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桂枝汤类
第一节 桂枝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二)洄溪
桂枝钱半 芍药酒炒;钱半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二、定义
此因伤寒或中风,而又脉弱自汗。为制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达表之温方也。
三、病状
(一)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谓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禁;翕,越也,动也,盛也。鼻鸣,嘘也。干呕,风邪干胃也。但就鼻鸣、干呕而论,似属阳明、少阳兼证。益从阳明、少阳施治,不知脏腑相通,原不必处处皆治。良以病从阳明而来,主以桂枝汤则太阳之外邪去,而他病自愈也。余皆准此。
(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此桂枝汤总症。
(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证施治。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非误治。因风寒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风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须刺之以泄经气。
风府一穴,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也。刺入四分,留三呼。风池一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三呼。
(五)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提出“风邪”二字,见桂枝为驱风要药。
(六)病尝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宜桂枝汤。
自汗与发汗回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或问:伤风自汗与中暍自汗皆相似,伤寒无汗与冬温无汗皆相类,敢问如何不同?曰:伤风不渴,中暍即渴。伤寒脉浮紧,冬温脉不浮也(此条重在“尝”字)。
万密斋治胡应龙,五月患热病,治半月未愈。脉弦数,鼻衄三四日一作,肋痛不能侧卧。先以炒山栀一个,妇人发同烧存性,吹入鼻中而衄止。再以当归龙荟丸方作汤一剂,而肋痛即止。再诊其脉弦而浮数,曰:当以汗解,盖卫气不共荣气和谐也。当用桂枝汤以治其阳,今乃荣气不共卫气和谐,则用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以治其阴,使荣卫和则得汗而愈也。乃以二汤合煎饮之。先告之曰:当战汗,勿惊也。连进二剂,果汗而愈。
(七)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未热之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无他病太阳诸证不必备,而惟发热自汗,故亦用桂枝汤。
前条自汗,因发热有时,系表邪未清,故时自汗。此条自汗觉无热而常出,系表邪毫无,故尝汗。易言之,尝出者,无表邪也。时出者,有表邪也。是故上条之尝出,指阳虚言。本条之自出,指表邪言(此条重在发热二字)。
藏无他病云者,谓内无他病,外有表邪也。何也?以其发热故也。
(八)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按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便赤为里有热。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汗出而头痛未解,则血蕴热在经,而血动矣。宜桂枝汤。
(九)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症。身疼痛者,表症。当急救里。此误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下脱可危,虽表症未除,而救里为急。伤寒论不可下篇云:误下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里。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从表治。盖凡病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症为缓也。表里分治,而秩序不乱。欲以一方治数症,必至两误。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十)下利、腹胀满、里症。身疼痛者,表症。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节属厥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1、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里症除而表犹在,仍宜桂枝法。轻其剂而加减之可也。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邪入中焦。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升降之法详见后。
或问:伤风汗自出,用桂枝汤以散其邪。伤寒无汗,用麻黄汤以发其汗。又言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其理由似乎相反?曰:伤寒出汗,腠理既开。伤寒已汗后,腠理亦开。并用桂枝汤以解肌,可谓宜矣。
3、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总诀。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言虽有当下之症,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四、脉象
(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寸阳浮,则主卫阳外越,故热自发。尺阴弱,则营血受伤,营为卫之首,营不守卫,故卫气外泄而自汗。故本汤认症,以自汗为主。
桂枝证之脉,有阳浮阴弱者。阳为寸脉,阴为尺脉。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指为阴虚。故柯韵伯曰: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病虽过期,而脉症属太阳,仍不离桂枝法。
(三)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五)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未透,故烦。乃服药不及之故。
(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本无汗法,因其脉独浮,则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从脉不从证也。
(七)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有时复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午后申时三点到五点)发热,则为阳明之潮热,而非疟也。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一症而治法回别,全以脉为凭。此亦从脉而不从症之法。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五、药解
本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利里。甘草甘平,安内攘外。用以调利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
本汤姜、枣为主要之品。成无己注云: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故辛散为开卷第一方也。盖姜、枣具安内攘外之功,故桂枝汤重之。即单用二物,亦为正治。
桂枝,能活动脉之血者也。芍药,能活静脉之血者也。动脉为阳,故曰桂枝为阳药。静脉为阴,故曰芍药为阴药。动脉之血,由心以达周身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辅之,故曰桂枝发散为阳。静脉之血,由毛细血管以归于心,其地位由大而小,故曰芍药收敛为阴。一散一收,互为起讫,如环无端,依道运行。
本汤芍药宜用赤芍药之治验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市无芍药,自诣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许叔微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乐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惟芍药甘草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症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可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气,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劫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参百证歌)。
本汤桂枝非肉桂之治验。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许叔微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之,而病不除。询其药用肉桂耳。许曰:肉桂与桂枝不同。许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六、煮服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凡云一升者准今六勺七抄)。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试分释如下:
(一)㕮咀与剉如麻豆之考据及意义。
仲景云:剉如麻豆大与㕮咀同义。夫㕮咀者,古之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大,为粗药煎之,使药水轻饮于腹中,易升易散,此所谓㕮咀也。今人以刀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者。若一概为细末,则不分清浊矣。经曰:清阳发腠理,浊阴归五藏,果何谓耶?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是也。㕮咀之法,取汁清易循经络,故古人制㕮咀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
释音:㕮咀。上音父。下才与切。嚼也。剉如麻颗也。
(二)啜薄粥之解释。
桂枝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从出。歠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亦可见复方妙用。
徐洄溪云:仲景用桂枝等药,犹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托邪于外。于是啜薄粥以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桂枝汤之良法。凡发汗之方,皆可类推。汗之必资于津液者如此。
释音:歠。昌悦切。饮水也。
七、服后现象
