七皆作“脉”。据改。
[6]舍:底本作“含”,误。俞桥本、徐镕本、明抄本、《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七俱作“舍”。据改。
[7]时:医统本作“多”。
[8]始萌:指疾病的开始阶段。
[9]捄:音义同“救”,援助、拯救。
7-03 〇上氣[1]面浮腫,肩息[2],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7-04 〇上氣喘而躁[3]者,属肺脹[4],欲作風水[5],發汗則愈。
【校注】
[1]上气:既指气机上逆之病机,又指症状气急、喘逆。《周礼》郑玄注:“逆,喘也。”
[2]肩息:指气喘而抬肩呼吸,示呼吸极端困难,亦称“息高”或“息贲”。
[3]喘而躁:《脉经》卷八作“躁而喘”。
[4]肺胀:病名。《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5]风水:病名。详见本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
7-0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1],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虚[2]不能制下故也。此爲肺中冷[3],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温之[4]。若服湯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煑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校注】
[1]遗尿:即小便自遗,此作小便失禁讲。
[2]上虚:指肺气虚寒。
[3]肺中冷:指肺虚有寒。
[4]以温之《脉经》卷八作“以温其脏”,后无“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九字。《千金方》卷十七作“以温其脏,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法”。
7-06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1],射干麻黄湯主之。
射干麻黄湯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黄四雨生薑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煑麻黄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校注】
[1]水鸡声:水鸡即田鸡,俗称蛙。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连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7-07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1],但坐不得眠[2],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英八兩,刮去皮,用酥[3]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校注】
[1]唾浊:赵开美本作“吐浊”。唾浊,即吐出黏稠之浊痰。
[2]眠:《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作“卧”。
[3]酥:牛或羊奶所制之油,皂荚经酥炙,缓和其峻烈之性,且脆而易于研末。
7-08 咳而[1]脉浮者,厚朴麻黄湯主之。
厚朴麻黄湯方
厚朴五兩麻黄四兩石膏如雞子大[2]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细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煑小麥熟,去滓,内諸藥,煑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7-09 脉[3]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紫參五兩,一作紫菀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煑取一斗五升生姜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黄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内澤漆汁中,煑取五升,温[4]服五合,至夜盡[5]。
【校注】
[1]而:《千金方》卷十八下有“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十五字。
[2]如鸡子大:《千金方》卷十八作“三两”。
[3]脉:《千金方》卷十八上有“夫上气其”四字。
[4]温:《千金方》卷十八作“一”。
[5]至夜尽:《千金方》卷十八作“日三夜一”。
7-10 大[3]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4]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煑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校注】
[1]大:《金匮要略论注》《医宗金鉴》《金匮悬解》等俱作“火”字。
[2]二两:赵开美本作“三两”。
7-11 肺癰,喘不得卧,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1]熬令黄色,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煑棗取二升,去棗,内葶藶,煑取一升,頓服。
【校注】
[1]葶苈:《千金方》卷十七下无“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十字,有“三两末之”四字。
7-12 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1],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亦治血痹[2]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分温再服,則吐膿血也[3]。
【校注】
[1]浊唾腥臭:指吐出有腥臭气味脓痰。
[2]亦治血痹:《千金方》卷十七、《外台秘要》卷十无此四字。
[3]则吐脓血也:《外台秘要》卷十作“朝暮吐脓血则差”。
7-13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目如脱狀[1],脉浮大者[2],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黄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煑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校注】
[1]目如脱状:形容两眼胀突,犹如脱出之状。
[2]者:《外台秘要》卷十引张仲景《伤寒论》此上十九字作“肺胀者,病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也;肺胀而咳”。
7-14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1],小青龍加石膏湯[2]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千金》證治同,《外臺》更加脇下痛引缺盆
麻黄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煑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校注】
[1]水:以上十七字《千金方》卷十八作“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
[2]汤:底本无,据赵开美本补。
附[1]:
7-15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2]者。方見虚勞[3]。
【校注】
[1]附:俞桥本、赵开美本、徐镕本、无名氏本皆作“附方”。
[2]温温液液:泛泛欲吐之意。
[3]方见虚劳:此原注是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但《外台秘要》卷十炙甘草汤分量稍有出入,作桂心二两、大麻子仁半升、阿胶三两炙、大枣四十枚,余分量相同。
7-16 《千金》甘草湯
《千金》甘草湯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煑减半,分温三服。
7-17 《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生薑甘草湯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7-18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7-19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
《外臺》桔梗白散
桔梗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爲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7-20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爲肺癰。
《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1],先煑葦莖,得五升,去滓,内諸藥,煑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校注】
[1]斗:底本作“升”。误。据赵开美本、明抄本改。
7-21 肺癰[1],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小青龍方見咳嗽門中。
【校注】
[1]痈:同“壅”,壅塞之意。
〇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8-01 師曰:病有奔豚[1],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2],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3],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校注】
[1]奔豚:病名。奔,同贲,意为奔跑;豚,同豕,意为小猪。奔豚,又称奔豚气病,以其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
[2]火邪:指误用烧针、艾灸、火熏等法所致病变。
[3]从少腹起:《外台秘要》卷十二作“气从少腹起”。
8-02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芎藭當歸各二雨半夏四兩黄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薑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煑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8-03 發汗後,燒鍼[1]令其汗,鍼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2],與桂枝加桂湯主之[3]。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雨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校注】
[1]烧针: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以棉花外裹粗针,蘸油烧之,待针红去棉而刺入。
[2]一壮:把艾绒制成艾炷,灸完一个艾炷为一壮。
[3]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本条亦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原文作“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2]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賁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3]。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煑茯苓,减二升,内諸藥,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爛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校注】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本条亦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原文作“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中甘草作三两、大枣十五枚下有“擘”字、桂枝四两下有“去皮”二字。“甘烂水法……取用之”三十字作方后注正文。
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9-01 師曰:夫脉當取太過不及[1],陽微隂弦[2],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虚[3]也。今陽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隂弦故也。
【校注】
[1]太过不及:指脉象改变,盛过于正常的为太过,如浮、大、弦、滑、数等,主邪气盛;不足于正常的为不及,如沉、迟、微、弱、涩等,主正气虚。
[2]阳微阴弦:关前寸脉为阳,关后迟脉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与寸脉相对而言,亦可兼指关脉弦)。亦有注家认为浮取微、沉取弦,左手脉微、右手脉弦,可供参考。
[3]极虚:指阳气虚疲。此指胸中阳气虚弱。扬雄《方言》:“极,疲也。”
9-02 〇平人[1]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2]者,實也。
【校注】
[1]平人:指外形如常,内脏气血虚损之人,亦即《难经》所云“脉病形不病”者。
[2]短气不足以息:即呼吸不利,胸中憋闷不畅。
9-03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脉沉而遲,関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煑,取二升,分温再服。
9-04 胸痹不得卧,心痛徹[1]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斤[2]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煑,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彻《广韵》:“达也。”有牵引之意。心痛彻背,即心痛牵引到背部。
[2]半斤:赵开美本作“半升”。
9-05 胸痹,心中痞[1],留氣結在胸[2],胸滿,脇下逆搶心[3],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参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雨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煑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諸藥,煑數沸,分温三服。
人参湯方
人參甘草乾薑白术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心中痞:即胃脘部痞塞不通。医统本下有“气”字。
[2]留气结在胸:是胸中寒饮停留,阻滞气机,留结成痞。
[3]胁下逆抢心《外台秘要》卷十二作“胁下逆气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9-06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煑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煑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後》《千金》云:治胸痹,胸中福福[1]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濇,唾燥沫。
【校注】
[1]福福:邓珍本作“福福”,形讹之字。俞桥本讹作“福海”。徐镕本、赵开美本作“愊愊(bì必)”,郁结貌,是。
9-07 胸痹[1]緩急[2]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3]。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爲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校注】
[1]胸痹:《外台》卷十二引《古今录验》下有“偏”字。
[2]缓急:古汉语作偏义复词,重在“急”,即困危、情势急迫。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3]薏苡仁附子散主之:徐镕本“仁”作“人”,宋前古方剂坚果之“仁”皆作“人”,参见段玉裁《说文解字》卷八“人”字注。赵开美本无“仁”字,此句俞桥本作“用后方主之”五字。
9-08 心中痞,諸逆[1],心懸痛[2],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薑枳實湯方
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
【校注】
[1]诸逆:谓停留在心下之水饮或寒邪向上冲逆。
[2]心悬痛:悬,《说文解字》释为“系也”“一曰维”。故“悬”的本义,指用线绳维系以束缚之。心悬痛,即形容心中有如物维系束缚过甚之窒痛感,与现代所谓“压榨性”“窒息状”疼痛相类。
9-09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赤石脂丸方[1]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乾薑一兩,一法一
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2]。
【校注】
[1]赤石脂丸方:据原文方名当作“乌头赤石脂丸方”。
[2]不知,稍加服:医统本为正文大字。
附方[1]:
9-10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2]。
附子三兩,炮生狼牙一兩,炙香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3]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〇兼治卒中惡[4],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5],并冷腫[6]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校注】
[1]附方:原脱,据本书体例补。
[2]九种心痛《千金方·心腹痛门》:“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
[3]梧:赵开美本作“桐”。义长。
[4]卒中恶:指感受外来邪气而突然发作的疾病。
[5]流注,心胸痛:“流”是移动,“注”是集中,是指心胸部疼痛,或较散漫面积大,或集中一点而痛。
[6]肿:医统本、《千金方》卷十三作“冲”。是。
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0-01 趺陽脉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1]便難,兩胠[2]疼痛,此虚寒從下上也,當以温藥服之。
【校注】
[1]必:《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六下有“下有闭塞大”五字。
[2]肤(qū区):《说文解字》:“亦(古腋字)下也。”《广雅》:“胁也。”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0-02 〇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虚,痛者爲實[1],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校注】
[1]痛者为实:底本作“实者为实”,形近而误。据徐镕本、赵开美本、俞桥本改。
10-03 〇腹滿時减,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温藥。
10-04 〇病者痿黄[1],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校注】
[1]痿黄:“痿”同“萎”。萎黄,指肤色黄枯黄,黯淡无泽。
10-05 〇寸口脉弦者,即脇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1]惡寒也。
【校注】
[1]啬啬:形容瑟缩畏寒的状态。
10-06 〇夫中寒家[1]喜欠[2],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校注】
[1]中寒家:即素体中焦虚寒之人。
[2]欠:即哈欠。
10-07 〇中寒,其人下利,以裹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1]一云痛。
【校注】
[1]肚中寒:《千金方》卷十六作“腹中痛”。
10-08 〇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1],穀氣不行[2],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
【校注】
[1]风冷:感受风寒或贪食生冷。
[2]谷气不行:即大便不通。
10-09 病腹滿,發熱十日,脉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兩大棗+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煑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〇嘔者,加半夏五合;〇下利,去大黄;〇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10-10 腹中寒氣[1],雷鳴[2]切痛[3],胸脇逆滿,嘔吐,附子粳米[4]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煑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校注】
[1]寒气:《千金方》卷十六下有“胀满”二字。
[2]雷鸣《千金方》卷十六作“肠鸣”。
[3]切痛:形容腹痛甚剧。
[4]粳(jīng精)米:大米的一种,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千金方》记载: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10-11 痛而閉[1]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黄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煑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煑取三升,温分[2]一升,以利爲度[3]。
【校注】
[1]痛而闭:《脉经》卷八作“腹满痛”。闭,指大便不通。
[2]温分:明抄本、赵开美本作“温服”。宜从。
[3]以利为度:《千金方》卷十六作“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
10-12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爲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黄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煑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10-13 腹滿不减,减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黄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煑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煑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餘勿服。
10-14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1],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汗[2]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煑取二升,去滓,内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頃[3],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4],温覆之。
【校注】
[1]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如头足样的有形之物上下冲动。
[2]汗:赵开美本作“去汗”。义长。
[3]如一炊顷:约烧一餐饭的时间。
[4]食糜:即吃粥。
10-15 脇下偏痛,發熱[1],其脉緊弦,此寒也,以温藥下之,宜大黄附子湯。
大黄附子湯方
大黄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煑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強人煑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校注】
[1]发热:《脉经》无此二字。
10-16 寒氣厥逆[1],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烏頭二兩,炮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2]味,末之,内真朱[3]爲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4],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爲度。
【校注】
[1]厥逆:既指病机,又言症状。《伤寒论·辨厥阴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2]四:底本为“六”,据赵开美本改。
[3]真朱:即朱砂。
[4]先食酒饮下三丸《千金方》卷十六作“空腹酒服一丸”。
10-17 腹痛[1],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2],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寒疝遶[3]臍痛,若發則白汗[4]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校注】
[1]腹痛《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六作“寸口”。
[2]即恶寒:《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六前有“卫气不行”四字。
[3]绕:“遶”为其异体字。《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六作“繞”。
[4]白汗:见《素问·经脉别论》,指因剧痛而出白冷汗。
