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来是应该先发汗的病,不发汗,而反下之,这就是施治之逆了。如果先发汗呢?治之不为逆。这是一个讲法,还有一个意思,本来先应该发汗,而先下之,这是施治之逆。如果先发汗了,那么发汗之后有可下的证候而下之,治不为逆。这么讲也通的。

但是底下这一条啊就不行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那么应该先下的病,而反发其汗,这就是治逆。如果先下之呢,“治不为逆”,这个就不能这么讲了,根据上条说本来应该先下,而反先发汗,这是施治之逆。要是下之后,有发汗的机会再发汗,这是治不为逆,这么讲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在实际上没有,没有一个病先可以泻下的病,象阳明病,泻下完了还发汗,没有那个事。所以根据这一条知道上面那一条啊,也不能作那个解释。

本先温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温之,治不为逆。先温,后再解表是可以的,这后头都有的。但是这个下,是没有这个例子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没有这种实际的病的反应,也没有这个样子的。所以这段讲:病啊有宜汗的,有宜下的,那么古人说了,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阳虚阴盛,下之则亡。

所以该下的发汗了,或者该发汗的下了,都是逆治。别看刚才说的是后世的说法,其实是内经上的。这个地方阳就指着热,阴就指着津液。阳盛阴虚,就是津液亏,他还去伤津液,这个津液不能让它亏。这个书这个阴阳啊与内经上所讲的阴阳是不同的,这个阳常指着津液,咱们头前有很多条文了,回头看看。热盛、津液虚,不能发汗。热不盛,而津液特别充分,可以发汗。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都指着热盛。其实桂枝汤治的病哪一种没有热?都有热,那个热是表热,不是说是有热就不能用桂枝,这是错的。表有热,还是非用不可。所以拿内经来注解伤寒论,有的地方就注得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