(一)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则动荣气,卫邪仍在。
徐洄溪云:总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亦不宜太暖,无事不可令出汗,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服本汤已,温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
(二)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古一两,今二钱零。则一剂之药,除姜、枣仅一两六钱零,一服不过五钱零矣。治伤寒大症,分两不过如此。
十服即汗,不再服,无汗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止。后世见服药得效者,反令多服,无效者即疑药误,又得易方,无往不误矣。
释音:漐漐。音蛰,谓使周身漐漐然似乎有汗者,无非欲其皮间毛窍暂开而邪散也。
八、食禁
凡服桂枝汤后,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九、禁用
(一)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汗,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
(二)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三)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也。吐脓血,谓之肺痈。
汗闭脉紧。
凡汗不出者,是麻黄证,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本汤不可与矣。盖此方专主表虚但能解肌以发营中之血,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也。
(四)温病
桂枝汤主温里,为温邪里热之大忌。故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考医林改错云:发热有汗之证,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杨素园大不以为然,谓常治风伤卫症,半剂辄愈。王孟英谓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尊圣法。余亦谓然。
用桂枝汤之要诀。
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逆冷,不恶寒,反恶热,或饮酒后,慎行桂枝汤也。
十、本汤治风寒与白虎加人参汤治风热辨
长沙桂枝证,风寒病也。然往往昔人知有风寒,而不知有风热。伤寒论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岂非以风寒药治风热病之变证哉?汉代且然,况后人乎!风热,即风温也。四时皆有,冬春为甚。
十一、本汤发汗当注意
本汤为表虚风寒,直中肌腠者设。故其方有芍药、大枣。其法有啜稀饘。使漐漐汗出而解,不可令如水淋漓,此当注意也。
十二、服本汤汗出与服柴胡汤汗出现状不同
服桂枝汤,必当先烦,乃汗出而解。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烦此振,亦战汗也。
十三、本汤治阴维阳维之创论
二十九难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越人但有是说,而无治法。后人以桂枝汤为治,可谓中肯。盖阳维,维于阳,属于卫也,故为寒热。阴维,维于阴,属于营也,故为心痛。桂枝汤有和营卫调阴阳之力,适合比例以治也。
十四、本汤加胶饴之功用
桂枝汤主散表邪,建中汤主立中气,本汤加饴糖一升名小建中汤。表里补泻之功用,即因之各异矣。
十五、本汤出入加减之心法
仲圣以一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即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证。加胶饴为建中,即治里急梦遗。加胶饴、黄芪,更治虚劳诸不足之证。出入加减,无投不利。何后人一见桂枝,即指为伤寒之剂而不敢用也。若知仲景治虚劳之义,则得其心法矣。盖桂枝汤,辛甘而温之品也。若啜稀粥,温覆取汗,则发荣卫以逐外邪。即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是以辛为主也。若加龙、牡、胶、芪则补固中外,以治虚劳。即经曰:劳者温之,甘药调之,是以甘温为主也。谁谓仲景但能治内伤哉!
十六、本汤四时加减之要诀
按活人书云:桂枝汤自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之前,桂枝症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素虚寒者,不必加减。
十七、本汤兼治
按桂枝汤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想仲景立法之日,当是邪在太阳卫分时说法,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今人不明原意,死守成法,不敢变通,由其不识阴阳之妙,变化之机也。兹将经验病状,列举备采:
(一)胸腹痛,背亦彻痛者。
太阳之气,由下而上至胸腹,寒邪逆于太阳,则气机不畅,致胸腹痛,背亦彻痛。太阳行身之背,因腹中之气不畅,背亦受之。故桂枝汤可治之愈。
(二)通身寒冷。
寒为太阳之本气,今见通体恶寒,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桂枝汤能扶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
(三)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
太阳行身之背,因风中于背之太阳,经气不舒,卒闭,故见角弓反张。桂枝汤力能宣太阳之风邪,故可治之愈。
(四)脑后生疮。
脑后者,太阳经脉之所注也。风寒之邪,逆于脑后,抑郁成疮。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故可治之愈(太阳行身之背,所有背上诸疮,以及一搭中搭之类,皆可用也)。
(五)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
周身毛窍,乃太阳寒水化气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抑郁生热,故周身作痒。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故可治之愈。
(六)足跟痛,痛彻腰骨。
足跟与腰背,皆太阳经循行之道。因寒邪内闭,故见以上病形。桂枝汤能输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
(七)小儿腮肿发热恶风。
两腮近耳下,乃少阳、阳明地位,似不可与桂枝汤。今用此方可治之愈者,因其发热恶风,知太阳之邪逆于此也。
(八)小儿发热痘出。
盖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阳真气鼓动,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气伸而毒尽越于外,不溃于内,故兼能治痘也。
(九)妇人妊娠恶阻。
妇人初妊,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桂枝汤能宣营卫,协和阴阳,故可治之愈。
(十)发热、恶风、下利,日数十次。
风邪犯太阳,则表气不通。表气不通,则里气不顺。邪陷于下,故见下痢。桂枝汤宣风外出,表气顺则太阳之气升而不陷,故痢可愈。
(十一)寒霍乱后,身犹痛者。
(十二)自汗盗汗,虚疟虚痢。
柯韵伯曰: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
按此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可用,至于加减变通,实多奇异,仲景己言之矣。学者细读仲景伤寒书,明其理而通其变,则得活泼之妙,内外兼备之道也。
十八、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论原文。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甲,治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乙,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十九、医案
(一)一人病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许叔微予三服桂枝汤而愈。论曰: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宜桂枝汤。此脉与证,仲景阐述甚明。晚止是人看不透,所不敢用。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此所谓元受病而然也。又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医妄下之,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此所谓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故阳内陷,而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举此两端明白之,则何惮而不行桂枝哉。按此案于发热恶寒,病理原因,透发尽致,明白晓畅,不愧杰作。
(二)吴鞠通治吴某,四十岁,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解。先服桂枝一帖,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次日用桂枝八两,服半帖而愈。季云按:桂枝汤,自汗须兼恶寒或脉迟。如不恶寒而兼自汗,则类白虎证。
(三)万密斋治一妇人,年四十余,形黑而瘠,性躁急。患左腿发内痈,溃后起坐。万曰:疮口未合当禁风。其妇自恃强健,不听,忽一日眩仆目闭,口㖞,身反张,手足挛曲。亟求治,曰:此破伤风痉病也。用桂枝加附子、黄芪、防风一剂而病减,再服十全大补汤,三剂而安。
季云按桂枝汤之功效,在解肌达表,调和荣卫,此原则也。而加附子、黄芪、防风以治败疮者,在固正除邪,又例外也。
(四)叶天士治某,劳伤阳气,形寒咳嗽,桂枝汤加杏仁。
(五)叶又治三益号,劳倦,吸入冷气,营卫不行,则形寒战栗。今中焦未醒,宜和脾胃,用桂枝、白芍、炙草、大枣、煨姜、当归(见叶案存真)。
(六)外感停食误下结论。张隐庵治一少年,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曰:三日前曾食面致病。张曰:不然。面饭粮食,何日不食?盖因外感风寒,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为头痛发热证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为庸工说法。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胃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外邪尚在,仍用桂枝加减,一服而愈。
(七)吴鞠通治吴某,二十三岁,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三钱 白芍二钱 炙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去核;二枚
不解,于本汤内加羌活五钱 而愈。
(八)许叔微治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许曰:此桂枝证也。一啜而微汗解,诸苦顿除。
(九)季云治韩哲武之女,年二岁,发疹不透,用桂枝汤加银花一剂,表解疹透。
(十)问曰:一老妇久患偏头风,诸治不效。春间复感风寒,方士用火针刺风池、合谷等穴,针处皆发赤肿,气从小腹上冲,不时头面赤热,诸医莫解其故。因延疡医治之,用消毒药,肿愈坚大,施元倩先生用桂枝汤数剂而平。细绎此证,似属邪热,而用辛温之药反效,何也?