10-18 寒疝,腹中痛,及脇痛裹急[1]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术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煑取三升二合,服之。
【校注】
[1]及胁痛里急:《外台秘要》作“引胁痛及腹里急”。
10-19 寒[1]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2],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3]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4],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爲中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銼,以水七升,微火煑取三升,去滓。
【校注】
[1]寒:《千金方》卷十六上有“大”字。
[2]身疼痛:《千金方》卷十六作“一身尽痛”。
[3]抵当:《千金方》卷十六无此二字。
[4]解之:解,稀释。用纯蜜煎乌头,药汁浓稠,需用桂枝汤稀释。
10-20 其脉數[1]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數弦者,當下其寒[2];脉緊大[3]而遲者,必心下堅;脉大而緊者,陽中有隂,可下之。
【校注】
[1]数:《脉经》卷八作“浮”。
[2]其脉数……当下其寒:此二十三字《脉经》卷八接大黄附子汤条之上。
[3]脉紧大《脉经》卷八作“脉双弦”,且此起另作一条。
附[1]:
10-21 《外臺》烏頭湯:治[2]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3]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4]作有時,使人隂縮,手足厥逆。方見上。
【校注】
[1]附: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皆作“附方”二字。
[2]治:《千金方》卷八、《外台秘要》卷十四均作“主”。
[3]人:《千金方》卷八、《外台秘要》卷十四下均有“腹”字。
[4]发:《千金方》卷八、《外台秘要》卷十四均有“叫呼”二字。
10-22 《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外臺》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黄芩人參芍藥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3 《外臺》走馬湯[1]:治中恶,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外臺》走馬湯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搥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2]。老小量之。通治飛尸[3]鬼擊[4]病。
【校注】
[1]《外台》走马汤:《外台秘要》卷七卒疝门及卷十三飞尸门与此所列主治不同,《千金方》卷十三心腹痛门与此方主治及药味分量基本相同,此方《外台》应作《千金》为是。
[2]以绵缠……当下:此十八字《千金方》卷十三作“绵裹,捣令细,以热汤二合,著小杯中,以两指搦取白汁令尽,顿服,一食顷下去即愈”。
[3]飞尸:《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谓:“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
[4]鬼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鬼击者,谓鬼厉之气击着于人也。得之无渐,卒着,如人以刀矛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
10-24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10-25 〇脉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10-26 〇下利不飲[1]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校注】
[1]饮:医统本作“欲”。是。
10-27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1]。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煑
上二味,杵爲散,以香豉七合,煑取汁,和散一錢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爲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校注】
[1]宜瓜蒂散:《脉经》卷八、《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无此四字。
10-28 脉[1]緊如轉索無常[2]者,有宿食也。
【校注】
[1]脉:《脉经》卷八、《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上有“寸口”二字。
[2]转索无常:形容脉紧如绳索转动不定,此乃紧中兼见滑象。
10-29 〇脉緊[1],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緊。
【校注】
[1]脉紧《脉经》卷八上有“寸口”二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有“寸”字。
新編金匮方論卷上[1]
【校注】
[1]新编金匮方论卷上:徐镕本、赵开美本无此八字,赵开美本卷末有释音。
《金匱要略》以明趙開美仿宋本爲最佳,次則俞橋本。然皆流傳絕少,醫統本則奪誤至多,此元刊本與趙本悉合,尤爲稀有之籍。光緒丁酉三月得見於上海寄觀閣,因記。宜都楊守敬[1]。
【校注】
[1]宜都杨守敬:此段文字凡七十字,仅见于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卷上文末空白处,为清末藏书家杨守敬于1897年(光绪丁酉年)所书。湖北宜都杨守敬(1839~1915一作1914),字惺吾,一字星吾,书室名晦明轩(有《晦明轩稿》),于湖北黄州建邻苏园藏书楼,于武昌建观海堂藏书楼(有《观海堂藏书目》),著名藏书家、地理学家、金石家、书法家。著有《历代与地沿革险要图》《历代與地图《留真谱》《日本访书志》等,均为重要学术巨著。《留真谱》《日本访书志》收录中医古籍版本资料。
新编金匮方论卷中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
〔晋〕王叔和集
〔汉〕张仲景述
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1-01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1]而重,冒而腫脹。
【校注】
[1]身运:运,转也。身运,指身体动摇,不能自主。
11-02 〇肺中寒,吐濁涕[1]。
【校注】
[1]浊涕:浊涕即黏痰。《金匮要略述义》云:“古无痰字,云唾出如涕,谓吐粘痰也。”
11-03 〇肺死藏[1],浮之[2]虚,按之[3]弱如葱葉,下無根[4]者,死。
【校注】
[1]死脏:即无胃、神、根的真脏脉,为脏气将绝之脉,故曰“死脏”。
[2]浮之:即浮取。
[3]按之:即沉取。
[4]下无根:即脉重按极度软弱,若有若无。
11-04 肝中風者,頭目瞤[1],兩脇痛,行常傴[2],令人嗜甘。
【校注】
[1]瞤(shùn顺):《说文解字》:“瞤,目动也。”头目瞤,指头、眼部肌肉跳动。
[2]行常伛(yǔ羽):伛,驼背。行常伛,指行走时经常驼背。
11-05 〇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1]燥,喜太息[2],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脉經》《千金》云:時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校注】
[1]舌本:即舌根。
[2]喜太息:即频频叹气。
11-06 〇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1],或曲如蛇行[2]者,死。
【校注】
[1]如索不来:脉象如绳索之弦急,中止而不能复来。
[2]曲如蛇行:脉象如蛇行之状,曲折逶迤而不能畅达。
11-07 〇肝着[1],其人常欲蹈其胸上[2],先未苦時[3],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旋復花湯方皆同[4]。
【校注】
[1]肝着(zhuó酌):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
[2]常欲蹈其胸上:蹈,原为足踏之意,此处可理解为用手推揉按压,甚则捶打胸部。
[3]先未苦时:指疾苦未发作之前。
[4]同:底本作“问”,形近而讹。据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改。
11-08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1],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校注】
[1]翕翕发热:翕翕,形容像鸟羽开合之状,此处指发热轻微。
11-09 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1],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2]。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校注】
[1]心如啖蒜状:“噉”为“啖”的异体字,吃的意思。心如啖蒜状,形容心中辛热之感,犹如吃了生蒜一样。
[2]蛊(gǔ古)注:病名。发作时胸闷腹痛,有如虫咬之状。
11-10 〇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1],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爲心藏傷所致也。
【校注】
[1]下重:身体下部沉重无力。
11-11 〇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1],按之益躁疾者,死。
【校注】
[1]如麻豆:《脉经》《备急千金要方》均作“如豆麻击手”,此处形容脉之实如麻豆。
11-12 〇邪哭[1]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属於心。心氣虚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隂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校注】
[1]邪哭:患者魂魄不安,无故悲伤哭泣,有如邪鬼作祟。
11-13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1]而短氣。
【校注】
[1]瞤(shùn顺):跳动或颤动。
11-14 〇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盃潔潔[1],狀如摇者,死。臣億等詳五藏各有中風中寒,今脾只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文可以補綴也。
【校注】
[1]覆盃洁洁:“盃”,杯的异体字。覆盃洁洁,即倒扣的杯中空无所有。
11-15 趺陽脉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爲約[1],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漸加[2],以知爲度。
【校注】
[1]其脾为约:约者,约束也;指脾被胃热所约束而不能输布阴液。《脉经》卷八、《千金要方》卷十五下有“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者也”十六字。
[2]渐加:原书阙,据《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补。
11-16 腎着[1]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术湯主之。
甘草乾薑茯苓白术湯方
甘草白术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校注】
[1]肾着(zhuó浊):着,留滞附着也。肾着,病证名。腰为肾之外府,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不去,故名肾着。
11-17 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1],益下入尺中者,死。
【校注】
[1]乱如转丸:形容脉象如弹丸之乱转,躁动不宁。
11-18 問曰:三焦竭部[1],上焦竭,善噫[2],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3]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校注】
[1]三焦竭部:指三焦虚竭,不能发挥各部的功能。
[2]噫:嗳气。
[3]上焦受中焦气:指上焦受气于中焦。
11-19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爲堅[1];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2]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3];有熱者,便腸垢[4]。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校注】
[1]坚:指大便坚硬。
[2]淋秘:淋是指小便滴沥涩痛,“秘”作“闭”字解,指小便闭塞不通。
[3]鹜(wù物)溏:鹜,即鸭。鹜溏,是说大便如鸭粪样水粪杂下。
[4]肠垢:大便时排出的腐败物质。如脓液、黏液,或腐败之物等。
11-20 問曰:病有積、有聚[1]、有槃氣[2],何謂也?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爲可治;槃氣者,脇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爲槃氣。諸積[3]大法:脉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関上,積在臍旁;上関上[4],積在心下;微下関[5],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6];脉出左,積在左;脉出右,積在右;脉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校注】
[1]病有积、有聚:积聚为病名。积,五脏所生;聚,六腑所生。
[2]槃气:“槃”同“穀”,即“谷”;谷气,即水谷之气停积留滞之病。
[3]诸积:包括《难经·五十六难》所称五脏之积,即心积曰伏粱,肝积曰肥气,脾积曰痞气,肺积曰息贲,肾积曰奔豚,其病因皆由气、血、食、痰、虫等的积滞所引起。
[4]上关上:关上即是关部,上关上,指关脉的上部。
[5]下关:指关脉的下部。
[6]气冲:即气街,穴名,在脐腹下横骨两端,在此代指部位。
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2-01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1],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12-02 〇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2],水走腸間,瀝瀝有聲[3],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脇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4],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校注】
[1]痰饮:《脉经》《千金翼方》俱作“淡饮”。“淡”通“澹”,《说文解字》:“澹,水摇也。”即水饮流行澹荡,与“溢”“悬”“支”字皆用于描述水行之状以为别。
[2]素盛今瘦:痰饮患者在未病之前身体盛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
[3]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4]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12-03 〇水在心[1],心下堅築[2],短氣,惡水不欲飲。
12-04 〇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12-05 〇水在脾,少氣身重。
12-06 〇水在肝,脇下支滿[3],嚏而痛。
12-07 〇水在腎,心下悸。
【校注】
[1]水在心:即心下有水饮。此处水,指饮邪。
[2]心下坚筑(zhù住):心下痞坚而悸动不安。《说文解字》曰:“筑,捣也。”
[3]支满:支撑胀满。
12-08 〇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1]。
【校注】
[1]如手大:底本作“如水大”,据赵开美本改。
12-09 〇留飲者,脇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1]一作轉甚。
【校注】
[1]咳嗽则辄已:“辄已”,《脉经》《千金翼方》作“转甚”,可从。转甚即加剧,指咳嗽时痛势更加剧烈。
12-10 〇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歴節痛,脉沉者,有留飲。
12-11 〇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1],其人振振身瞤劇[2],必有伏飲[3]。
【校注】
[1]目泣自出:即眼泪迸出,此因喘咳剧烈所致。
[2]振振身瞤(shùn顺)剧:瞤,指肌肉抽缩跳动。振振身瞤剧,即全身振颤很厉害。
[3]伏饮:即痰饮潜伏于内。
12-12 〇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脉雙弦[1]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虚[2]。脉偏弦[3]者,飲也。
【校注】
[1]脉双弦:左右手皆见弦脉。
[2]善虚:邓珍本“虚”上作空格,俞桥本亦作空格。徐镕本“虚”上作“喜”字,赵开美本作“善”字,日本内阁文库本亦作“善”字,依《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词习惯,当作“善”字。据补。
[3]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见弦脉。
12-13 〇肺飲[1]不弦,但苦喘短氣。
【校注】
[1]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12-14 〇支飲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氣,其脉平[1]也。
【校注】
[1]脉平:“平”同上条“不弦”,即脉不弦。
12-15 〇病痰飲者,當以温藥和之。
12-16 心下有痰飲,胸脇支滿[1],目眩,苓桂术甘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术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則利。
【校注】
[1]胸胁支满:胸胁部支撑胀满。
12-17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脚氣中。
12-1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1],利反快[2],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煑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煑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3],頓服之。
【校注】
[1]欲自利:未经攻下而自欲下利。
[2]利反快:虽下利反感觉爽快舒适。
[3]取八合:徐镕本同,俞桥本、赵开美本作“九合”。
12-19 脉浮而細滑,傷飲[1]。
【校注】
[1]伤饮:被水饮所伤,意即患痰饮病。
12-20 〇脉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12-21 〇脉沉而弦者,懸飲内痛。
12-22 〇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1]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煑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温服之[2]。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校注】
[1]熬:《说文解字》谓“干煎也”,此指文火干煎药物的炮制方法。
[2]平旦温服之: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作“平旦服”三字。
12-23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〇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黄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煑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黄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煑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2-24 膈間支飲[1],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2],其脉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虚者[3]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参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参茯苓各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則愈。
【校注】
[1]膈间支饮:饮邪支撑结聚于胸膈。
[2]面色黧黑: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作“墨黑”。黧黑,即黑而晦黄。
[3]虚者:相对于心下痞坚而言,此指心下虚软。
12-25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1],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术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煑取一升,分温再服。
【校注】
[1]冒眩:即头目昏眩。
12-26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黄湯主之。
厚朴大黄湯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煑取二升,分温再服。
12-27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中。
12-28 嘔家本渴,渴者爲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煑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29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黄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大黄丸[1]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黄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校注】
[1]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徐镕本“丸”作“圆”,俞桥本作“防椒葶黄丸”、赵开美本作“己椒苈黄丸”,皆一方也。
12-30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雨,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七升[1],煑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校注】
[1]以七升:俞桥本作“水七升”,徐镕本、赵开美本作“以水七升”。
12-31 假令瘦人[1],臍下有悸[2],吐涎沫而癲眩[3],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
上五味,爲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校注】
[1]瘦人:即素盛今瘦之人。
[2]脐下有悸:脐下筑筑跳动。
[3]癫眩:邓珍本漫漶难辨。俞桥本作二空格,盖因漫漶而空之。徐镕本、赵开美本作“癫眩”,据补。即“颠眩”,指头目眩晕。
附方:
12-32 《外臺》茯苓飲[1]: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虚,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外臺》茯苓飲
茯苓人參白术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煑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校注】
[1]《外台》茯苓饮:《外台秘要》卷八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门载有延年茯苓饮,主治及药物与此方同。唯“胃”字作“胸”,方中药物剂量与煎法稍异。方后注云:“仲景《伤寒论》同。”据此推知,此系仲景方。
12-33 咳家[1],其脉弦,爲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校注】
[1]咳家:即经常咳嗽之人。
12-34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12-35 久咳數歲,其脉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属飲家。
12-36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及[1]肺癰中。
【校注】
[1]方见上及:徐镕本、赵开美本、俞桥本“及”字皆作“文”。
12-37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1]如醉狀,因復下流隂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校注】
[1]其面翕热:赵开美本同,俞桥本、徐镕本作“翕然”。是。
12-38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12-39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12-40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發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12-41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黄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12-42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属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〇消渴小便利[1]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校注】
