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咱们头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本条讲)详细的证候和他的治疗。“阳浮而阴弱”,指这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这个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说起来就是浮弱。这个脉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

仲景这个脉,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也有的指这个浮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指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比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说阳浮之脉,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

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也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洁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还脏,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

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证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至于治疗呢,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桂枝汤这个药物,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音频缺失)。

十六两一斤的,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可是古人的一付药开的一付单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现在拿“克”计算就是 9 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

历来的习惯呢,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 9 克,那么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 12 枚,把它掰开。

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最好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

《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精气也是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

在《评热病论》,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这个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与“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约略言之。

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躯壳。《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在这一块斗争。那么这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老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

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他是胃消化水谷。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当能食”。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不再热了,这就是说机体的机能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

“阴阳交”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还是发烧,这个邪盛也,就是这个发烧还是邪在那儿呢。那个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外边出去的汗,是精气跑到外头去了。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如果人再不能吃,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呢。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

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就是中风证,他并不是阴阳交,还能吃,没到那个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也是汗出,一般这个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而还有热,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了,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对这个汗出呢?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的这么一种病。

这么一种病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力不足以驱邪,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

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桂枝这个药,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

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桂枝和生姜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

咱们讲太阳病,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另外这两个药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都有健胃作用。

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

那么这个中风的病,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虚下来,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其实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桂枝生姜,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让他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时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

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既是发汗、解热药,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

精气虚,亢进卫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