张飞畴曰:此即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之成法,赖有施子能用,知仲圣之学,尚不至于全废也。
第二节 桂枝加附子汤
一、用量
(一)仲景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二)洄溪
桂枝汤内加炮附子一钱半。
二、定义
此因发汗太过,津脱阳虚,为制招补亡阳,散寒止汗并御虚阳之温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此发汗太过,如水淋漓,或药不对症之故。其人恶风,中风本恶风,汗后当愈。今仍恶风,则表邪未尽也。小便难,津液少,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四肢为诸阳之本,急难屈伸,乃津脱阳虚之象,但不至亡阳耳。若更甚而厥冷,少恶寒,则有阳脱之虑。当用四逆汤矣。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四、脉象
浮而大。
五、药解
(一)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津止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是故桂枝附子同服,则能止汗回阳。
(二)此汤为表症未除,心力已衰者而设也。盖汗为心液,心主营,营弱者汗自出,汗出则阳走。附子味辛,能刺激腺体,使分泌旺盛,其气温补心,又为强心专剂。
六、本汤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按近用附子之方,必嘱冷服,恐热服令人呕吐。此云温服一升,系指漏汗无虚热而言,若内有虚热者,则凉服为是。
七、服后现象
服附子微有热象及小便短赤者,是阳回之佳象。今人以服附子而见舌干燥渴,疑惑附子所致,复投寒凉,前功尽弃,良可叹矣。更有视附子为毒药,遇有发热口渴,虽脉已细数,虚脱在即,竟不敢用,不得已亦以淡附塞责,可嗟执甚!故舒驰远曰:用桂附诸汤,惟恐其阴不去而阳不回,服后微有热象及小便短赤者最妙。可见姜、附之不忌口渴舌燥,观此益信。
八、本证漏不止与大汗出之异点
服桂枝汤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参汤以和之。药之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中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大汗出而玄府尚能自闭,但能使阳盛,断不致亡阳,同一不当也。而有阳陷宜滋阴,阳亡宜扶阳之别如此。
九、本证漏不止与真武汤汗出不解之异点
此证发汗,汗遂不止。是阳中之阳虚,不能摄汗。所以本证之恶风不除,而变证有四肢拘急之表,小便难之里。故仍用桂枝加附子予以固太阳卫外之气。彼证发汗,汗遂不止,是阴中之阳虚,汗虽出而不沏。所以彼证之发不除,而变证见头眩身振之表,心下悸之里。故假真武汤以固坎中真阴之本。就两汤本证变证发现之比较,则两汤用药之异点明矣。简言之,真武汤是救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本汤是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
十、本证漏不止与自汗出用芍药甘草汤似同实异之点
彼证脚挛急,在未汗前是阴虚。此证四肢急,在发汗后是阳虚。且自汗因心烦,其出微,而遂漏。因亡阳,故不止,小便数,尚不难,恶寒微,不若恶风之甚,脚挛急,尚轻于四肢不利。要言之,此之微、急、难,以屈伸,是诸寒收引。彼之两胫拘急,是阴液不养其筋,一为阴竭,一为阳亡。且即此而悟阴虚阳虚之病,此其似同实异之点也。
自汗不止,今人悉用黄芪,浮麦,他法概不知之。
(1)伤寒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2)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
(3)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翘之类。
(4)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脉芤者,加以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
(5)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枝、术、甘。
(6)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双桑叶之类。
(7)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枸杞、柏子、龟版之类。重者用龙骨、牡蛎救逆汤。
(8)阴虚不受阳纳之自汗,即盗汗,治以介属潜阳,大固肾气。
(9)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10)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纳之气。
(1)伤风则恶寒自汗。
(2)伤湿则身重自汗。
(3)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
(4)湿温则妄言自汗。
(5)风温则鼾眠自汗。
(6)柔痉则搐搦自汗。
(7)阳明则潮热自汗。
(8)劳倦则身倦自汗。
(9)亡阳则漏。不止自汗。阳明胃土虚,中寒,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淫盛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
十一、本证小便难与五苓散相似之点
此汤小便难,是膀胱之水寒结,与五苓散之水结相似,故五苓用桂以温之。此方更加附子者,正所以温散水结也。
民国二年夏,季云治李育生之军医长,小便不通。先是服利水消导等药,闭塞愈甚,诸医束手。余诊其脉沉迟而微,用六味地黄丸药,至多不过八九分,外加附子一两、桂枝三钱,服至鸡鸣,通泄盆余。后友人询余:君方何神乃尔?余云:彼本水寒气结,用六味者,本同气相求,以盗引盗之意。用桂枝为向导,附子专温水散结。鸡鸣为阳盛之时,人借天气,汩汩然来矣。其实即师此汤之意,以温散寒结也。
前清世文端公,患小便不通,俗名尿结。曹医日用耳环石斛、西洋参、白木耳、甘蔗汁、梨汁等药,兼德医用注射之法,愈滋愈闭,愈通愈固,履霜坚冰非阳莫化。予意如用桂附温散膀胱水寒气结,何至不起?录此以待研究。
十二、医案
(一)许叔微治一人太阳症,因发汗不止,恶风,小便数,足挛急,屈而不伸,脉浮而大。许曰:此证在仲景方中有两条,大同小异:一则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一则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一属漏汗,小便难,一属有汗小便数,不可混治。此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二)叶天士治某氏建中法甚妥,知荣卫二气交馁。夫太阳行身之背,疟发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阴之阳,不荣太阳,此汗大泄不已,执谓非柴葛伤阳之咎欤?拟用桂枝加附子汤。
(三)吴鞠通治某中风表解后,言蹇,减食自汗,头引痛,舌白滑,脉微紧。宜桂枝熟附子汤,除风实表护阳。桂枝六钱,焦白芍四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附子三钱,水五杯,煮取三杯,分温再服,渣再煮一杯。