[1]小便利:《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悬解》《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论注》等注本均根据篇中内容改作“小便不利”,可从。
13-01 厥隂之爲病,消渴[1],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2],下之不肯止。
【校注】
[1]消渴:此处非指多饮多尿的消渴病,而是口渴而饮水不得解之症。
[2]吐:医统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下有“蚘”字。
13-02 〇寸口脉浮而遲,浮即爲虚,遲即爲勞;虚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趺陽脉浮而數,浮即爲氣[1],數即消穀而大堅[2]一作緊,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摶,即爲消渴。
【校注】
[1]浮即为气:趺阳脉浮,是胃中阳气有余,气盛外达,故曰“浮即为气”。
[2]数即消谷而大坚:趺阳脉数,为胃热亢盛,热盛则消谷;“大坚”,《医宗金鉴》云当为“大便坚”,即胃热消谷,水分偏渗,以致小便频数而大便坚硬。
13-0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脚氣中。
13-04 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13-05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1],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校注】
[1]水逆:太阳膀胱蓄水,气化失司,导致口渴引饮,饮入则吐的一种症状,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13-06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爲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13-07 淋之爲病,小便如粟狀[1],小腹弦急[2],痛引臍中。
【校注】
[1]小便如粟状:小便排出细小如粟状之物。粟,粟米也。
[2]弦急:即坚硬紧急。《庄子·外物》释文云:“弦,坚正也。”
13-08 〇趺陽脉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13-09 〇淋家[1]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校注】
[1]淋家:淋,是指小便淋沥不尽,尿意频而尿量少,尿时作痛的一种病证。淋家,即久患淋病之人。
13-10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1],栝蔞瞿麥丸主之[2]。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爲知[3]。
【校注】
[1]若渴: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作“苦渴”。
[2]栝蒌瞿麦丸主之:“之”底本作“人”。误。据明抄本、赵开美本改。
[3]为知:即以知为度。《方言》卷三:“差、间、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间,或谓之知。知,通语也。”
13-11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併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爲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爲散,飲服半錢匕[1],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兩戎鹽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2]。
【校注】
[1]半钱匕:俞桥本、徐镕本同,赵开美本作“方寸匕”。
[2]上三味: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皆无服法。明抄本载有“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可参。
13-12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方見中暍中。
13-13 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煑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膠烊消[1],温服七合,日三服。
【校注】
[1]烊消:赵开美本同,俞桥本、徐镕本“烊”作“洋”。当作“烊”。
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4-01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1],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校注】
[1]胕肿: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胕”讹为“腑”。《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跗肿,即皮肤浮肿。
14-02 〇脉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強[1]則爲隱疹[2],身體爲癢,癢爲泄風[3],久爲痂癩[4],氣強[5]則爲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虚,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黄汗。
【校注】
[1]风强:指风邪盛。
[2]隐疹:即瘾疹、风疹块、痦癗,指皮肤上的小丘疹。
[3]痒为泄风:因瘾疹而身痒,为风邪外出之象,故曰泄风。
[4]痂癞:指疥疮类皮肤病,因搔抓溃烂而结痂。
[5]气强:指水气盛。
14-03 〇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卧起狀[1],其頸脉[2]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校注】
[1]目里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脉经》卷八亦无“蚕”字。“目裹”,赵以德、尤怡等注本皆改为“目窠”,可从。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即两眼胞微肿,像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
[2]颈脉:指足阳明人迎脉,在喉结两旁。
14-04 〇太陽病,脉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1],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寒者,此爲極虚,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2],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爲黄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3],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校注】
[1]反不疼: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反”讹为“及”。
[2]周痹:病名。痹证的一种,以周身上下游走疼痛为主症。
[3]脾胀:后世注本多作“肺胀”,宜从。
14-05 〇裹水[1]者,一身面目黄腫[2],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湯主之。方見下。
【校注】
[1]里水:参《脉经》卷八注:“一云皮水,其脉沉,头面浮肿,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可知此“里水”当作“皮水”。
[2]黄肿:当作“浮肿”。参注同“里水”。
14-06 〇趺陽脉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1],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14-07 〇趺陽脉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校注】
[1]疝痕:疝多指阴囊连及少腹急痛;瘕多指腹中积块时聚时散,无定形之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14-08 〇寸口脉浮而遲,浮脉則熱,遲脉則潛[1],熱潛相搏[2],名曰沉[3]。趺陽脉浮而數,浮脉即熱,數脉即止[4],熱止相搏,名曰伏[5]。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脉虚,伏則小便難,虚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爲水矣。
【校注】
[1]潜:潜藏。
[2]抟:结合、聚集。
[3]沉:指内伏而不外达。
[4]止:热邪伏止不行。
[5]伏:热有沉伏之象而无外发之机。
14-09 〇寸口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校注】
[1]水不沾流:沾者,渍也、濡也,即濡润滋养之意。水不沾流,即水液不能循常道流行。
14-10 〇少隂脉緊而沉,緊則爲痛,沉則爲水,小便即難。脉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脉出[1]者,死。
【校注】
[1]脉出:指脉暴出而无根,上有而下绝无。乃阴盛于内,阳越于外,真气涣散之象。
14-11 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蠶[1],面目鮮澤,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絕[2]者,有水,可下之。
【校注】
[1]目下有卧蚕:形容眼胞肿,像有蚕躺在上面一样。
[2]脉沉绝:即脉潜伏很深,难以切取。
14-12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1],小便不利,腹滿因腫[2]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校注】
[1]渴饮水: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脱“水”字。
[2]因肿:《脉经》作“阴肿”,指阴囊水肿。
14-13 〇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隂腫。
14-14 〇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脇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14-15 〇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1]。
【校注】
[1]鸭溏:大便泄泻,清稀如水,状如鸭屎。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又称鹜(wù务)溏、鹜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鸭溏,如鸭屎之溏,澄彻清冷也。”
14-16 〇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14-17 〇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隂下濕如牛鼻上汗[1],其足逆冷,面反瘦。
【校注】
[1]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因牛鼻常湿不干,以此形容会阴部经常潮湿。
14-18 〇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14-19 〇師曰:寸口脉沉而遲,沉則爲水,遲則爲寒,寒水相搏[1]。趺陽脉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2]脉卑[3],少隂脉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
【校注】
[1]抟(tuán团):结合、聚集。注意“搏”与“搏”形近而易讹为“搏”。
[2]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和髎”穴部位之脉。
[3]脉卑:指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14-20 問曰:病者苦水[1],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2],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摶[3],結在関元[4],始時當微,年盛[5]不覺。陽衰[6]之後,荣衛相干[7],陽損隂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脇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虚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脇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校注】
[1]苦水:指患者以水气病为苦。
[2]炙肉:烤熟的肉块,此处用以形容咽中如有物阻塞。
[3]抟(tuán团):结合、聚集。
[4]关元:此指下焦。
[5]年盛:指年壮之时。
[6]阳衰:指女子五七、男子六八之阳明脉衰之时。
[7]荣卫相干:指营卫不相和谐。
14-21 風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黄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防己黄耆湯方
防己一兩黄耆一兩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14-22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黄六雨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煑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三升,分温三服。〇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〇風水,加术四兩。《古今錄驗》
14-23 皮水爲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1]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黄耆三兩桂枝三雨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温三服。
【校注】
[1]聂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厌厌聂聂如落榆荚。”聂聂,形容其动而轻微,像树叶被风微微吹动。
14-24 裹水[1],越婢加术湯主之;甘草麻黄湯亦主之。
越婢加术湯方
越婢加术湯方:見上,於内加白术四兩,又見脚氣中。
甘草麻黄湯方
甘草二兩麻黄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煑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煑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校注】
[1]里水:《外台秘要》作“皮水”,可从。
14-25 水之爲病,其脉沉小,属少隂。浮者爲風;無水,虚脹者,爲氣。水,發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黄附子湯方
麻黄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煑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14-26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14-27 問曰:黄汗之爲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1],脉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湯方
黄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煑取三升,温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校注】
[1]如蘖汁:“蘖”(音niè)字误,当作“蘗”(音bò)。“蘖”本意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引申为生芽的米。“蘗”同“檗”,《说文解字》:“黄木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蘗,木名……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讹也。”
14-28 黄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属歴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1],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2]輕者,久久必身瞤[3],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4],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黄汗,桂枝加黄耆湯主之。
桂枝加黄耆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黄耆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温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5]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校注】
[1]甲错:形容皮肤干枯粗糙起皱,如鳞甲的交错。
[2]辄(zhé哲):总是、就。
[3]身瞤:周身筋肉跳动。
[4]腰髋弛痛:即腰部和髋部的肌肉胀痛。
[5]温覆:底本作“温服”。误。据医统本、明抄本改。
14-29 師曰:寸口脉遲而濇,遲則爲寒,濇爲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1],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荣衛不利;荣衛[2]不利,則腹滿胁鳴相逐[3],氣轉膀胱,榮衛俱勞[4]。陽氣不通,即身冷,隂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5]則惡寒,隂前通則痹不仁;隂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6]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7],虚則遺尿,名曰氣分。
【校注】
[1]寒气不足:指有寒而又气血不足。
[2]荣卫:营卫同源于脾胃,“营卫”可与“脾胃”作互词理解。
[3]胁鸣相逐:《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及《医宗金鉴》“胁鸣”均作“肠鸣”,可从。“相逐”即连绵不断。肠鸣相逐,指肠鸣连绵不断。
[4]劳:此作“病”解。
[5]前通:前,《说文解字注》:“前,齐断也……古假借作剪。”前通,即断绝流通之意。
[6]大气:指胸中之宗气。
[7]失气:即矢气。
14-30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1],水飲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黄细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2]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黄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煑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煑取二升,分温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校注】
[1]旋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篇、《难经·五十六难》及本书《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均作“覆杯”,谓心下坚大如盘,形状中高边低,按之虽外坚而内软无物,如覆杯之状,故曰覆杯。
[2]三两:底本无。据徐镕本、赵开美本补。
14-31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术湯主之。
枳术湯方
枳實七枚白术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煑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校注】
[1]耎:同“软”。
附方:
14-32 《外臺》防己黄耆湯:治風水,脉浮爲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爲和,腰以下當腫及隂,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〇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5-01 寸口脉浮而缓,浮則爲風,緩則爲痹[1],痹非中風,四肢苦煩[2],脾色必黄,瘀熱以行。
【校注】
[1]痹:指闭阻郁滞之意,非风寒湿痹阻所致的痹证。
[2]苦烦:“苦”作动词解,苦烦,即不舒服的意思。
15-02 〇趺陽脉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穀,緊則爲寒,食即爲滿。尺脉浮爲傷腎,趺陽脉緊爲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1],濁氣下流,不[2]便不通,隂被其寒[3],熱流膀胱,身體盡黄,名曰穀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4]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校注】
[1]胃中苦浊:“苦”当“病”解,“浊”指湿热之邪。“胃中苦浊”即指胃中湿热过甚。下文“浊气”亦为湿热。
[2]不:邓珍本旁注改为“小”,赵开美本作“小”。当是。
[3]阴被其寒:即太阴脾寒生湿。
[4]薄暮:傍晚、黄昏。
15-03 〇陽明病,脉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脉遲故也。
15-04 〇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15-05 〇酒黄疸者,或無熱,請言了[1],腹滿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15-06 〇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校注】
[1]请言了:医统本作“靖言了”;明抄本、《脉经》卷八、《千金方》卷十俱作“靖言了了”;可从。“靖”,古“静”字,安定也。“靖言了”谓语言清晰,神情安静。
15-07 酒疸,下之,久久爲黑疸[1],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2],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3],其脉浮弱,雖黑微黄,故知之。
【校注】
[1]黑疸:是酒疸误下后的变证。
[2]心中如啖蒜齑状:“噉”同“啖”,即吃;“虀”(jī积),古同“齑”,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此言胃中犹如吃了辛辣食物而灼热不舒。
[3]爪之不仁:肌肤麻痹,搔之无痛痒感。
15-08 師曰:病黄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1],兩熱所得[2]。然黄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黄,肚熱[3],熱在裏,當下之。
【校注】
[1]火劫其汗:指用温针、烧针、艾灸或熏法,强迫出汗。
[2]两热所得:指火与热相搏结。
[3]肚热:即腹中热。
15-09 〇脉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黄。
15-10 〇腹滿,舌痿黄[1],燥[2]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校注】
[1]舌痿黄:舌痿,《医宗金鉴》作“身痿”,可从。痿黄,即萎黄,指身黄而不润泽。
[2]燥:《古今医统大全》本作“躁”,可从。
15-11 〇黄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極[1]爲難治。
【校注】
[1]极:医统本作“剧”,是。
15-12 〇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隂部[1],其人必嘔;陽部[2],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校注】
[1、2]阴部、阳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15-13 穀疸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黄,爲穀疸,茵蔯蒿湯主之。
茵蔯蒿湯方
茵蔯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黄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煑茵蔯,减六升,内二味,煑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减,黄從小便去也。
15-14 黄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黄,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爲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15-15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黄湯主之。
栀子大黄湯方
梔子十四枚大黄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温三服。
15-16 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湯主之。方見水病中。
15-17 諸黄,豬膏髮煎主之。
豬膏髮煎方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髮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15-18 黄疸病,茵蔯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蔯湯及五苓散併主之。
茵蔯五苓散方
茵蔯蒿末+分五苓散五分〇方見痰飲中
上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15-19 黄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汁出[1],此爲表和裹實,當下之,宜大黄消石湯。
大黄消石湯方
大黄黄蘗消石各四雨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滓,内消,更煑取一升,頓服。
【校注】
[1]自汁出:赵开美本作“自汗出”。当是。
15-20 黄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1]中。
【校注】
[1]痰饮:底本、赵开美本、明仿宋本、俞桥本皆作“消渴”,误。据医统本改。
15-21 諸黄,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
15-22 男子黄,小便自利,當與虚勞小建中湯[1]。方見虚勞中。
【校注】
[1]虚劳小建中汤:指治虚劳的小建中汤。
附方:
15-23 瓜蒂湯:治諸黄。方見暍病中。
15-24 《千金》麻黄醇酒湯:治黄疸。
《千金》麻黄醇酒湯
麻黄三兩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煑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煑之。
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6-01 寸口脉動而弱,動即爲驚,弱則爲悸。
16-02 〇師曰:尺脉浮,目睛暈黄[1],衄未止;暈黄去,目睛慧了[2],知衄今止。
【校注】
[1]目晴晕黄:有两种情况。一是望诊可见黑睛周围有黄晕,但与黄疸白珠发黄有别;二是患者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2]目晴慧了:指目睛清明,视物清晰。
16-03 〇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16-04 〇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脉[1]緊急,直視不能眴[2],不得眠。
【校注】
[1]陷脉:额角两侧凹陷处的动脉。
[2]眴:同“瞬”,即目珠转动。
16-05 〇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16-06 〇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脉數而有熱,不得卧者,死。
16-07 〇夫酒客[1]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校注】
[1]酒客:平素嗜好饮酒之人。
16-08 〇寸口脉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16-09 〇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
16-10 〇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無寒熱,脉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爲有瘀血。
16-11 〇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脉反無熱,此爲隂狀[1],是瘀血也,當下之。
【校注】
[1]状: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作“伏”。可从。
16-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捄[1]逆湯主之。
桂枝捄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爲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煑蜀漆,减二升,内諸藥,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校注】
[1]捄:同“救”。
16-13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16-14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1]一升,合煑取一升,分温再服。
【校注】
[1]马通汁:马通即马粪。取新马屎,绞取汁,干者水浸绞取汁。
16-15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黄土湯主之。
黄土湯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乾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膠黄芩各三兩竈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分温二服。
16-16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16-17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亦治霍亂。
大黄二兩黄連黄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頓服之。
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7-01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17-02 〇先嘔却渴者,此爲欲解。先渴却嘔者,爲水停心下,此属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属支飲。
17-03 〇問曰:病人脉數,數爲熱,當消穀引食[1],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虚,脉乃數。數爲客熱[2],不能消穀,胃中虚冷故也[3]。脉弦者,虚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爲胃反[4]。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校注】
[1]消谷引食:消谷,指消化谷物;引食,指能食。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
[2]客热:“客”与“主”相对,客热意指假热、虚热,是相对于真热、实热而言。
[3]胃中虚冷故也:明抄本作“胃中虚冷,故吐也。”可参。
[4]胃反:病名,指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为特征的一种胃病,俗称“反胃”或“翻胃”。
17-04 〇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虚,榮虚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17-05 〇趺陽脉浮而濇,浮則爲虚,濇則傷脾,脾傷則不磨[1],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脉緊而濇,其病難治。
【校注】
[1]磨:消磨。此指脾的运化水谷功能。
17-06 〇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17-07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1],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校注】
[1]前后:“前”指小便,“后”指大便。
17-08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煑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7-09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17-10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1]乾薑人參各三兩黄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煑取六升,去滓再煑,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注】
[1]黄芩:邓珍本讹“芩”为“苓”,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皆作“芩”,据改。
17-11 乾嘔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黄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7-12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17-13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爲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17-14 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17-15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煑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7-16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煑藥取升半,温服一升,餘分再服。
17-17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湯方
大黄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分温再服。
17-18 胃反[1],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外臺》云:治消渴脉絕,胃反吐食之,有小麥一升。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术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内澤瀉,再煑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校注】
[1]胃反:在本书中有两层含义。一指症状,即本条反复呕吐之谓。二指病证,即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胃反病证。本条主要指前者。
17-19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脉紧[1]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黄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愈。
【校注】
[1]脉紧:底本作“脉肾”。形近而误,据徐镕本、明抄本改。
17-20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爲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17-21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愦愦然無奈[1]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斤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煑半夏,取二升,内生薑汁,煑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校注】
[1]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通彻牵连之意;形容患者整个心胸烦闷懊侬至极,难于忍受又无可奈何之感。
17-22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17-23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个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7-24 夫六腑氣絕[1]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2];五藏氣絕於内者,利不禁[3],下甚者,手足不仁。
【校注】
[1]气绝:指脏腑之气虚衰。
[2]脚缩:指下肢痉挛性抽搐,或蜷缩不能伸展。
[3]利不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作“下不自禁”;《脉经》卷八“利”上有“下”字,即“下利不禁”。
17-25 〇下利[1],脉沉弦者,下重[2];脉大者,爲未止;脉微弱數者,爲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校注】
[1]下利:此指滞下(痢疾)而非泄泻。
[2]下重:即里急后重。
17-26 〇下利,手足厥冷,無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隂負趺陽[1]者,爲順也。
【校注】
[1]少阴负趺阳:少阴即太溪脉,趺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趺阳,谓太溪脉小于趺阳脉。
17-27 〇下利,有微熱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17-28 〇下利脉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脉緊爲未解。
17-29 〇下利,脉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1],以有熱故也。
【校注】
[1]清脓血:“清”通“圊”。圊者,厕也。清脓血,即便脓血。
17-30 〇下利,脉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17-31 〇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17-32 〇下利,寸脉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清膿血[1]。
【校注】
[1]清脓血:“清”通“圊”。圊者,厕也。清脓血,即便脓血。
17-33 〇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17-34 〇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1],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面戴陽[2],下虚[3]故也。
【校注】
[1]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貌,郁滞烦闷之状。
[2]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象。
[3]下虚:指下焦虚寒。
17-35 〇下利後,脉絕[1],手足厥冷,晬時[2]脉還,手足温者生,脉不還者死。
[1]脉绝:即脉伏不见。
[2]晬(zuì最)时:即一昼夜,亦称周时。
17-36 〇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温其裏,乃攻其表。温裹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煑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17-37 下利,三部脉皆平[1],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校注】
[1]平:如常、和缓之意,未见明显异常。(整理者注:原书此条前面没有“〇”符号。)
17-38 〇下利,脉遲而滑者,實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17-39 〇下利,脉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17-40 〇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17-41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黄四兩厚朴二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煑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則止。
17-42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銼,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煑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17-43 熱利下重[1]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黄連黄蘗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煑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校注】
[1]下重:邓珍本作“重下”,据宋本《伤寒论》改。
17-44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虚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绢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煑梔子得二升半,内豉煑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則止。
17-45 下利清穀,裹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通脉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7-46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煑紫參,取二升,内甘草,煑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校注】
[1]肺痛:注家认识不同,一指肺痛,一指系腹痛之误。就临床而言,下利腹痛是其常,可从。
17-47 氣利[1],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爲散,粥飲和[2],頓服。疑非仲景方。
【校注】
[1]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出。
[2]粥饮和:指用米汤调和服之。
附方:
17-48 《千金翼》小承氣湯[1]:治大便不通,噦數[2],譫語。方見上。
【校注】
[1]《千金翼》小承气汤:此方载于《千金翼方》,治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无方名。药味与仲景小承气汤相同,仅分量稍有出入:厚朴二两(炙)、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炙),方后注煎服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当通,不通尽服之。”
[2]哕数:指呃逆较甚,频作不已。
17-49 《外臺》黄芩湯[1]:治乾嘔下利。
黄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2],煑取三升,温分三服。
【校注】
[1]《外台》黄芩汤:此方原系仲景《金匮要略》方而阙遗,被《外台秘要》收载于卷六疗呕吐哕门。
[2]以水七升:底本无“水”字。据明抄本、赵开美本补。
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8-01 諸浮數脉,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1],若有痛處,當發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爲有膿,不熱者爲無膿。
【校注】
[1]洒淅(xiǎn xī 显吸)恶寒:寒栗貌。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皮肤一样。《素问·调经论》:“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王冰注:“洒淅,寒貌也。”
18-02 腸癰之爲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脉數,此爲腹内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頓服。小便當下。
18-03 腸癰者,少腹腫痞[1],按之即痛如淋[2],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脉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脉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湯主之。
大黄牡丹湯方
大黄四兩牡丹一雨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校注】
[1]肿痞:指肠痈有形之肿块痞塞于肠中。
[2]按之即痛如淋:指触诊按压肠痈部位时,牵及膀胱和前阴,出现类似淋证般的刺痛感。
18-04 問曰:寸口脉浮微而濇,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1],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校注】
[1]疮:《玉篇》:“疮,古作创”。
18-05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汗黄芩二分乾薑二分芍藥二分厚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别杵篩,合治之爲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隂乾百日。
18-06 排膿散方
排膿散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爲散,取雞子黄一枚,以藥散與雞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18-07 排膿湯方
排膿湯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18-08 浸淫瘡[1],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18-09 浸淫瘡,黄連粉主之。方未見。
【校注】
[1]浸淫疮:浸者,浸渍之意;淫者,蔓延之谓。浸淫疮病乃湿热火毒为患,表现为皮肤出血顽固的小栗疮,先痒后痛,分泌黄色液体浸渍皮肤,逐渐蔓延遍及全身,故名。
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19-01 師曰:病趺蹷[1],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2]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校注】
[1]趺蹶:“趺”同“跗”,即足背。蹶,《说文解字》注“僵也”,痹厥不通之意。跌蹶即足背强直,足跟不能着地,前行尚可,不能后退的病证。
[2]腨(shuàn 涮):《说文解字·肉部》“腓肠也”,指小腿肚。
19-02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1]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校注】
[1]身体瞤瞤:指肌肉震颤掣动。
19-03 轉筋之爲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1],微弦。轉筋入腹[2]者,雞屎白散主之。
雞屎白散方
雞屎白
上一味,爲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3]。
【校注】
[1]脉上下行:指寸关尺三部脉拘紧而长,无柔和之象。
[2]转筋入腹:指两腿筋脉拘挛疼痛,牵引至少腹。
[3]和,温服:《肘后备急方》卷二、《外台秘要》卷六均作“煮三沸,顿服之,勿令病者知之”,宜从。
19-04 隂狐疝氣[1]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爲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校注】
[1]阴狐疝气:病名,疝气病的一种。因本病疝气发作时,睾丸时上时下,犹如狐狸一样出没无常,故名。
19-05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脉何以别之?師曰:腹中痛,其脉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蟲。
19-06 蚘蟲之爲病,令人吐涎,心痛[1],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煑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校注】
[1]心痛:指心腹部疼痛。
19-07 蚘厥[1]者,當吐蚘。令[2]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爲藏寒[3],蚘上入膈[4],故煩。須臾[5]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6]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个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黄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黄蘗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三服[7],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校注】
[1]蛔厥:因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的四肢厥冷。
[2]令:《金匮玉函经》作“今”,可从。
[3]脏寒:即内脏虚寒,此处指脾与肠中虚寒。
[4]入膈:非指胸膈,而是指上腹部的胆道、十二指肠及胃而言。
[5]须臾:很短的时间,即“一会儿”。
[6]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7]三服:医统本作“日三服”。
新編金匮方論卷中
新编金匮方论卷下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诠次
〔晋〕王叔和集
〔汉〕张仲景述
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0-01 師曰:婦人得平脉[1],隂脉小弱[2],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方見利中。於法[3]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4]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則绝之。
【校注】
[1]平脉:指平和无病之脉象。
[2]阴脉小弱:阴脉,指尺脉。小弱,即尺脉稍显弱象。
[3]于法:于,助词无意义。法,即法度、规律。
[4]治逆:即误治。
20-02 婦人宿有癥病[1],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2]不止,胎動在脐上者,爲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3]。下血者,後斷三月,衃[4]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校注】
[1]癥病:病名,指腹中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的包块之病。