第三节 桂枝加桂汤
一、用量
(一)仲景
于桂枝汤原方内,加桂二两。
(二)洄溪
肉桂去皮;钱半 白芍酒炒;钱半 桂枝八分 甘草六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去渣,温服。
二、定义
此阳虚不解,阴邪乘虚冲心,欲作奔豚。为制和营散邪,益火消阴之温方也。
三、病状
太阳伤寒者,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复感新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不止一针,故云各一壮。灸法不循穴位道,亦甚易。且与桂枝加桂汤,烧针取汗,亦汗法。兹因针失慎,致外被寒袭,火郁于中,血不流行,结肿核赤起矣。又因卒然加针时,心畏而惊。《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所以肾邪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邪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去寒邪也。
四、脉象
弦紧细。
五、药解
(一)太阳风邪,因烧针复感于寒,用桂枝汤解外以散其邪。更加桂者,益火以阴气,并驱外邪也。
(二)徐洄溪云:重加肉桂,不特御寒,且制肾水。且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
六、煮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服一升。
本汤治奔豚之辨证。
难经曰:肾之积曰奔豚,则奔豚属肾矣。方用桂枝加桂汤,于足少阴肾,其法不合。既阴邪上逆,从少腹冲心,悖乱已极,岂犹敢用桂枝之升散,以重耗其阳,而愈动其阴乎?仲景必无此法。
齐有堂偶与闵公景陆谈医曰:昨见一少年其身壮盛,患少腹痛,以渐上攻而至心下,医者用桂枝加桂汤四剂,遂魄汗厥逆而死。此误也!是病乃少阴中寒,宜吴茱萸四逆汤,驱阴逆疏而庸辈谬用奔豚法,放胆用桂枝杀之耳!闻而爽然曰:先生高识,足以释我疑,而破后世之惑也。今而后益知奔豚之法,不可从也。爰是更进而求之。烧针者,温经以御阴也。肾邪当不致发矣。且核起而赤者,尚在躯壳之表,曷为必发奔豚耶!此必后人之误。
七、本证少腹上冲与苓桂甘枣汤脐下悸之区别
彼方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桂枝去皮;四两。因发汗后,脐下悸,是水邪乘阳虚而犯心,故君茯苓以清水之源。本方因表寒未解,而少腹上冲,小腹两旁曰少腹,即脐下丹田穴。是水邪挟阴气以凌心。故加肉桂以温水之主。前症已在里,而奔豚未发。
此病尚在表,必奔豚已发。故主治不同,而区别亦异。
八、本证内外先后夹攻之精意
内外夹攻云者,谓桂枝不足以胜风,先刺风池、风府,后与桂枝以祛风,烧针不足以散寒,先灸其核,后与桂枝加桂以散寒也。
九、本方与桂枝加芍药汤主治之区别
彼方加芍药,治阳邪下陷。此方更加桂,治阴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两,不于本方外求他味,不即不离之妙如此。
十、本方加桂之考证
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一桂枝加桂汤;一理中丸去术加桂。主脐下悸。一主脐下筑,皆在下之病。东垣曰: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桂肉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刘潜江曰:亲下者,趋阴也,消阴翳而发阳光。亲上者,归阳也,以达阳壅而行阴化。又曰:气之厚者,亲下即走里而入阴分。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者,皆可治也。气之薄者,亲上,即走表而入阳分,凡在表之阳壅而阴不和者,皆可治也。则桂枝桂肉之用,岂不彰明较著哉。
十一、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治发汗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此汤主之。
按此两条,金匮多“治发汗”三字。又金匮上至心,与伤寒上冲心少异。然所治皆奔豚证也。
十二、医案
(一)叶天士治朱某,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肠红十四年。细推病情,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立法,肉桂外,加人参、茯苓。
徐洄溪批云:肠红无十四年者,加人参则大谬。予按人参阴药也。少服上冲,阴邪凌心,当使阴邪下降。人参阴药,用之助邪攻心,所以不宜。
(二)吴鞠通治某,脉弦紧,痰多畏寒,冲气上动。与桂枝、茯苓、甘草合桂枝加桂汤,先发冲气。桂枝连皮;一两,云苓二两,炙甘草五钱,猺桂去粗皮;五钱。服一帖,冲气已止,当服药后,吐顽痰二口。
第四节 桂枝去芍药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二、本汤定义
此阳虚于内,胸满不舒。为制振阳气,散阴霾之温方也。
三、本汤病状
太阳病下之后,胸满者。
中虚而表邪仍在,因下后而伤胸膈之气,故下焦浊邪之气潜居阳位而为满也。
四、本证脉象
脉促。数中一止为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成无己)。
三指禅云:促与结对。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为热促,则热之至矣。
季按促脉只宜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本证脉见促象用桂枝去芍者,必外现表邪恶寒等证也。
季按吴鞠通谓脉经云:数而一止曰促。缓而时一止曰结。按古书从无治促结之明文。余生平治病,凡促脉主以石膏。结脉主以杏仁。盖促脉为阳属火,故以石膏降阳明之阳。结脉属阴,乃肺之细管中有块痰者,截隧道而成,故以杏仁利肺气,而消块痰之阴,无不如意。然照时人用药,石膏用七八钱,杏仁用三五钱,必无效矣。似脉促当用凉药,一定之理。然此证脉促,用桂枝去芍,微恶寒加附子,讵不与脉经相反乎?不知脉经所云:促脉,系指未经误下之阳盛实热而言。仲景所云:是指已经误下之阳虚欲脱者而论。是阳盛之脉促,不因误下或汗出淋漓,此其常也。而阳虚之脉促,则因下后,毫不汗出者,此其变也。观此则阳盛脉促,当用凉。阳虚脉促,当用温可知矣。况上文言脉促胸满,系寒邪内结。下文言微恶寒者加附子系阴气凝聚乎。
五、药解
此方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去之者,恶其酸收引邪入内也。故尤在泾曰:阳邪被抑而未复者,仍当从阳,因而去之,此桂枝汤去芍药之意。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七、本汤与葛根芩连汤,脉促同而治法异辨
病在太阳,而反下之,邪气被抑而未复,正气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者,则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药汤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则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连黄芩汤是也。
八、本证胸满与瓜蒂散证胸满、桂枝汤证胸虚邪陷辨