[2]漏下:有孕而复下血,谓之漏下。
[3]也:原无,据医统本(徐镕本)及《脉经》所述医理,补。
[4]衃(pei胚):即色泽紫黯的瘀血。《说文解字》:“凝血也。”
20-03 婦人懷娠[1]六七月,脉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2],所以然者,子藏[3]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温其藏。方未見。
【校注】
[1]娠:《说文解字·女部》:“娠,女妊身动也。”段玉裁注:“妊而身动曰娠,别词也。浑言之则妊娠不别。”可见,单言娠,指妊娠后有胎动者,即相当于中晚期妊娠。
[2]少腹如扇(shān山):形容少腹部发凉怕冷如被风吹之状。
[3]子脏:即子宫。
20-04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1]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爲胞阻[2],膠艾湯主之。
芎歸膠艾湯方一方加乾薑一兩,《胡洽》[3]:治婦人胞動,無乾薑。
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黄四兩[4]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煑取三升,去滓,内膠令消盡,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校注】
[1]半产:亦称小产,指妊娠三个月以后,胎儿已经成形,但未足月而殒堕。若是三月以内,胎儿未成形而自然殒堕,则谓之堕胎。
[2]胞阻:亦称胞漏或漏胞,指不因癥积而导致的妊娠下血,并腹中疼痛。
[3]《胡洽》:即《胡洽百病方》,简称《胡洽》,为东晋南北朝著名医家胡洽所著。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曾屡引《胡洽方》,原书不知佚于何时。俞桥本、赵开美本作“胡氏”。
[4]四两:底本无。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皆无药量。据明抄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三胶艾汤方补。
20-05 婦人懷娠,腹中㽲痛[1],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术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上六味,杵爲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校注】
[1]㽲痛:㽲,读作(jiǎo绞)时,指腹中急痛;㽲,读作(xiǔ朽)时,指腹中绵绵作痛。
20-06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乾薑人参半夏丸方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爲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20-07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兩。
當歸貝母苦参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20-08 妊娠有水氣,身重[1],小便不利,洒淅惡寒[2],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3]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爲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校注】
[1]身重:是指水湿泛滥肌肤而身肿,并因水湿停留自觉身体沉重。
[2]洒淅恶寒:形容身体恶寒犹如冷水喷洒一般。
[3]葵子一斤:徐镕本、赵开美本作“一斤”,俞桥本无药量,邓珍本凡药量之“一”皆作“乙”。
20-09 妇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方
當歸黄芩[1]芍藥芎藭各一斤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爲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苦疾。產後百病悉主之。
【校注】
[1]黄芩:徐镕本、赵开美本作“芩”,邓珍本、俞桥本“芩”讹为“苓”,今正。
20-10 妊娠養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見《外臺》。
白术芎藭蜀椒三分,汗牡蠣[1]
上四味,杵爲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2],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校注】
[1]牡蛎: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白术、川芎、牡蛎均无药量。据《外台秘要》载“白术散方”,为“白术、川芎(各四分),蜀椒(三分汗),牡蛎(二分),上四味捣下筛,酒服满一钱匕,日三夜一”。可参。
[2]毒痛:痛楚,苦痛。
20-11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隂當養[1]不養,此心氣實[2],當刺瀉勞宫及関元。小便微利則愈。見《玉函》。
【校注】
[1]怀身七月,太阴当养:《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书均有“妊娠七月,手太阴脉养”的记载。
[2]心气实:此指心火亢盛。
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1-01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1],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虚,多汗出,喜中風[2],故令病痓;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3],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4],冒家欲解,必大汗出[5]。以血虚下厥[6],孤陽上出[7],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隂血虚,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隂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校注】
[1]郁冒:即头晕眼花之意。
[2]喜中风:徐彬云:“喜者易也。”喜中风,指容易感受风邪。
[3]胃燥:“胃”泛指肠胃,胃燥,指由于津液亏虚,胃肠失濡而致大便燥结。
[4]血虚而厥,厥而必冒:此二句中的“厥”作“上逆”讲。即血虚而阳气上逆,阳气上逆而致郁冒。
[5]大汗出:指相对局部症状“头汗出”而言,表现为周身汗出,有阴阳调和之意,非指大汗淋漓。
[6]血虚下厥:“厥”当“尽”讲,如徐彬谓“血虚则阴不能维阳而下厥,厥者尽也,寒也”。
[7]孤阳上出:孤阳,指独盛的阳气。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或作虚热上扰解。
21-02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1]發熱者,此爲胃實[2],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痓中。
【校注】
[1]更:“再”“又”之意。
[2]胃实:指肠胃邪实充盛之意,即阳明腑实证。
21-03 產後腹中㽲痛[1],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校注】
[1]㽲痛:㽲,读作(jiǎo绞)时,指腹中急痛;㽲,读作(xiǔ朽)时,指腹中绵绵作痛。㽲亦同“㽱”,㽱读作(jiū揪)时,指腹中绞痛;㽱读作(niú牛)时,指小痛。
21-04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卧,枳實芍藥散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爲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21-05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爲腹中有乾血[1]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2]。
下瘀血湯方
大黄二雨桃仁二十枚䗪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爲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3]下如豚肝。
【校注】
[1]干血:血液不流,干着一处。
[2]亦主经水不利: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此六字皆作正文。
[3]新血:新下之瘀血。
21-06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1]。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脉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2]也。方見痓病中。
【校注】
[1]恶露不尽:恶露指产妇分娩后,前阴应流出的余血浊液。恶露不尽,指恶露排出不畅,未能去尽。
[2]膀胱:此处泛指下焦。
21-07 產後風[1],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2]續在耳,可與陽旦湯[3]。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校注】
[1]产后风:指产后感受风寒之邪。
[2]阳旦证:即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
[3]阳旦汤:后世注家认识不一,有桂枝汤、桂枝加黄芩汤、桂枝加附子汤之说。据本条言,应以桂枝汤为是。
21-08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雨防风[1]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
上十味,以水一斗,煑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〇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校注】
[1]防风:底本作“防丰”,误。据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改。
21-09 婦人乳中虚[1],煩亂嘔逆[2],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校注】
[1]乳中虚:乳中,指妇人在产后哺乳期间。乳中虚,指产后本虚,加之哺乳,使阴血耗伤,中焦虚乏。
[2]烦乱呕逆:即心中烦乱而伴有呕逆。
21-10 產後下利虚極[1],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二兩黄連蘗皮秦皮各三兩甘草二兩阿膠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煑取二升半,内膠令消盡,分温三服。
【校注】
[1]虚极:极虚之意。即产后阴血大虚,复下利伤阴液,故曰虚极。
附方:
21-11 《千金》三物黄芩湯:治婦人在草蓐[1],自發露得風[2],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千金》三物黄芩湯
黄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黄四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煑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校注】
[1]在草蓐(rù褥):草蓐,即草垫。古代有把草铺在床上,妇女有在草垫上分娩的习俗,类似于今之产床。此处喻为妇人产后。
[2]发露得风:指产妇分娩时,因调摄不慎而感受外邪。露,即“岁露”之露。岁露原指一年之内风雨的情况。《黄帝内经·素问》载有“岁露论”篇,主要论述天文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所产生的影响。故“发”与“得”义同,“露”与“风”义同,均属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21-12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1],或苦少腹中急,摩[2]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爲善,令人強壯宜。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
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虚,加飴糖六兩,湯成内之,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内衄[3]不止,加地黄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内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校注】
[1]吸吸少气:“吸吸”即吸气之声。“吸吸少气”,指忍痛吸气时发出气短不足之象。
[2]摩:擦、蹭、接触。
[3]内衄:指内出血。
〇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2-01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爲熱入血室[1],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校注】
[1]血室:注家认识不一,有冲脉、肝脏、子宫等说法。因热入血室证多见于月经期,故血室当以胞宫为是。
22-02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1],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爲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校注】
[1]明了:明白了解,即神志清楚。
22-03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脉遲、身涼和,胸脇滿,如結胸[1]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2],隨其實[3]而取之。
【校注】
[1]结胸:指邪气与水、痰等有形之邪结于胸膈而出现胸闷、胸痛一类病证。参见《伤寒论》。
[2]期门:穴位名。足厥阴肝经之募穴,位于乳头下二肋,当第六肋间隙取之。
[3]实:《玉函》卷三、《脉经》卷七、《千金翼方》卷九作“虚实”。
22-04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1]者,愈。
【校注】
[1]濈然汗出:形容周身汗出。
22-05 婦人咽中如有炙脔[1],半夏厚朴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方:《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怗怗[2],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乾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煑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校注】
[1]炙脔(luán栾):本义是指小块肉。炙脔,即烤肉块。
[2]咽中怗怗(tiē tiē 贴贴):象声词。咽中咯嗦(清嗓子)频频,阵阵有声貌。
22-06 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1],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補脾氣。
【校注】
[1]象如神灵所作:比喻脏躁发作,好像有神灵附体一样,具有发作无常,且无故而作的特点。
22-07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校注】
[1]痰饮:原本作“肺痈”,误。据本书《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改。
22-08 婦人之病,因虚、積冷、結氣,爲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1],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2]。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脇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3],痛在関元,脉數無瘡,肌若魚鱗,時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匀,冷隂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4],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5],狀如厥癲[6],或有憂慘,悲傷多嗔[7]。此皆帶下[8],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9],千變萬端,審脉隂陽,虚實緊弦,行其鍼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脉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校注】
[1]胞门:即子宫,又被称作子脏。
[2]损分:指得病之后,形体消瘦,与未病之前判若两人。
[3]热中:即中焦热盛。《灵枢·五邪》:“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4]气街:穴位名。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之鼠蹊部,即脐下五寸,旁开二寸之处。此处为足阳明与冲脉之交会穴,故又名“气冲”。
[5]奄忽眩冒:奄(yān)忽,即倏(shū)忽,有突然之意。眩冒,即昏厥。奄忽眩冒,即突然发生眩晕昏冒。
[6]厥癫:厥即昏厥;癫即癫狂。厥癫,即昏厥、癫狂一类的病证。
[7]多嗔(chēn琛):嗔,指怒,生气。多嗔,指经常发怒。
[8]带下:广义带下指妇人经带诸病,即妇科杂病,正如《史记·扁鹊传》所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狭义的带下,专指赤白带下。此指广义的带下。
[9]三十六病《金匮要略心典》谓:“三十六病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也。”此处泛指多种疾病。
22-09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1]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裹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属帶下[2]。何以故?曾經半產[3],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温經湯主之。
温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去心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煑取三升,分温三服。〇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校注】
[1]下利:程云来、吴谦认为“下利”当是“下血”,与理更甚。可从。
[2]带下:指妇人经带胎产诸病,属广义带下范畴。
[3]半产:又称小产或小月,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未足月而产。
22-10 帶下[1],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陰癫[2]腫亦主之。
土瓜根[3]芍藥桂枝䗪虫各三分[4]
上四味,杵爲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校注】
[1]带下:泛指妇科疾病。
[2]阴癫:“癫”,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均作“㿗”。阴颓,《本草纲目·鲮鲤》引《摘玄方》“妇人阴颓,硬如卵状”。指外阴部有较硬的肿块。
[3]土瓜根:即王瓜根。《神农本草经》:“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
[4]䗪虫各三分:俞桥本、徐镕本同,赵开美本“分”作“两”。
22-11 寸口脉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葱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頓服之。
22-12 婦人陷經[1],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無膠薑湯方,想是前妊娠中膠艾湯。
【校注】
[1]陷经:即经陷,指经气下陷,漏血不止之谓。
22-13 婦人少腹滿如敦[1]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2]者,此爲水與血併結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湯主之。
大黄甘遂湯方
大黄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校注】
[1]敦(duì对):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上下稍锐,中部肥大。
[2]生后:指妇人生产之后,亦有“生病后”“曾生育过之妇”之说,可参。
22-14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1]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
抵當湯[2]方
水蛭三十个,熬蝱虫三十,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兩,酒浸
上四味,爲末,以水五升,煑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校注】
[1、2]抵当汤:原作“抵党汤”,据赵开美本改。
22-15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1],中有乾血,下白物[2],礬石丸主之。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内臟中[3],劇者再内之。
【校注】
[1]脏坚癖不止:“脏”这里指子宫,“止”即散。指子宫内有干血坚结不散。沈明宗《沈注金匮要略》:“坚癖不止,‘止’当作‘散’字,坚癖不散,子宫有干血也。”
[2]白物:即白带。
[3]内脏中:“内”通“纳”,“脏”此指阴道。指将药物放置入阴道之中。
22-16 婦人六十二種風[1]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紅藍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校注】
[1]六十二种风:泛指风邪。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云:“此六十二种之风名,不过言风之致证多端,为百病之长耳,不必拘泥其文而凿求之。”
22-17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22-18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22-19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卧,而反倚息[1]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2],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3],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方
乾地黄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4]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校注】
[1]倚息:指呼吸异常,以背依物而呼吸,称为“倚息”。
[2]转胞:“胞”通“脬”,俗称尿脬(suī pāo )、尿泡,即膀胱。转胞,系因膀胱脉络扭曲不顺,缭绕捻转以致小便不利之病证。
[3]胞系了戾(lidoIi ):胞系,指膀胱之系;了戾,指萦回盘曲的样子,出自《淮南子·原道训》。胞系了戾,即膀胱之系缭绕不柔顺之意。泛指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排尿功能紊乱。
[4]三两:原本无。据赵开美本补。
22-20 蛇床子散方[1]:温隂中坐藥[2]。
蛇床子散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3]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内之,自然温。
【校注】
[1]蛇床子散方:本条原文,《脉经》卷九作“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2]坐药:是将药纳入阴道中的一种外治法。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故谓之坐药。
[3]白粉:一说为燥湿除秽而杀虫的铅粉;一说为外用药的赋形剂的米粉。
22-21 少隂脉滑而數者,隂中即生瘡,隂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狼牙湯方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煑取半升,以綿纏筋如繭[1],浸湯瀝隂中,日四遍。
【校注】
[1]以绵缠筋如茧:筋,指筷子。将棉缠在筷子上,像蚕茧一样大。
22-22 胃氣下泄,隂吹[1]而正喧[2],此穀氣之實[3]也,膏髮煎導之。
【校注】
[1]阴吹:指前阴排气有声,犹如后阴之矢气状。
[2]正喧:指前阴排气频繁,声响连续不断。
[2]谷气之实:即大便不通。
22-23 小兒疳蟲蝕齒方:疑非仲景方。
小兒疳蟲蝕齒方
雄黄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注释】
[1]槐枝:取槐树嫩枝,制成涂药用小棒棍,在做成棉签,点药上药而用。《本草图经》载:“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蚛(zhòng ,虫咬)。”
〇杂疗方第二十三
23-01 退五臟虚熱,四時加减柴胡飲子方:
四時加减柴胡飲子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术八分大腹檳榔四枚併皮子用陳皮五分生薑五分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實减白术共六味夏三月加生薑三分枳實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陳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㕮咀,分爲三貼[1],一貼以水三升,煑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2],如四體壅[3],添甘草少許,每貼分作三小貼,每小貼以水一升,煑取七合,温服,再合滓爲一服。重煑,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校注】
[1]分为三贴:贴,可作帖,意思为包裹粘贴。分为三贴,意思是指把上述药物组合,并分成三份。
[2]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人行四五里所需时间约为二三十分钟,所以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指的是大约每二三十分钟服一次药的意思。
[3]四体壅:“壅”通“臃”,即肿。四体壅即肢体浮肿的状态。
23-02 長服訶梨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訶梨勒丸
訶梨勒煨[1]陳皮厚朴各三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飲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校注】
[1]煨:赵开美本同,俞桥本“煨”作“燥”,徐镕本无“煨”字。
23-03 三物備急丸方:見《千金方》司空裴秀爲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傾口中,令從齒間得入,至良驗。
三物備急丸
大黄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黄、乾薑爲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爲散,蜜和丸亦佳,蜜器中貯之,莫令歇[1]。〇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2]客忤[3],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4]卒死[5]者,以緩水若[6]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如未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校注】
[1]歇:《千金方》卷十二作“歇气”。“歇”通“泄”,《广雅·释诂》:“歇,泄也。”
[2]中恶:即感受恶毒之气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
[3]客忤:指猝犯客邪之气,患者突然昏厥窒息。
[4]停尸:又称遁尸,指病邪停遁于人体肌肉血脉之间,若卒有触冒即发病,令人刺痛喘急,且上冲心胸及两胁肋,瘥后易复发。
[5]卒死:是指因虚而遇邪气,阴气竭于内,阳气隔于外,暴绝如死之状。
[6]若:或;或者。
23-04 治傷寒,令愈不復[1],紫石寒食散方。見《千金翼》[2]。
紫石寒食散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3]碓,煉栝蔞根防丰[4]桔梗文蛤鬼白[5]各十分太一餘糧十分燒乾薑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爲散,酒服方寸匕。
【校注】
[1]不复:指伤寒治愈不再容易反复发作。
[2]《千金翼》《千金翼方·大补养第二》载“张仲景紫石寒食散,治伤寒已愈不复方”,其方较《金匮要略》所载紫石寒食散方多人参一味,桂枝为桂心。
[3]钟乳:药名。洞穴中经漫长地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碳酸钙沉淀物。《神农本草经》名石钟乳,“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
[4]防丰:徐镕本、赵开美本作“防风”,《千金翼方》亦作“防风”,故当以防风为是。
[5]鬼白: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温。主杀蛊毒,辟恶气,逐邪,解百毒。”
23-05 救卒死方:
救卒死方
薤搗汁,灌鼻中。
〇又方: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煑沸,灌喉中。
雞肝及血塗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併酒和,盡以吞之。
23-06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
礬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煑消,以漬脚,令沒踝。
23-07 救卒死而目閉者方:
救卒死而目閉者方
騎牛臨面,搗薤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立效。
23-08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1]。有巴豆者。
【校注】
[1]五毒诸膏散:《肘后备急方》卷八载有“裴氏五毒神膏,疗中恶暴百病方”,方用雄黄、朱砂、当归、椒、乌头,以苦酒渍一宿,内猪脂、陈芦煎制,纳雄黄、朱砂,末,搅令相得,温酒服;《千金方》卷七载有“裴公八毒膏”,即裴氏五毒膏加巴豆、莽草、薤白。
23-09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1]者方: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馬屎一升,水三斗,煑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2]稀糞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差。
【校注】
[1]失便:即大小便失禁。
[2]牛洞:牛屎稀者名曰牛洞。
23-10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無濕者,水煑乾者,取汁。
23-11 治尸厥方[1]
治尸厥方
尸蹷[2],脉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脉證見上卷。
菖蒲屑,内鼻兩孔中,吹之,今[3]人以桂屑着舌下。又方:剔取左角髮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校注】
[1]治尸厥方:原无。据原书目录补。
[2]尸蹶(jué厥):底本残缺不清,据赵开美本补。蹷,蹶的异体字。尸蹷即尸蹶,即尸厥,指突然昏倒不知人,若昏死之状,如肢体静而不动,故名之,属于严重的休克。
[3]今:医统本、明仿宋本、俞桥本俱作“令”。
23-12 救卒死,客忤[1]死,還魂湯主之方。《千金方》云:主卒忤鬼擊飛尸,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脉,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人髮左右,捉擒肩引之。藥下復增取一升,須臾立蘇。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方
麻黄三兩,去節,一方四兩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兩,炙,〇《千金》用桂心二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煑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
又方[2]:
韭根一把烏梅二七个吳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煑之,以病人櫛[3]内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煑取三升,去滓,分飲之。
【校注】
[1]客忤:指突然犯邪客之气,患者突然昏厥窒息,如治疗不及时,则气不能返,乃至死亡。
[2]又方:明抄本在此前载“又方:桂枝一两,去皮、生姜三两,切、栀子十四枚,擘、豉半升,绵裹。右四味,㕮咀,以酒三升,微煮之,味出,去滓,分服取差。”可参。
[3]栉:即梳篦的总称。
23-13 救自縊死方[1]
救自縊死方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隂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兩肩,手少挽其髮,常弦弦[2],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3]臂脛,屈伸之。若已殭[4],但漸漸強屈之,併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嚥,及[5]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罙好[6],此法最善,無不活者。
【校注】
[1]救自缢死方:原无,据目录补。
[2]弦弦:即紧紧之意。
[3]捋(lǚ旅):用手顺着按摩之意。
[4]僵:“殭”为“僵”的异体字。
[5]及:《外台秘要》卷二十八作“乃”。
[6]罙(shēn深)好:即很好之意。
23-14 療中暍方
療中暍方
凡中暍死[1],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
屈草帶[2],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熱尼[3]和屈草,亦可扣瓦椀底按及車缸[4],以着暍人,取令溺[5],須得流去[6],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有[7]湯便可與之,不可泥及車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
【校注】
[1]中暍死:夏季中暑昏仆晕厥而死的病证。
[2]屈草带:即将草做成绳和鞭,屈曲做成圆圈。
[3]尼:赵开美本作“泥”。
[4]车缸:又名车辖,是车轴的铁辖头。
[5]溺(niào尿):即排泄小便。
[6]须得流去:明抄本作“不得流去”。是。《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载“治热暍方”谓“仰卧暍人,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壅”字,与“不得流去”意近。
[7]有:底本无,据《外台秘要》卷二十八补。
23-15 救溺死[1]方:
救溺死方
取竈中灰兩石餘以埋人,從頭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上療自縊、溺、暍之法,併出自張仲景爲之,其意殊絕,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関,實捄[2]人之大術矣。傷寒家數有暍病,非此遇熱之暍。見《外臺》《肘後》目[3]。
【校注】
[1]溺(nì逆)死:即淹死。
[2]捄:赵开美本作“救”。
[3]目:明仿宋本、俞桥本无。
23-16 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見《肘後方》。
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大黄一兩,切浸湯成下緋帛如手大,燒灰亂髮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1]一尺,燒灰敗蒲一握三寸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節,炙銼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内酒一大盞,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銼敗蒲席半領,煎湯浴,衣被覆,復斯須[2],通利數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校注】
[1]炊单布:是在蒸食物时置于甑之上的防止蒸气泄漏的布。《本草纲目》载之有解毒消肿之功效。
[2]复斯须:明抄本作“服斯须”。可从。
〇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24-01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爲害,自非服藥煉液[1],焉能不飲食乎?切[2]見時人,不閑[3]調攝,疾疢競起,若[4]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爲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凡煑藥飲汁,以解毒者,雖云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5]得熱更甚,宜冷飲之。
【校注】
[1]服药炼液:《金匮玉函要略述义》释“言指道家辟谷之流”,即指服药炼丹之人。
[2]切:明抄本作“窃”。可从。
[3]闲:《广雅·释诂》:“习也。”熟习,娴熟。
[4]若:明抄本作“莫”。可从。
[5]诸毒病:系毒物进入机体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24-02 〇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辨曰:春不食肝者,爲肝氣王[1],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時[2],不可[3]以死氣入肝,恐傷魂也。若非王時,即虚,以肝補之佳,餘藏准[4]此。
【校注】
[1]气王: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时: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3]不可: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4]脏准: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03 〇凡[1]肝臟,自不可輕噉,自死者彌[2]甚。
【校注】
[1]凡: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弥:《集韵》:“弥,益也。”即更加。
24-04 〇凡心皆爲神識所舍,勿食之,使人來生復其報對[1]矣。
【校注】
[1]报对:《集韵》:“报,酬也。”《诗经·国风·卫风水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广韵》:“对,答也。”报对,即酬答之意。
24-05 〇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塵土者,不可食之。
24-06 〇猪[1]肉落水,浮者,不可食。
【校注】
[1]猪: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据前后条,猪字当作诸字”,可从。
24-07 〇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
24-08 〇諸肉不乾,火炙[1]不動,見水自動者,不可食之。
【校注】
[1]炙:底本作“灸”,误。据俞桥本改。《说文解字·焱部》:“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24-09 〇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之。
24-10 〇六畜肉,熱血不斷者,不可食之。
24-11 〇父母及身本命肉[1],食之令人神魂不安。
【校注】
[1]本命肉:指自己出生年所属动物(生肖)的肉。
24-12 〇食肥肉及熱羹,不得飲冷水。
24-13 〇諸五藏及魚,投地塵土不污者,不可食之。
24-14 〇穢[1]飯、餒[2]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校注】
[1]秽:不净也。
[2]馁(něi):腐烂变质。
24-15 〇自死肉,口閉者,不可食之。
24-16 〇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24-17 〇獸自死,北首[1]及伏地者,食之殺人。
【校注】
[1]北首:即头朝北方。
24-18 〇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1]。一作血蠱[2]
【校注】
[1]白虫:又名寸白虫,脾虫,今名绦虫,多因食生肉或未熟肉类染疫所致。
[2]血蛊(gǔ古)《说文解字·蛊部》:“蛊,腹中虫也。”蓄血及寄生虫引起之鼓胀,名曰血蛊,亦称血臌。
24-19 〇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1],亦致堅積[2],宜利藥下之。
【校注】
[1]洞下:即洞泄,泻下无度。
[2]坚积:即积聚。
24-20 〇脯[1]臟[2]朱甕[3]中,有毒,及經夏食之,發腎病。
【校注】
[1]脯:《说文解字·肉部》:“脯,干肉也。”
[2]脏:俞桥本、徐镕本同。赵开美本“臟”作“藏”。是。
[3]朱瓮: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朱”皆作“米”。是。米瓮:即米缸。
24-21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黄蘗屑,搗服方寸匕。
24-22 治食鬱肉[1]漏脯[2]中毒方:鬱肉,密器盖之,隔宿者是也。漏脯,茅屋漏下,沾着者是也。
燒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〇飲生韭汁三升,亦得。
【校注】
[1]郁肉:指放置在有盖容器中的过夜肉。参见上原文小字注。
[2]漏脯:即茅屋漏雨沾湿的肉脯。《说文解字·肉部》:“脯,干肉也。”
24-23 治黍[1]米中藏乾脯,食之中毒方:
大豆濃煑汁,飲數升,即解。亦治狸肉[2]漏脯等毒。
【注释】
[1]黍(shǔ属):亦称稷(jì)糜(méi)子。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子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今北方谓之黄米。
[2]狸肉:猫科动物豹猫的肉。豹猫因有类似花豹一样的斑纹而得名,又名狸(《诗经》)、狸猫、野猫等,为野猫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24-24 治食生肉中毒方:
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煑數沸,澄清汁,飲一升,即愈。
24-25 治六畜鳥獸肝中毒方:
水浸豆豉,絞取汁,服數升,愈。
24-26 馬脚無[1]夜眼[2]者,不可食之。
【校注】
[1]马脚无: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夜眼:底本残损,据赵开美本补。马足膝上所生之无毛黑点,大如棋碁,谓之夜眼。《本草纲目》卷五十:“夜眼在足膝上,马有此能夜行,故名。”一名附蝉尸。
24-27 〇食酸馬[1]肉,不飲酒,則殺人。
【校注】
[1]酸马:《外台秘要》卷三十一作“骏马”。是。
24-28 〇馬肉不可熱食,傷人心。
24-29 〇馬鞍下肉,食之殺人。
24-30 〇白馬黑頭者,不可食之[1]。
24-31 〇白馬青蹄者,不可食之。
【校注】
[1]食之: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32 〇馬肉㹠肉[1]共食飽,醉卧大忌。
【校注】
[1]㹠肉:“㹠”与“豚”通,即猪肉。
24-33 〇驢馬肉合豬肉食之,成霍亂[1]。
【校注】
[1]霍乱:此处概指上吐下泻之病症。
24-34 〇馬肝及毛[1],不可妄食,中毒害人。
【校注】
[1]马肝及毛:徐镕本、赵开美本同,俞桥本“毛”作“尾”。结合起来分析,“毛”在此处似指马鬃,马鬃又名马鬃尾,指马颈上的长毛。《本草纲目》载:“鬐膏,鬐,马顶上鬐也,白马者良(即指马鬃尾)。有小毒,用疗偏风口㖞僻。”
24-35 治馬肝毒中人未死方:
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屎尖者是。
又方:人垢[1],取方寸匕,服之佳。
【校注】
[1]人垢:《千金方》《外台秘要》俱作“头垢”,包括头巾灰垢;高学山认为乃人身皮毛所积之泥垢;皆有催吐解毒之功。
24-36 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
香豉二兩杏仁三兩
上二味,蒸一食頃,熟杵之服,日再服。
又方:
煑蘆根汁,飲之良。
24-37 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
24-38 〇牛肉共豬肉食之,必作寸白蟲。
24-39 青牛[1]腸,不可合犬肉食之。
【校注】
[1]青牛:黑毛的牛、土牛、春耕牛均有青牛之称谓。
24-40 〇牛肺,從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蟲如馬尾,割去勿食,食則損人。
24-41 牛羊豬肉,皆不得以楮[1]木、桑木蒸灸[2],食之,令人腹内生蟲。
【校注】
[1]楮:《本草纲目》载楮,亦作构。构,幽州谓之谷桑,或曰楮桑。甘平无毒,能疗癣疮,利小便。
[2]灸:医统本、俞桥本作“炙”,是。
24-42 〇噉蛇牛肉[1]殺人,何以知之?噉蛇者,毛髮向後順者是也。
【注释】
[1]蛇牛肉:中蛇毒而死的牛肉。
24-43 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飲人乳汁一升,立愈。
又方:
以泔洗頭,飲一升,愈。
牛肚細切,以水一斗,煑取一升,暖飲之,大汗出者愈。
24-44 治食牛肉中毒方:
甘草煑汁,飲之即解。
24-45 〇羊肉,其[1]有宿熱者,不可食之。
【校注】
[1]羊肉,其: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46 〇羊肉不可共生魚[1]、酪[2]食之,害人。
【校注】
[1]生鱼:相对加热做熟的鱼而言,指生鲜鱼、生鱼干、生腌鱼等。
[2]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
24-47 羊蹄[1]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懸筋[2],食之令人癲。
【校注】
[1]羊蹄:邓珍本“羊”字全蚀、“蹄”字左半边依稀可辨,据赵开美本、俞桥本、徐镕本补。
[2]羊悬筋:又称蹄白珠,一般为圆珠形、串粒状,系羊蹄内发生病变所形成。
24-48 〇白羊黑頭,食其腦,作腸癰。
24-49 〇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藏。
24-50 〇豬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悶。
24-51 〇豬肉以生胡荽同食,爛人臍。
24-52 〇豬脂不可合梅子食之。
24-53 〇豬肉和葵[1],食之少氣。
【校注】
[1]葵:古菜名。《本草纲目·草部》载:“葵,本经上品。古者,葵为五菜之首。今人呼之滑菜,言其性也。六七月种者,为秋葵。”
24-54 〇鹿肉[1]不可和蒲白[2]作羹,食之發惡瘡。
【校注】
[1]鹿肉:底本作“鹿人”。误。据明抄本改。徐彬《金匮要略论注》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和《医宗金鉴》,俱作“鹿肉”。
[2]蒲白:即香蒲之根茎,一名蒲笋。《新修本草》谓其“春初生,用白为蒲”。
24-55 〇麋脂[1]及梅李子[2],若妊婦食之,令子青盲[3],男子傷精。
【校注】
[1]麋(mí迷)脂:即麋鹿的脂肪。《本草纲目》曰:“麋,鹿属也。牡者有角。”
[2]梅李子:梅子与李子的合称。《金匮要略广注》:“梅、李子味酸苦,属阴类。”
[3]青盲:中医病名。指眼的外观无异常,惟视力逐渐下降,或视野缩小,甚至失明的慢性眼病。《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青盲候》:“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类似于现代医学视神经病变、眼底退行病变等。
24-56 〇麞[1]肉不可合蝦及生菜[2]、梅李果食之,皆病人。
【校注】
[1]獐:麞(zhāng 章)为“獐”的异体字。《本草纲目》曰:“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泽。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大者不过二三十斤。雄者有牙出口外,俗称牙獐。”
[2]生菜:即白苣。《本草纲目》曰:“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挼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独得专称也。”
24-57 〇痼疾[1]人,不可食熊肉,令終身不愈。
【校注】
[1]痼疾:即经久难以治愈的顽固疾病。
24-58 〇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
24-59 〇食狗鼠餘[1],令人發瘻瘡[2]。
【校注】
[1]狗鼠余:狗或老鼠吃剩余的食物。
[2]瘘疮:瘰疬溃破为瘘疮。因瘰疬之多口溃破、贯穿流脓形似于鼠穴,故瘘疮亦称之为鼠瘘或鼠疮。现代临床某些传染性淋巴结病变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24-60 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1]
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堅或腹脹,口乾大渴,心急發熱,妄語如狂,或洞下方:
杏仁一升,合皮熟研用
以沸湯三升和,取汁分三服。利下肉片,大驗。
【校注】
[1]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底本无,据原书目录补。
24-61 婦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热雞、鴨,令子無聲音。
24-62 〇兔肉不可合白雞肉食之,令人面發黄。
24-63 〇兔肉着乾薑食之,成霍亂[1]。
【校注】
[1]霍乱:此指上吐下泻,非西医传染病之霍乱。《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条:“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24-64 〇凡鳥自死,口不閉,翅不合者,不可食之。
24-65 〇諸禽肉,肝青者,食之殺人。
24-66 〇雞有六翮[1]四距[2]者,不可食之。
【校注】
[1]翮(hé核):《说文解字·羽部》:“翮,羽茎也。”又《尔雅》云:“羽谓翮。”指羽毛中间的硬管,此处泛指翅膀。
[2]距:即鸡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特指公鸡鸡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可参。
24-67 〇烏雞白首者,不可食之。
24-68 〇雞不可共葫蒜[1]食之,滯氣。一云雞子。
【校注】
[1]葫蒜:即大蒜。因出胡地,故名。《本草纲目·菜一·蒜》:“胡国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
24-69 〇山雞[1]不可合鳥獸肉食之。
【校注】
[1]山鸡:为雉(zhi)科动物原鸡。形似家鸡而较小,其尾长,性食虫蚁。
24-70 〇雉肉[1]久食之,令人瘦。
【校注】
[1]雉(zhì志):即野鸡。羽毛华丽,有金属反光,可作装饰品。雄性尾长,羽毛鲜艳美丽。雌性尾短,羽毛黄褐色,体较小。善走而不能久飞。
24-71 〇鴨卵[1]不可合鱉肉食之。
【校注】
[1]鸭卵:即鸭蛋。
24-72 〇婦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亂無耻。
24-73 〇雀肉,不可合李子食之。
24-74 〇燕肉勿食,入水爲蛟龍[1]所噉。
【校注】
[1]蛟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拥有龙族血脉的水兽,外形似蛇,有足和鳞片,传说力量强大,能发洪水,只要再渡过难劫就可以化为真龙。
24-75 治食鳥獸中箭肉毒方[1]
鳥獸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
大豆煑汁,及□[2]汁,服之解。
【校注】
[1]治食鸟兽中箭肉毒方:底本无,据原书目录补。
[2]□:赵开美本、徐镕本、俞桥刻本均为“盐”。明抄本、《肘后备急方》卷七、《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医心方》均作“蓝”。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云:“盐是蓝之讹,字形相似也。”应是。蓝,即蓼蓝的果实。《神农本草经》名蓝实,主“解诸毒”。
24-76 魚頭[1]正白如連珠,至脊上,食之殺人。
【校注】
[1]鱼头: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77 〇魚頭中無鰓者,不可食之[1],殺人[2]。
【校注】
[1]之: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杀人: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78 〇魚無腸膽者,不可食之,三年隂不起[1],女子絕生[2]。