太阳病未解,反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心,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咽喉,与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却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惟用桂枝之辛温,以和大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此三方之辨别也。
九、医案
(一)叶天士治沈某,精气内损,是皆藏病,萸地甘酸,未为背谬。缘清阳先伤于上,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旋转,即中阳不运也。食减中痞,显然明白,病人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至于黄芪、麦冬、枣仁更蒙上焦,斯为背谬已极。拟辛甘理阳可效,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
(二)叶又治某四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
(三)叶又治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花粉。
第五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一、用量
仲景
即前方加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二、定义
此误下扰乱阴阳之气,阳虚欲脱。为制固护真阳,以防亡阳之变之温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误下后,汗出胸满,更见微恶寒者。
金鉴谓恶寒下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此,乃表未解,无加附子之理。柯韵伯谓喘满而汗不出,则是无“汗出”二字,然就微恶寒而论,当以金鉴注为近是。
四、脉象
脉促。
五、药解
微恶寒者,阳亦虚矣,故加附子。
六、煮服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恶寒止停后服。
七、本证之脉促汗出胸满,与葛根芩连汤之脉促汗出下利,寒热虚实辨
彼证脉促汗出,不恶寒,下利不止,实热证也。本证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不喘,不下利,虚寒也。盖彼证是里热蒸越之汗,微恶寒,为阳虚。即不喘利,亦为寒。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用示准绳,甚恐人于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八、本证之胸满脉促与桂枝去芍药汤之胸满脉促辨
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正以见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脉矣。故辨脉不同如此,而治方去加如彼。
九、本证去芍药加附与桂枝汤去芍之区别
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见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热为纯阳之剂矣。仲景于桂枝汤一加一减,皆成温剂。而更有扶阳纯阳浅深之区别如此。
十、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伤风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季云按查此方在伤寒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在金匮名桂枝附子汤。虽所治迥异,而药味实同。又伤寒方中桂枝用三两,金匮则用四两,伤寒附片只一枚,而金匮用三枚,则又同中见异也。
十一、医案
陈修园治某阴疟愈后,不耐劳动,恶寒,时有汗出,元气外泄,卫阳不固,宜护元扶阳,免有反复之虞。主本方去炙草,加白术。原方:桂枝木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两枚,熟附子二钱,於潜术五钱。
第六节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汤原方加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五十枚。
(二)洄溪
杏仁去皮;二钱 桂枝钱半 厚朴制;一钱 甘草五分 白芍炒;钱半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二、定义
此因伤寒误下后,表邪未解,发热喘逆。为制解表降逆定喘之温方也。
三、病状
(一)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二)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前条乃本然之喘,此乃误下之喘,因殊而法一。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四、脉象
脉弦浮。
五、药解
喘为麻黄证,治喘功在杏仁。此妄下后,表虽不解,腠理已疏,故不用麻黄而用桂枝。芍药酸寒,但加杏仁治喘,恐不胜任。必加辛温之厚朴以泄之,则喘随汗减矣。要言之,不外肺气郁阻,降冲逆而破壅塞也。别录厚朴主消痰下气。本经杏仁主咳逆上气。良有以也。
六、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七、本汤治喘与麻杏石甘汤治喘辨
无汗喘者,宜麻杏石甘汤。有汗喘者,宜本汤。
(1)太阳病喘咳,宜前两方。小青龙汤(指无汗喘咳言)。
(2)少阳病无喘有咳。咳者,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干姜。
(3)阳明病,无咳有喘,内实喘者,宜大承气汤,下利,宜葛根黄连黄芩汤。
(4)三阴,惟少阴有喘咳。喘者,宜四逆汤,加五味、干姜。咳者,阴邪下利,宜真武汤加五味、干姜。阳邪下利,宜猪苓汤。
八、本汤治喘与葛根芩连汤治喘之区别
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者,乃邪陷于里,热在阳明,葛根芩连汤证也。今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不下利而微喘,是邪陷于胸,未入于胃,表仍未解也。故用本汤以治之。此其区别也。
九、医案
(一)许叔微治一武官为寇置舟中,横板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集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许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法也。指令医者治此药,一啜喘定,再啜热缓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医曰:某生平未尝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