【校注】
[1]阴不起:即阳痿。
[2]绝生:即不孕。
24-79 〇魚頭似有角者[1],不可食之。
24-80 〇魚目合者,不可食之。
【校注】
[1]头似有角者:底本残缺不清,据赵开美本补。
24-81 〇六甲[1]日,勿食鱗甲之物[2]。
【校注】
[1]六甲:《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肘后备急方》作“甲子”。六甲,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也。古代用于纪日。《汉运·律历志》:“故日有六甲”。
[2]鳞甲之物:底本残缺不清,据赵开美本补。
24-82 〇魚不可合雞肉食之。
24-83 〇魚不得合鸕鷀[1]肉食之。
【校注】
[1]鸬鹚(lúcí卢辞)大型食鱼游禽,善于潜水,嘴长锥状有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栖息于海滨、湖沼中。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24-84 鯉魚鮓[1]不可合[2]小豆藿[3]食之,其子不可合豬肝食之,害人。【校注】
[1]鲤鱼鲊(zhǎ眨):《释名·释饮食》:“鲊,菹(zū租)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如醃鱼、糟鱼之类。
[2]鲤鱼鲊不可合: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3]小豆藿:小豆即赤豆,其叶曰小豆藿。《本草纲目》记载:“小豆利小便,而藿止小便。”
24-85 〇鯉魚不可合犬[1]肉食之。
【校注】
[1]鲤鱼不可合犬: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86 〇鯽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一云不可合豬肝食[1]。
【校注】
[1]肝食: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87 〇鯷魚[1]合鹿肉生食,令人筋甲縮。
【校注】
[1]鳀鱼:即鲇鱼,又称鳝鱼,为无鳞之鱼。
24-88 〇青魚鮓[1],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2],併麥中[3]食之。
【校注】
[1]青鱼鲊:一种用盐和红曲腌制成的青鱼。
[2]生葵:即天葵,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3]麦中:《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作“麦酱”。可从。麦酱是将小麦发芽、发酵后,加入调料等制成的糊状食品,可以拌面条或酱制菜肴。
24-89 鰌[1]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
【校注】
[1]䲡(qiū秋):同“鳅”,即泥鳅。
24-90 〇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
24-91 〇鱉目凹陷者,及厭[1]下有王字形者,不可食之。〇其[2]肉不得合雞鴨子[3]食之。
【校注】
[1]厌:《千金方》卷二十六作“腹”。厌下,即鳖腹之甲也。
[2]其:《肘后备急方》作“鳖”,可从。
[3]鸡鸭子:即鸡蛋、鸭蛋。
24-92 〇龜鱉肉不可合莧菜食之。
24-93 〇蝦無須,及腹下通黑,煑之反白者,不可食之。
24-94 〇食膾[1],飲乳酪,令人腹中生蟲,爲瘕。
【校注】
[1]脍(kuài快):鱼肉、牲畜之肉切细称为脍。《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
24-95 治食鱠不化成癥病方[1]
鱠[2]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癥病,治之方:
橘皮一兩大黄二兩朴消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煑至小升,頓服即消。
【校注】
[1]治食鲙不化成癥病方:底本无,据原书目录补。
[2]鲙(kuai快):鱼之鲜活者,切薄而成,即鲙。
24-96 食鱠多不消,結爲癥病,治之方:
馬鞭草
上一味,搗汁飲之,〇或以薑葉汁飲之一升,亦消。〇又可服吐藥吐之。
24-97 食魚後食毒,兩種煩亂[1],治之方:
橘皮
濃煎汁,服之即解。
【校注】
[1]两种烦乱:《千金方》卷二十四作“面肿烦乱”,可从。
24-98 食鯸鮧魚中毒方:
蘆根
煑汁,服之即解。
24-99 蠏目[1]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
【校注】
[1]蟹(xiè谢)目: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蠏”为“蟹”的异体字。
24-100 食蠏中[1]毒治之方:
紫[2]蘇
煑汁,飲[3]之三升。〇紫蘇子搗汁,飲之亦良。
又方[4]:
冬[5]瓜汁,飲二升。食冬瓜亦可。
【校注】
[1][2][3][4][5]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101 凡蠏未遇[1]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
【校注】
[1]凡蟹未遇: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4-102 〇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1]。
【校注】
[1]之:底本残缺不清,据赵开美本补。
24-103 凡蜂[1]蠅蟲蟻等,多集食上,食之致瘻。
25-51 〇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茱[1]。
【校注】
[1]黄花茱:明抄本“茱”字作“菜”。当是。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厨房常用食材,为木须肉等菜谱中的主料之一。
论患者忌口胡荽及黄花菜。
本条承上文,胡荽辛温耗散,久服耗伤正气。而黄花菜,亦为升散行气耗气之物。《本草纲目》载黄花菜“甘、微苦,微寒,无毒”能“通结气,利肠胃”。因此,患病之人不宜食用胡荽及黄花菜。其一,避免因食用发物加重病情;其二,避免耗伤正气而不利于病体抗邪。正如《医宗金鉴》云:“胡荽耗气,黄花菜破气耗血,皆病人忌食。”
25-52 〇芋[1]不可多食,動病。
【校注】
[1]芋(yù 育):芋又名芋艿、芋头,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农作物,有水、旱二种,根部块茎通常为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当心出苗者为芋头,四边附之而生者为芋子,八、九月以后掘食之。
论食芋头的注意事项。
《本草纲目》载:“芋子辛,平,滑,有小毒。大明曰:冷。弘景曰:生则有毒,味莶(xian,辛味)不可食。恭曰:多食动宿冷。宗奭曰: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以上说明两点:其一,芋头生食有毒;其二,多食不宜消化。因此,芋头食之不当,则会引发疾病。《医宗金鉴》亦云:“芋滞有毒,多食则脾困而胀生,故戒多食。”
芋头系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茎,形状、肉质因品种而异,通常食用的为小芋头,以其表面带有棕毛,又称毛芋头。芋头具有宽肠通便,调节中气、化痰解毒、补脾益胃、填精益髓等功效。其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是食用芋头一定要采用正确的食用加工方法:芋头含有难消化的淀粉质和草酸钙结晶体。草酸钙会使皮肤过敏,需要经过约20分钟的烹煮后才会消失,即便是加热熟透的芋头,每次食用也应注意,不要过量。
25-53 〇妊婦食薑,令子餘指[1]。
【校注】
[1]余指:即多生的第六指。
论孕期忌食姜。
本条提出,妇女妊娠吃姜,可能会导致胎儿手指发育畸形,出生的小孩有多指现象发生。《医宗金鉴》释云:“余指,手多一指也。姜形类指,物性相感如此。”提示:孕妇的饮食与胎儿的健康发育关系密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历代医家对孕妇食姜“令子余指”的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文中所谓“子生余指”属多指(趾)畸形,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且有隔代遗传现象。因此,本条所谓妊娠食姜“子生余指”,系古人对个案观察与记载,并不具有普遍性。其二,与古人“形像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养胎观念有关。古人认为妇人怀胎初期,尚未定型之际,会受到孕妇所见之物的影响。如《诸病源候论》曰:“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形像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欲令见贵盛公主,好人端正庄严。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无食姜兔,无怀刀绳。”其中,“无食姜兔”是为了避免“六指”和“兔唇”。而生姜与“六指”的关系,是由于种植的生姜,发芽长成的子姜,酷似并排的手指。《本草纲目》曰:“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并引思邈曰:“孕妇食之,令儿盈指。”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不够发达的封建时代,所生子女聋、哑、盲、痴及兔子唇、多指(趾)症、丑陋等先天缺陷儿较多见,妇女妊娠后对此现象多惧怕、多联想,因此也会影响胚胎发育。因此本条提示妇女妊娠期间,要关注精神心理状况对胎儿有影响。其三,对饮食与养胎的启示。中医养胎讲究阴阳平衡,妇人素有“产前多热、产后多虚”之说。生姜辛而甘温,气味俱浓,浮而升,阳也。若是孕妇体阳盛质,再多食生姜势必助热伤阴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虽然多指(趾)畸形遗传因素(父母禀赋)有关,但亦与饮食、精神、环境等因素有关,某些药物、病毒性感染外伤、放射性物质的刺激等特别是近代工业的污染等,均可造成肢芽胚基分化早期受损而导致多指症。可见,上述三种解释从先天、后天、精神、饮食,以及辨体质、用膳、养胎等角度阐发,对于优生优育均具有积极意义。
25-54 〇蓼[1]多食,發心痛。
25-55 〇蓼和生魚食之,令人奪氣[2],隂咳[3]疼痛。
【校注】
[1]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味辛,可用以调味。全草可以入药,叶或茎则可用作染料。
[2]夺气:夺者,脱也。夺气,此指脾肺之气大伤,表现为语言低微,气喘不续,欲言不能等。
[3]阴咳:明抄本作“阴核”。据《千金方》卷二十六亦作“阴核”,当是。阴核即睾丸也。
上两条论蓼之饮食注意事项。
《本草纲目》载“时珍曰: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其苗叶“辛,温……黄帝云:食蓼过多,有毒,发心痛。……扁鹊云:久食令人寒热,损髓减气少精。”故以蓼味辛温,辛能散气,温能动血,多食耗伤心气心血,容易引发心痛。蓼味辛温散气,生鱼寒凉,两者食性不和,同食则伤气,故曰“夺气”;湿热内蕴则引发阴核疼痛。正如《医宗金鉴》引孙思邈注曰:“食蓼过多有毒,发心痛,以气味辛温故也。生鱼鲊属合食,则相犯夺气也。阴核痛,亦湿热致病耳。”
25-56 〇芥菜[1]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惡邪病[2]。
【校注】
[1]芥菜:底本作“芥茱”,据明抄本改。芥菜,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载:“芥者,界也。发汗散气,界我者也。王祯农书云:其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刚介之象,故字从介。”
[2]恶邪病:邪,《广韵》:“邪,鬼病。”《诸病源候论·鬼邪候》曰:“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昏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
论芥菜的配食注意事项。
芥菜气味辛热,香烈发散,过食则耗伤人真元神气;兔肉性味甘寒,与芥菜性味相反,食性不和,故不宜同食,否则易出现恶邪病。《医宗金鉴》:“凡物性相反,不可同食,同食则成恶邪病。”
25-57 〇小蒜[1]多食,傷人心力。
【校注】
[1]小蒜:小蒜系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全株,又名山蒜、野蒜、夏蒜、小根菜等。小蒜与大蒜不同,小蒜全株外貌像小葱,根粗像蒜,但个头小;而大蒜个头大,又称胡蒜。
小蒜有刺激性气味,生吃辛辣,有浓烈的蒜臭味。若大量生食,不仅刺激脾胃,出现烧心等不适症状,还会辛散过度,伤人气力。若是素有蕴热,或是疮痈患者,还会引发或加重痼疾。正如《医宗金鉴》云:“小蒜辛温小毒,若多食气散,故伤心力。”
本条可与本篇第24条“三月勿食小蒜,伤人志性”合参。
25-58 食躁[1]式躁[2]方:
豉
濃煑[3]汁飲之。
【校注】
[1]食躁:指因违反饮食禁忌而出现烧心、烦躁、坐卧不安等不适症状;或因食物中毒而出现嘈杂心烦、胸闷懊侬、躁扰不宁等症状。明抄本作“食蒜或躁”。可参。
[2]式躁:医统本、明仿宋本、俞桥本即《金匮要略论注》《经方直解》《医宗金鉴》均作“或”。可从。或躁者,可不因食而自作烦躁之意。另,《金匮要略语释》曰:“式字亦可作制字解。式躁,即制止烦躁的意思。”义更胜之。
[3]浓煮:底本残缺不清,据赵开美本补。
论豆豉救治食躁之法。
豆豉具有和胃,除烦,解腥毒,祛寒热之功效。因此对于违反配食禁忌或疑似食物中毒而引起的胃中不和,烦躁不安等症状者,尤为适合。亦有医家认为用豆豉汁浓煮饮之,是为了引吐排出毒物。如《医宗金鉴》曰:“食躁或躁者,即今之食后,时或恶心,欲吐不吐之病也,故以豉汤吐之。”《本草纲目》云:“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因此,本条豆豉若用于解毒宜淡豉,引吐则宜咸豉。
25-59 誤食鉤吻殺人解之方[1]
鉤吻[2]與芹菜相似,誤食之,殺人,解之方:《肘後》云,與茱萸、食芥相似。薺苨[3]八兩
上一味,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温二服。鉤吻生地傍無它草,其莖有毛者,以此别之。
【校注】
[1]误食钩吻杀人解之方:底本无,据原书目录补。
[2]钩吻:马钱科钩吻属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全株(根、茎、枝、叶)有大毒。又名野葛(《神农本草经》)、毒根(《吴普本草》)、胡蔓草(《本草图经》)、断肠草(《本草纲目》)。
[3]荠苨(qini):此处底本缺损,据赵开美本补。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解毒功效。又名苨、菧苨(《尔雅》),杏参(《本草图经》),杏叶沙参、白面根(《救荒本草》),甜桔梗(《本草纲目》),土桔梗(《本草原始》),空沙参(《本草从新》),梅参、长叶沙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论钩吻的识别及其误食中毒解救之法。
《本草纲目》记载钩吻“辛,温,大有毒。……其性大热。《本草毒药》云有大毒,此独变文曰大有毒,可见其毒之异常也”。以其毒性之大“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并引陶弘景曰:“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也。或言吻当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也。”因此,务必将钩吻与芹菜、茱萸、食芥相似植物鉴别,避免误食中毒身亡。根据方后注所云:“钩吻生地傍无他草,其茎有毛者,以此别之。”说明钩吻有两个识别特点:一是钩吻生长在地上,以其毒性之大,周边的其他植物都不能生长,故“傍无他草”;二是“其茎有毛”可供鉴别。一旦误食钩吻,可出现眩晕、四肢麻木、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昏迷,并伴有咽喉的灼痛、腹痛腹泻等中毒表现。治疗可用荠苨水煎温服。荠苨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解毒之功能。可疗疮毒、疔肿、蛇蛊咬伤,解蛊毒、箭毒、钩吻毒、百药毒、五石毒,可见荠苨为解毒之佳品。
[1]
25-60 治誤食水莨菪中毒方[1]
菜中[2]有水莨菪[3],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之,令人狂亂,狀如中風[4],或[5]吐血,治之方:
甘草
煑汁,服之即解。
【校注】
[1]治误食水莨菪中毒方:底本无,据原书目录补。
[2]菜中: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3]水莨菪:即生在水边的莨菪。李时珍曰:“莨菪……其子服之,令人狂野狼放宕,故名。”别名天仙子(《本草图经》)、横唐(《神农本草经》)。
[4]状如中风:即狂乱之谓。《后汉书·朱浮传》:“中风狂走。”
[5]或: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论水莨菪中毒救治之法。
菜中混有叶圆而光的水莨菪者,此物有毒,切勿食之。《本草纲目》载莨菪子“苦,寒,有毒”,莨菪根“根苦,辛,有毒”。若误食之,则会出现中毒症状。误食水莨菪中毒后,热毒扰乱神明,令人狂乱,如中风魔发狂之状;甚或热毒致使血随气涌而吐血。甘草能清热解毒,故用其煮汁服用,以解莨菪之毒。
莨菪碱又称天仙子碱,是从中药天仙子、洋金花中分离的颠茄生
物碱之一,1833年由国外学者首先从植物天仙子中分离出来。莨菪碱是副交感神经抑制剂,药理作用似阿托品,但毒性较大,临床应用较少。莨菪碱有止痛解痉功能,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有时也用于治疗癫痫、晕船等。中国莨菪植物资源丰富,药用历史悠久。有研究表明,莨菪类药除抗胆碱作用外,还有多种非M受体作用,如调节多种神经体液因子、钙拮抗、抗氧化、膜保护和改善微循环等新的药理作用。此外,东莨菪碱具有抑制吗啡成瘾的作用,我国中西医结合采用莨菪戒毒,具有戒毒无痛苦,不成瘾,高效,速效等特点。
25-61 治食芹菜中龍精毒方[1]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爲病,發時手青,腹滿,痛不可忍,名蛟龍病[2],治之方:
硬糖[3]二三升
上一味,日兩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
【校注】
[1]治食芹菜中龙精毒方:底本无,据原书目录补。
[2]蛟龙病:因误食菜中污染的虫卵而得的寄生虫病。发作时腹痛难忍,手足色青。以其寄生虫有头有尾,形入蜥蜴,又似神兽蛟龙故名。
[3]硬糖:李时珍:“按刘熙《释名》云,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xíng),强硬如锡也。时珍云: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明硬糖,即是饧,程注(当是粳米饴糖无疑)殆矣。丹波元坚云:“糖即饧字,饴弱于饧,故饴有胶饴,饧有硬饧也。”硬糖,当是饴糖之稠硬者是也。
论误食菜中虫卵而患蛟龙病及其救治法。
蛟龙病,根据原文所述,服硬糖后,吐出蜥蝎者三五枚可治,应为寄生虫侵入体内引发的一类病证。“龙带精入芹菜中”指芹菜中污染有蛟龙病之寄生虫卵,人误食之后,寄生于体内,病发时则内见腹满、手青,疼痛不可忍。治以硬糖,一则甘以缓急止痛;二则安中解毒;三能诱虫而上,以顺势吐出。
25-62 食苦瓠[1]中毒,治之方:
黍穰[2]
煑汁,數服之,解。
【校注】
[1]苦瓠(hù护):即苦葫芦。
[2]黍穰(shǔ ráng):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黍穰,即黍茎,黍秆。
食苦瓠中毒解治法。
瓠有甜瓠、苦瓠两种,甜瓠可作蔬菜食,苦瓠形似葫芦状,故又称葫芦瓜、苦葫芦。苦瓠性味苦寒有毒,苦者如胆不可食,误食苦瓠,则苦不堪言,吐利不止。以黍穰煮汁解之。
黍穰辛,热,有小毒,能利小便,与苦瓠药性相反,故用黍穰之辛热煮汁,频服数次,苦瓠苦寒之毒可解。
25-63 扁豆[1]寒熱者[2],不可食之。
【校注】
[1]扁豆: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
[2]寒热者:有发热恶寒等太阳表证的患者。
论太阳表证未解者不宜食用扁豆。
扁豆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之功效。《本草纲目》载:能“和中,下气。……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病有寒热在太阳者,法当汗解,以顺应太阳正气,向上向外祛邪外出。而扁豆“下气”“入太阴气分”恐有碍于太阳汗解,故曰“不可食之”,以免留恋外邪。《医宗金鉴》亦云:“扁豆性滞而补,如患寒热者忌之。”待太阳表解,无恶寒,但脾虚夹湿者,食之为宜。
25-64 〇久食小豆[1],令人枯燥。
【校注】
[1]小豆:即赤小豆。古称小菽(shū)、赤菽。
论赤小豆不宜久食。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赤小豆虽然可以用来充饥,但属于杂粮范畴,适合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搭配食用。若是单一食用赤小豆,利水过度,久则伤阴,阴虚生内热,则令人瘦弱,皮肤失于濡养,久而枯燥。《医宗金鉴》亦云:“小豆即赤豆也,性主利水,久食令肌肤枯燥。”
25-65 〇食大豆[1]屑[2],忌噉[3]豬肉。
【校注】
[1]大豆: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2]屑:赵开美本为“等”字,应是。
[3]啖:“噉”(dàn淡)为“啖”的异体字。食,吃。
论大豆配食禁忌。
大豆甘平,多食易壅滞气机,故切记不可再吃腻膈之猪肉,凡老幼或脾胃运化能力不足者,更应该注意,否则将难以消化。故《医宗金鉴》云:“大豆即黄豆也,若同猪肉食之,则闭气,故忌之,小儿尤当忌之。”提示:胀气食物最好不要与油腻食物配食。
25-66 〇大麥久食,令人作廨[1]。
【校注】
[1]廨(jiè借):“疥”之俗字。
论大麦不宜久食。
大麦性味平甘滑腻,《本草纲目》引朱丹溪曰:“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人不知也。”故久食炒麦,会令人气盛而多内热。诸疮疡皆属于火,故大麦多食,可致疮疡。正如《医宗金鉴》集注引李彣曰:“癬疥同。盖麦入心,久食则心气盛而内热。《内经》曰诸疮疡皆属心火,故作廨。”
25-67 白黍米[1]不可同飴蜜食,亦不可合葵[2]食之。
【校注】
[1]白黍(shǔ属)米:黍,从禾从雨。亦称稷(ji)、糜(mei)子。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时珍曰: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
[2]葵:即葵菜,古蔬菜之一。为中医冬葵子全株。《本草纲目》弘景曰:“以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之冬葵。”
论白黍米的配食禁忌。
白黍米性味甘温,久食之令人多热烦;蜂蜜、饴糖同属味甘之品,多食则令人脾胃满胀,更不可同食,否则易引动内热;患有痼疾者,亦不可把食性相反的白黍米与冷滑的葵菜同食,否则痼疾更难治疗。正如《医宗金鉴》曰:“黍米多热,多食心烦。饴蜜味甘,多食中满。《食疗》云:黍米同葵食成痼疾。物性相反如此。”
25-68 〇荍麥[1]面,多食之,令人髮落。
【校注】
[1]荞麦:“荍”为“荞”的异体字。荍麦即荞麦。
论荞麦不宜多食。
《本草纲目》载荞麦:“气味甘,平,寒,无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既可入药,又可“作饭食”。但荞麦又有“食之难消”之弊端。故李时珍发明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均说明荞麦不易消化,尤其是脾胃虚弱之人不宜食用。《黄帝内经》曰“发为血之余”,“肾主骨,其华在发”,多食荞麦日久会损伤后天之本,不仅影响到营血化生,亦会累及肾气,故可令头发脱落。
荞麦为九大粗粮(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之一,且在粗粮优、劣特点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就粗粮的优点而言: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与可溶性纤维协同,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从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粗粮的缺点而言:吃太多食物纤维对胃肠是很大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并影响对矿物质如钙、铁,蛋白质、脂肪的利用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的成人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为人均每日20~35g,有研究表明,如果长期每天摄入的纤维素超过50g,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更要注意。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消化大量的食物纤维对于胃肠是很大的负担;而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过多食用纤维素,不利于小孩的生长发育。本条提示:食物都多具有两面性,一定要注意食用适量及合理的膳食搭配。
25-69 〇鹽多食,傷人肺。
论盐不宜多食。
盐味咸,入肾,过食盐则伤肾。肾主水,肾伤不能主水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导致水湿停聚,水邪犯肺,肺气不宣则作喘,肺气上逆则作咳。故《医宗金鉴》曰:“盐味咸,过食伤肺,发嗽哮喘。”
25-70 〇食冷物,冰人齒。
论食冷物的注意事项。
本条讲述食用过冷之物,牙齿会感到不适。其意并非禁用冷物,而是提示食用冷物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冷要适度。食用冷食不宜过凉,以牙齿无不适感为宜。若是过于冰冷,齿面遇骤冷而收缩,易坏人牙齿。第二,冷食量。食用冷食冷饮不能过多,过度则寒凉伤中,出现吐泻腹痛等症状。第三,因时食宜。冷食冷饮为夏季解暑之佳品,食之适量,有益无害;若是冬季气候寒冷,则不宜食用冷食冷饮,以免损伤人体阳气而不利于御寒。
25-71 〇食熱物,勿飲冷水。
论食热物的注意事项。
一般而言,以进食常温食物为宜。某些地域的人也有进热食的习惯。本条指出,如果先进用热食热饮,就不要再饮冷水。这是因为先进了热食,脾胃的受纳及运化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温度,若是突然饮用冷水,则容易为寒凉所伤,寒热相抟,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久而受损。故《医宗金鉴》曰:“寒热相搏,脾胃乃伤。”
25-72 〇飲酒食生蒼耳[1],令人心痛。
【校注】
[1]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苍耳子为常用中药之一。
论饮酒忌食生苍耳子。
苍耳,又名枲(xǐ)耳、胡枲、卷耳、喝起草。全株有毒,幼芽及果实毒性最大。苍耳味苦辛,苦能入心,酒为辛热行药之品,故饮酒时,食生苍耳,辛热引苦毒入心,出现心痛等症。《医宗金鉴》曰:“酒性纯阳,苍耳味苦有毒,苦先入心,饮酒以行其毒,故心痛。”
25-73 〇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
论酒醉不得贪凉。
夏季天热,醉酒大汗,不可冷水洗澡,亦不可恣意扇风取凉,否则“即成病”。其原因在于,夏月炎热或饮酒大醉之时,汗出腠理疏松,卫外不固,人体很容易被风寒之邪所伤,若是邪入机体,或即发病,或埋下病根,后患无穷。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黄汗之为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素问·风论》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故《医宗金鉴》告诫曰:“夏月饮酒汗流,则腠理开,若浴水及使扇,寒风相搏,或即成黄汗,或即成漏风,戒之慎之!”