(二)柳氏治某于疟后,日恶寒,夜发热,腹满足肿溺短,咳嗽多痰,食不运化,脉细弦,形色瘦黄。柳曰:昼为阳,阳旺应不恶寒。夜为阴,阴旺应不发热。兹乃日间恶寒,夜间发热,何以阴阳相反如是耶?此无他,阳虚则恶寒于日,阴虚则发热于夜,阴阳之正气既虚,所有疟后余邪无处不可为患。足为之肿,腹为之满,溺为之短,一饮一食,脾为之不运,生饮生痰,肺为之咳嗽,脉从内变而为细弦。夫形瘦、色黄、舌白,阳分比阴分更亏,极易致喘,宜桂枝去芍加厚朴杏仁汤加附子、干姜、冬术、半夏、橘红。
案则一线穿成,药则理中去参以理其本,桂枝以和其标,二陈朴杏以化其邪,乃丝丝入扣之方。
第七节 小建中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汤原方加胶饴一升,倍芍药。
(二)洄溪
白芍酒炒;二钱 桂枝六分 炙草钱半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二、定义
此中气虚馁,表受寒邪,遏郁不解。为制安内攘外,泻中寓补之温方也。
按此方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得其旨者,可即一方,而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无不立应。
三、病状
(一)伤寒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胶饴大甘,以助中宫。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按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敛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夫建者立也。盖因中气不足,以此重立之也。
(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按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之表,但心中悸而烦,是少阳中枢受寒。木邪挟相火为患,非辛甘助阳,酸苦维阴,则中枢立亡矣。
四、脉象
阳脉涩,阴脉弦,或缓弱而迟者。
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而阴弦也。不差,与小柴胡汤者,谓治太阴不愈,变而治少阳,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脉弦故用此法。
本方为脉迟者而设,若脉数者,则不宜桂枝。
五、药解
桂枝散寒,甘草、饴糖助脾安悸,白芍泻火除烦,生姜佐金平木。盖取酸苦以平厥阴之火,辛甘以缓脾家之急也。
六、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此先煮五味去渣,而后入饴糖也。温服一升,日三服。
徐洄溪曰:古方一剂,必分三服,日服一次,并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盖药味入口,即行于经络,驱邪养正,性过即已,岂容间断。今人则每日服一次,病久药暂,此一暴十寒之道也。观此则凡曰日三服者,当知所注意也。
七、本汤之命名
此汤寓发汗于不发汗之中。曰小者,以半为解表,不全固中也。易言之,即小小建立中气也。
八、本证虚烦与栀子汤证虚烦辨
本证悸而烦,其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汤以补心脾之气。栀子汤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
九、本证心悸不可误认为小柴胡汤证
伤寒悸与烦,皆小柴胡兼见之证。本证得之二三日,里症未必悉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盖心中悸而烦,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故以资气血为主,而无事乎和解少阳中枢也。
十、与本方后,审证施汗下治法
建中者,建其本也。与建中后,徐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在里,则应下之,以中州既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
所谓急则从标,而缓则从本也。
十一、本汤治喘,与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治喘辨
(一)太阳病不解,用小青龙汤治喘者,治水包于肺也。
(二)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
(三)用本汤治喘者,治寒邪在肺也。
十二、本汤禁与
(一)阴虚火旺。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
(二)呕家。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三)嗽症及痰火。凡嗽症皆为肺家有痰及火,建中总属不宜。
(四)吐蛔。吐蛔者不可用此汤。盖因虫得甘则逆上。
(五)中满。中满不可用此汤。盖因甘能补气填实故也。
十三、本汤兼治
(一)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亡血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皆宜之。喻嘉言曰:虚劳病至于亡血失精,精血枯槁,难为力矣。急宜建其中藏,使饮食进而阴血旺。故用稼穑作甘之味,生其精血,而酸辛咸苦,绝所不用,舍是无良法也。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火也。
(二)黄胖。用力劳伤,神疲黄胖者,乃脱力虚黄,俗云黄胖是也。当服小建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三)头面畏寒。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今不能耐寒,是阳虚也。故宜此方温补,其阳自愈。
十四、本汤治肠鸣泄痛与四逆理中,治下利腹痛辨
三阴下利而腹痛者,里寒也,宜温之,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是也。肠鸣泄泻而腹痛者,里虚有寒也,宜温中散寒。悸者,阳气虚也,烦者阴血虚也,与小建中先建其里,倍芍药者,酸以敛阴,阴收则阳归附矣。
十五、本汤之加法
(一)阳虚自汗,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
凡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金匮加黄芪以固腠理而获皮毛,则亡血失精之症自宁,此阳密乃固之理也。又头面畏寒者,加附子三钱。
(二)脉沉足冷加附子。名附子建中汤。
(三)若血虚腹痛,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十六、本证之心中悸而烦与调胃承气证之心烦辨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则是烦之实者也,与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则是烦之虚者也,与小建中汤补之。烦而悸则为热,悸甚而烦故为虚。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则此类也。
十七、医案