25-74 〇飲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腸結[1]。
【校注】
[1]肠结:《说文解字·肉部》:“肠,大小肠也。”肠结,即大、小肠燥结之谓。
论酒后不宜用灸。
酒属性热之品,能行气血,而灸所用之艾,属于苦辛性温之品,能通十二经血脉。腹部多募穴,乃精气结聚之处。背部多俞穴,是经气转输之处。饮酒之后,气血因辛热而任意妄行,如再灸腹背的经穴,可使燥热之气留于肠胃,令人肠中燥屎内结。故《医宗金鉴》注:“灸家云:毋灸大醉人。即此义也。”
25-75 〇醉後勿飽食,發寒熱。
论醉酒忌饱食。
酒醉则肝胆之气盛,木来侮土,若再饱食,则中焦脾胃之气更弱,健运不及,气血生化无源,易出现发热恶寒等营卫不和之病证。故《医宗金鉴》注曰:“醉则肝、胆之气肆行,木来侮土,故曰:勿饱食,发寒热。”
25-76 〇飲酒食豬肉,卧秫稻穰[1]中,則發黄。
【校注】
[1]秫(shú熟)稻穰:即高粱和稻子之茎秆。
论酒后不宜醉卧庄稼里。
酒性多湿热,猪肉多肥腻,饮酒吃猪肉,易导致中焦湿热内蕴;饱醉之后,肌腠大开,若卧睡于高粱或稻秆中,又感受雾露之邪,则表里湿邪相合,湿热交蒸,浸淫血分,瘀热以行,则必“发黄”。故《医宗金鉴》曰:“酒性多湿多热,饮酒食肉,则湿热交蒸于中宫,卧秫稻穰中,则湿热困于外,故发黄也。”
25-77 〇食飴[1],多飲酒,大忌。
【校注】
[1]饴:用麦芽制成的糖浆。此泛指甘甜之品。
论饮酒忌甜食。
饴糖甘甜入脾,又饮辛热之酒过多,湿热停滞中焦,易生闷满呕恶之证,当属大忌,所谓“酒家忌甘”是也。此与《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其理相类。本条提示:饮酒为易生湿,不宜与甘甜滋腻之品共食,以免助湿。
25-78 〇凡水及酒,照見人影動者,不可飲之。
论变质的水或酒不可饮用。
无论水和酒,如照到人影,人没有动而影自动摇者,说明水及酒中夹杂有异物,或已经变质。因此,切不可饮用。故《医宗金鉴》曰:“见此影动者,乃怪异也,切不可饮之。”
25-79 〇醋合酪[1]食之,令人血瘕[2]。
【校注】
[1]酪:用乳汁炼制而成的食品。
[2]血瘕:癥瘕的一种。病有肿块时聚时散,积聚于气分而波及血分者,成为血瘕。
论醋与酪不宜共食。
醋性酸敛,乳酪黏滞;两者同食,容易导致血运不畅,日久可作血瘕。如《医宗金鉴》曰:“酪性粘滞,醋性酸收,故令成血瘕。”
25-80 〇食白米粥勿食生蒼耳,成走疰[1]。
【校注】
[1]走疰:此指走疰痛。《女科证治准绳》:“……邪之气,随血而行,或淫溢皮肤,卒然掣痛,游走无有常处,故名为走疰也。”食生苍耳子中毒,类似症状之一。
食用生苍耳之不宜。
《本草纲目》记载苍耳:“秋间结实,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饥。其子炒去皮,研为面,可作烧饼食,亦可熬油点灯。”并引弘景曰:“伧人皆食之,谓之常思菜。”说明古人食苍耳比较多见,但要去除其毒性应采用“炸”“炒”等加工方法,食用生苍耳则会引起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面色潮红、皮肤麻疹,或出现类似走疰体表游走疼痛等症状。白米粥属甘温之品,气薄味淡,淡渗下行,能利小便。白粥与生苍耳同食,并不能有效地解除其中毒反应。也有医家认为,白粥与生苍耳性味不合是引起“走疰”的原因。如《医宗金鉴》曰:“白米粥、苍耳子同食,成走注病,然必性味不合也。”
25-81 〇食甜粥已,食鹽即吐。
论食甜后不宜食盐。
甜粥可令人中满而恋膈;若又食用咸盐太过,咸则涌泄,《神农本草经》记载盐能“令人吐”,故可使人发生呕吐。《医宗金鉴》:“粥甘盐咸,先食甜已,复过食盐即吐,理必然也。”
25-82 〇犀角筋[1]攪飲食,沫出,及澆[2]地墳[3]起者,食之殺人。
【校注】
[1]箸:“筋”为“箸”的异体字,即筷子。
[2]及浇:原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3]地坟:《国语·晋语·骊姬之难》:“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公至,召申生献,公祭之地,地坟。申生恐而除。骊姬与犬肉,犬毙。”韦昭注云“坟,起也”,又范宁注谷梁云“地贲,贲,沸起也”。
论毒液鉴别法。
若用犀角筷子捣搅饮食,产生白色泡沫,说明含有强溶解性物质,这是有毒之象;或将饮食倒在地上,便像煮沸似的喷起很高,说明含有强腐蚀类物质,这也是食物有毒的表现,故曰:“食之杀人。”故《医宗金鉴》引《抱朴子》云:“犀食百草及众木之棘。故知饮食之毒,若搅饮食沫出者,必有毒也,浇地坟起者,此怪异也,故食之杀人。”
25-83 飲食中毒[1],煩滿[2],治之方:
苦參三兩[3]苦酒一升半
上二味,煑三沸,三上三[4]下,服之,吐食出,即差,或以水煑亦得[5]。
又方:
犀[6]角湯亦佳。
【校注】
[1]饮食中毒: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满:即懑,与“闷”字同义。
[3]苦参三两: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4]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5]亦得: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6]犀: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论饮食中毒救治方。
饮食中毒,热毒内扰而烦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酸苦涌泄为阴。”苦参、苦酒为酸苦之品,酸苦涌泄,可使毒物吐出,毒去则烦闷可解。另外还可用犀角汤治疗,犀角性寒,为犀之精灵所聚,为足阳明清胃解毒之要药。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由胃受纳,故犀角能解胃中及一切诸毒。
25-84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
鹽一升水三升
上二味,煑令鹽消,分三服。當吐出食,便差。
论食积在胃之治法。
贪食、食多不消,出现心腹坚满痛,可用盐汤治疗。因食盐咸、微辛、寒,有涌吐之功,可吐出宿食积滞。今人用盐汤探吐,即祖此法。故《医宗金鉴》曰:“盐咸能软坚,又能涌泄,坚满自除。”
25-85 礬石[1]生入腹[2],破人心肝,亦禁水。
【校注】
[1]矾石:矾石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名涅石、羽涅、羽泽。
[2]生入腹:指干吞生矾入腹。
论矾石不可生吞内服。
矾石味酸寒,《神农本草经》载:“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矾石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用止血,止泻,化痰。但不可生吞服用,大剂量明矾刺激性大,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故曰:“破人心肝。”“亦禁水”强调误吞明矾后,不可饮水,因为矾石遇水溶化后,对人体的伤害更大。如《医宗金鉴》曰:“矾性酸涩,无故用之,伤心肝,矾得水则化,物性相畏,故亦禁水。
25-86 〇商陸以水服,殺人。
论服用商陆的注意事项。
商陆属于苦寒之品,有毒,功效通二便,逐水、散结,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外敷治痈肿疮毒。其行水之力,功同大戟、甘遂,故脾虚水肿者忌服。外用,捣敷。内服煎汤,或入散剂。切不可生用以水送服。若服用不当或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商陆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剧烈水泻、眩晕、语言不清、躁动、肌肉抽动、唇发绀、双侧瞳孔等圆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失水性休克及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中毒症状。商陆中的毒性成分目前还不清楚,但商陆经长时间煎煮或反复蒸晒可降低毒性,说明毒性成分对热不稳定。
25-87 〇葶藶子[1]傅[2]頭瘡,藥成[3]入腦,殺人。
【校注】
[1]苈子: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2]傅:涂也。
[3]成:明抄本作“气”。徐彬云“恐是气字”,程林迳改作“气”。可参。
论头疮勿用葶苈子外敷。
葶苈子属于苦辛,大寒之品,虽然可以外用,但其性下行。若头上生疮外涂葶苈子,等药气到达时,因其苦寒之性,易引疮毒内入脑,故宜慎用。正如《医宗金鉴》曰:“葶苈大寒,虽能敷疮杀虫,然药气善能下行,则疮毒亦内攻入脑矣,故杀人。”
25-88 〇水銀入人耳及六畜[1]等,皆死。以金銀[2]着耳邊,水銀則吐[3]。
【校注】
[1]六畜:马、牛、羊、鸡、犬、猪。
[2]金银: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3]吐:明抄本作“出”。可从。
论水银入耳中毒及解之救法。
水银性味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杀虫,灭虱。用于皮肤疥疮,顽癣,灭头虱等。外用适量,不宜内服。水银不仅不可入口,也不得入人耳,入耳也会引起中毒身亡,牲畜也是如此。一旦水银入耳,及时将金银制品放置耳边,将水银吸引而出。正如《医宗金鉴》云:“水银大毒,入耳则沉经坠络,皆能死人。以金银着耳门,引之则吐出,此物性感召之理,犹磁石之引针也。”
25-89 苦楝[1]無子者,殺人。
【校注】
[1]苦楝:底本作“苦练”,“练”形近而误,据明抄本改。苦楝,即金铃子、川楝子。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
论苦楝无子不可食。
苦楝,楝科落叶乔木植物,全株苦寒、有小毒,能清热燥湿杀虫。用药部位包括苦楝皮、苦楝叶、苦楝子、苦楝花。《本草纲目》引苏敬《新修本草》曰:“此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药当用雌者。”可见,苦楝不结子实的为雄株,毒性大,不可服之,服之则可导致中毒身亡,故曰:“无子者,杀人。”《医宗金鉴》亦云:“苦楝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有微毒,可入药用。”
25-90 凡諸毒,多是假毒以投[1],元[2]知時,宜煑甘草、薺苨汁飲之,通除[3]諸毒藥。
【校注】
[1]假毒以投:明抄本作“假毒以投之”。言人假(借)以毒药投食里而杀人。
[2]元:赵开美本、徐镕本、俞桥本亦作“元”。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云:““元’,赵刻及徐、俞诸本并作‘元’,今从丹波本改。程氏《金鉴》改作‘无’。盖原本作‘无’,因形近而误作‘元’,徐沈改‘投无’为‘损元’,且为之说,非也。”应是。
[3]除:底本残缺,据赵开美本补。
论食物中毒之解毒通用法。
一般的正常饮食,很少会中毒。如果中毒,多是有人故意为之,暗地投毒药于食物中所致。如果发现中毒,又不知所受何毒时,可用甘草、荠苨煮水进行治疗。二物为通治诸毒之品,可消除一切禽兽鱼虫、果实菜谷中毒。正如《医宗金鉴》曰:“凡诸毒多借饮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觉之,则时时煮甘草、荠苨汤饮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本条为本篇最后一条,具有概括之意。正如《金匮要略今释》曰:“此条乃通治饮食中毒,以总结两篇食治也。”
荠苨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解毒之功能。李时珍曰:“荠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按葛洪《肘后备急方》云:一药而兼解众毒者,惟荠苨汁浓饮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药在诸药中,毒皆自解也。”
新編金匮方論卷下
附录
附1关于邓珍本篇目下“论”“脉证”“方”统计
邓珍本《金匮要略》原书中各竖版篇目中,有“论×首”“脉证×条”“方×首”文字,是对本篇条文医论数、脉证数、载方数量等的统计,其字号大小与篇目字号大小相同。因其统计标准不详,以致很多篇目下所载“论”“脉证”“方”的统计数目与实际不符,后世注家对此亦是鲜有论及。为真实再现邓珍本书中各篇目之原貌,特将此部分内容汇录于此,并附按语于后。
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〇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
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方六首
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一首
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六首
〇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论二首,方三首
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
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四首
〇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
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
〇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方六首
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脉证五条,方八首
〇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五首
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脉证一条,方四首
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证三条,方八首
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证六条,方七首
〇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脉证十四条,方十六首
〇杂疗方第二十三
论一首,证一条,方二十三首
〇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论辨二首,合九十法,方二十二首
〇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合七十六法,方十五首[注:本篇副标题为本书增补,详见按语(三)]
按语:分析以上各篇目下文字,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论×首”“脉证×条”“方×首”
这种形式主要见于第1篇至第23篇。
1、“论×首”指对论述医理条文或单元的统计。源于医家论述或医学典籍,正如仲景原序所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行文特点多由“经曰”“论曰”“问曰”“师曰”引导,或可有发语词“夫”等于句首。如:
1-0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3-01条: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2、“脉证×条”指对论述疾病脉证条文数的统计,或简称为“证×条”(如第3篇“证三条”)或简称为“脉×条(如第12篇“脉二十一条”)。行文特点以描述脉象与证候为主,或有“……之为病”为首句,或仍以“师曰”等作引导。如:
3-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3-14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1-07条: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3、“方×首”指对本篇所载方剂数的说明,包括附方。一般不包括本篇或其他篇所载而重复出现的方剂,不计数的方剂一般会在旁边标有小字“方见上”或“方见×病中”等,如第十、十二等篇均属此类情况(12-17条)。即便如此也仍有不相吻合之处,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载方12首,而篇目下载“方十一首”,疑似遗漏。其行文特点,有脉证与方同条(03-13条),有以方示法、方法合一者(12-23条、20-09条)。如:
12-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3-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12-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0-09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编者注:示人脾虚血虚,湿热胎动不安者,治宜清化湿热,健脾养血安胎之法,用当归散治疗。)
(二)“论辨×首”“合×法”“方×首”
这种形式仅见于第24篇《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篇目下载“论辨二首,合九十法,方二十二首”。
1、“论辨×首”本篇所言“论辨二首”,即论一首,辨一首的合称。论由“凡”起始,辨有“辨曰”字样。分别如下:
第24-01条为论一首:“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
第24-02条为辨一首;“……辨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脏准此。”
2、“合×法”第24篇篇目下载“合九十法”是对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等“饮食宜忌”条款的统计。如:
24-07条: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
24-16条: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24-102条: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
3、“方×首”第24篇载方22首,故篇目下有“方二十二首”字样。条文如:
24-21条: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黄柏屑,捣服方寸匕。
24-23条: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大豆浓煑汁,饮数升,即解,亦治狸肉漏脯等毒。
(三)增补缺漏“合×法”“方×首”
篇目下缺漏,出现在《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篇,篇目后论、脉证、法、方等统计未见,疑似缺漏。参本篇文体与《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篇接近,但无“论”“辨”“脉证”条文,因此可根据第24篇模式补充为“合×法”“方×首”模式。
1、“合×法”根据第24篇模式补充第25篇“合七十六法”。条文如:
25-01条:果子生食生疮。
25-02条: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25-03条: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
2、“方×首”根据各篇模式补充第25篇,合为“方十五首”。条文如:25-59条: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殺人,解之方:
荠苨八两
上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
25-60条: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
甘草
煑汁,服之即解。
因对各篇“论×首”“脉证×条”“方×首”等统计方法的理解不同,或可出现某篇统计数目与篇中实际数目不相吻合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一条多论者,有一条多方者,也有一条既论脉证又载方剂者,有一条既含论又含脉证者,等等。各篇目下“论”“脉证”“方”数统计,可帮助读者通揽每篇论、脉证、法、方等重要内容,同时也强调了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便其统计数字不尽相同,但并不影响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在学习领会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其数字,而是领会其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以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