(一)张路玉治宋襄之女,素常多郁干咳,春间感冒风邪,咳逆甚。以小建中汤用蜜煎生姜,加蜜煎橘皮,外邪即解,而咳不止。次以逍遥散,仍用蜜煎姜橘,更与异功散,用蜜制白术、姜、橘而安。
(二)朱丹溪治一人,年十七,家贫多劳,十一月病恶寒而吐血。三两日,六脉紧涩。一月后,食减中痞。医投温胆汤,枳壳汤,三日后,发热口干,不渴有痰。曰:此感寒也。询之八日前,曾于霜冰渡水三四次,又心下有悲泣事,腹亦饥。遂以小建中汤去芍药,加桔梗、陈皮、半夏。四帖而愈。
(三)王孟英治张治斋室,自春间半产后,发热有时。迄于秋季,广服滋阴之药,竟不能愈。延孟英诊脉,按之豁然,投当归补血汤而热退,继以小建中愈之。众人用滋阴,孟英独以阳和之品愈之。可见医在认证,不在执方也。
(四)叶天士治某,色夺脉促,寒露霜降,嗽甚,风冷,形肌凛凛,卫气疏,气易泄也。与小建中汤。
(五)叶又治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活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已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问谁之过欤?与小建中汤。徐洄溪批云:此方为宜。
(六)叶又治某,阳伤背寒,胃伤谷减,与小建中汤。
(七)叶又治某,畏风面冷,卫外阳微,参芪建中去姜加茯神。
治某因腹痛大汗,微利痛止后,复伤食,于酉时腹痛,在脐腹间。脉和,与小建中汤一剂而愈。
(一)窦材治一人,夜多虚汗,亦肾气虚也。服全真丹,黄芪建中汤而愈。附录全真丹。
(二)罗谦甫治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虚寒之证。至元润八月初,天气阴寒,因官事劳役,渴而头冷,夜半自利两行。平且罗往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手足心寒,唇色皆有青褐色,腹中微痛,气短不思饮食。罗曰: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土,木来克土,故色青见于唇也。舌者心之官,水挟木势,制火凌脾,故青色见于舌也。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故先实脾土,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洁古先师云:假令五藏胜,各形已胜,补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而以黄芪、甘草甘温。补其脾土,是重实其不胜。桂附辛热,泻其寒水,又助阳退阴。饴糖甘温,补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生姜、大枣辛甘大温,生发脾胃升腾之气,行其荣卫,又能缓其急。每服一两,依法水煎服,再服而愈。
季按此案重在望色,唇舌现褐色,以难经解释其义,复引伸洁古之说,足为治脾胃虚寒者准绳。
(三)朱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盖人禀受不同,虚劳,小便白浊,阴脏人。服橘皮煎黄芪建中汤,获愈者甚众。至于阳脏人,不可用暖药,虽建中汤不甚热,然有桂枝,服之如多亦反受害。要之用药当量其所禀,审其冷热,而不可一概用也。
按阳脏人忌用暖药,即前条所谓阴虚火旺者,非所宜也。
(四)王孟英治余某,年三十余,发热数日,医投凉解之药,遂呕吐自汗,肢冷神疲。延孟英诊之,脉微弱,曰:内伤也。岂可视同伏暑而一概,治之竟不详辨其证耶?与黄芪建中去饴加龙骨、生姜、茯苓、橘皮,投剂即安。续加参术,逾旬而愈。
第八节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汤原方芍药、生姜各增一两,加人参三两。
二、定义
此因表邪未尽,体虚过汗。为制邪补正,和荣助卫之方也。凡素体虚而过汗者,方可用。
三、病状
发汗后,身疼痛者。表未尽也。
四、脉象
脉沉迟。
沉则不浮,不浮则非表邪矣。迟则不数,不数则非表邪之疼痛,乃气虚已甚之现象矣。
(一)脉沉迟与脉沉微之区别。
仲景于脉沉者,先叙其身疼痛。盖痛属血少,血生于心,由心管出而散为脉,故心火甚则动速,心火虚则动迟。沉迟云者,藏气虚寒也,故用桂枝补心火以生血。加减建中汤证云:假令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又于沉微申之曰:身重无大热者,盖热属气分,无热则气虚,气虚不能鼓动,故脉微。所以主用附子者,补肾与膀胱之气也。同一脉沉,而一迟一微,又有气血之区别如此。
(二)内经言心主血。脉经言脉为血府。医林改错言脉动。皆是气动,与西医言脉辨。
脉经言脉为血府。内经言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西医言心脏跳动不休,故脉应之而动,此中西脉法相同之点也。医林改错,言脉不能跳动,凡脉之动皆是气动。此说非也,使其气动,则气一呼当应之一动,气一吸当应之一动,何一呼动二至,一吸动二至,显然与呼吸相左哉?以是知脉是血管应心而动无疑矣。
五、药解
本汤专任甘、枣以佐桂枝,则桂枝当入心养血之任,复加入参以通血脉,邪未尽宜表,而气虚不能胜散药,故用人参。则营卫调和,而身痛自瘳矣。
医宗金鉴云:是方即桂枝汤倍芍药、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六、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七、本汤新加之命名
名曰:新加者,见表邪未解,无补中法,今因脉沉迟而始用之,且明非桂枝汤之旧法也。
八、本证非中寒证辨
身疼痛,脉沉迟,焉知非中寒证?然此证乃太阳伤寒,发汗后身疼不止,脉变沉迟,非中寒比也。
九、本证因误于药
此本桂枝证,而误服麻黄以发其汗,故加芍药协桂以和其荣,生姜、人参,又以助卫也。
十、本汤与四逆汤身疼痛,脉沉迟之同点
彼汤未汗前,而脉反沉,是内外皆寒,故用干姜、生附,大辛大热,协里寒而表寒自解。此汤在发汗后,而脉沉迟,是内外皆虚,故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助桂枝而通血脉,是调中发表之义也。要言之,一逐寒而表寒解,一和营气而身疼自瘳,此其同点也。
十一、本证身疼脉沉迟与他证身疼脉浮紧之治法
仲景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
又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新加汤主之。夫身疼痛皆系表邪不尽,固宜汗解。何以复加人参、生姜、芍药以益血也?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则身亦痛,其脉浮紧者,邪盛也。其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宜损之则安,虚者,宜益之则愈。
十二、本汤与桂枝人参汤之异点
彼因妄下而胃中虚寒,故用姜、术,表尚协热故倍桂、甘。此因发汗不如法,亡津液而经络空虚,故加人参。惟胃未伤,故不须白术。胃不寒,故不用干姜。要言之,因妄下,故胃虚而寒。一因发汗失法,致经络空虚。此其异点矣。
十三、本汤加参之要点
李东垣曰:仲景于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必益气也。然人参味甘气温,温固养气,甘亦实能生血。汗下之后,血气虚衰者,非此不为功矣。此要点也。
十四、医案
叶天士治施某,左胁肋痛五年余未愈。初服旋覆花汤未应,另更医谓是营虚,用参、当、熟地、桂、芍、炙草,服后大痛。医又转方,用金铃、半夏、延胡、桃仁、茯苓服之,大吐大痛。复延叶治,谓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痛不已,议太阳、阳明开阖方法,即本方去芍加茯苓、生姜,易煨姜也。服苦药痛呕可知胃虚,以参、茯开阳明,用草、桂开太阳,并辛香入络,用姜、枣通营卫,生姜恐伐肝,故取煨以护元气,而微开饮邪也。一服痛止。
第九节 桂枝甘草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二)洄溪
桂枝八分 甘草钱半
二、定义
此因发汗过多,心液虚,心气馁。为制甘温补心之轻剂也。
三、病状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心下悸欲得按者,谓气液两虚,中空无倚,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获庇而求定也。其虚在膻中,故必须补阳气生心液。
四、药解
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助中土以防水逆,不令肾气乘心。
五、煮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顿服。此以一剂为一服者。
陶节庵用甘澜水煮服。
汗多则心虚,欲得乎汗者,将水以物扬之千数遍,至水上有珠者是也。此取其扬之无力,不助肾邪而克心火也。
六、本证心悸之解释
悸,心动也,怔怔不能自安也,但与惊不同。盖有触而动曰惊,不触而动曰悸。惊从外起,悸从内生,皆不外心虚之故。但有三种区别如下:
(一)有气虚而悸者。此阳气内弱,心下空虚。
(二)有停水饮而悸者。此以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也。
(三)有汗下后而悸者。汗为心液,汗去心虚,如鱼离水也。
七、本证鉴别在望
汗多则心液虚,心气馁,故心下悸,又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凭。如此不堪之状,望一而知其虚矣。但与心中悸而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迥别。
八、本证心下悸,与真武汤证心下悸之区别
本证心下悸,因发汗过多,气液两虚,故用甘温以补之。彼证心下悸,系下焦肾水,因心液不足,随阳而上犯,故用锁伏以救之。要言之,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一症而轻重不同,用方迥异,其义精矣。
心跳一症,举世皆谓心虚,主用枣仁、柏仁、远志、当归以补血,于法不合,心君脏肺腑之中,身居大内,安静则百体昌顺,否则百骸无主,颠沛立至,岂有君主跳而不安,百官泰然无事,治节肃然而不乱者乎?必无此理也。观仲景书中有心下悸,无心跳之说。若谓心虚者心跳,何以脾虚者,脾不跳耶。盖心下悸者,心下有水气,胁下悸者,胁下有水气,脐下悸者,脐下有水气,皆阴气挟水而动,法主扶阳以御阴,补土以逐水,彼以心下悸为心跳,然则胁下悸,与脐下悸者,又是何物跳耶。何其所见之不广耳。或曰:凡受惊而心跳,跑急而心跳者,非心跳乎?是则毋庸置啄,余曰:非也。盖惊则气散,跑则气伤,不过阳气受亏,阴气上干而悸,尚在肺腑之外,安能摇动大内乎。是理之一定者也。且要知病在气分,不可用血分之药,以犯仲景之戒耳。见齐氏医案。
季云按心下悸,以扶阳御阴,补上逐水为主法。诚是矣!但于逐水之后,如仍心下悸不宁的属心虚,则少加补血药亦可。何则?以心主血故也。
九、本证汗多不须附芍之理由
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亡阳。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敛阴也。
十、医案
(一)医案存真载:越一日病者,又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涩特甚,此汗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二)续名医类案载:马元仪治沈康生妻,病经一月,两脉虚浮,自汗恶风,此阳虚而阴弱也。用黄芪建中汤,建立中气,温卫实表,一剂汗止。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虚弱尤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用桂枝甘草汤,一剂已。
(三)许叔微治吉水潭商人,寓城南,得伤寒八九日,心下惕惕然,以两手扪心,身体振振动摇,他医以心痛治之不效。许曰:此汗过多之所致也。仲景云: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又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证。许投黄芪建中真武及甘草桂枝,渐得平复。
第十节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一、用量
(一)仲景
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二)洄溪
茯苓三钱 桂枝六分 甘草三分 大枣三枚
二、定义
此因发汗伤肾气,肾水阴邪,乘虚上干于心。为制培土制水之方也。
三、病状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动也。欲作奔豚者。
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攻之象。欲作者,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四、药解
心阳不足,肾气上逆,故脐下悸动,欲作奔豚。汤中君茯苓以伐肾邪,佐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以平肾气。
五、煮服法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甘澜水作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二)甘澜水释义。
澜水名劳水,状似奔豚,性则柔弱,扬之无力,取其不助水邪,且取动极思静之意也。
按水味本咸,扬之反甘,则不助肾水之邪,转有益之妙。水性本下,扬之则润下之性益急,岂犹虑内泛之水与外来之水,相得而冲逆乎?此认可知大半夏汤与秫米汤之妙理矣。
(三)先煮茯苓法。
先煮茯苓者,取其功专下伐肾邪。故仲景方中,凡专重之药,法必先煮。
六、本证奔豚之原因及发动之部位
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动也。肾之积,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今脐下悸,为肾气发动,故云欲作奔豚。奔豚者何?如豕之哭也。
七、脐下悸与心下悸之区别
心下悸,是扰胸中之阳。脐下悸,则因发汗太过。上焦干涸,肾水上犯,故重用茯苓以制肾水,桂枝以治奔豚。
八、本汤与苓桂术甘汤有去加倍三种治法之区别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去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其病由汗而起,自不外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更倍茯苓以伐肾邪,益大枣培中土,土强水制,阳建阴御,而欲作者自不作矣。要之,本汤欲作奔豚之治法,已作奔豚则系肾阴邪盛,又非此汤所能治,则当从事桂枝加桂汤法矣。
九、医案
(一)本汤加半夏、生姜治痰饮。
叶天士治吴氏,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故用本汤加半夏、生姜治之。
(二)本汤加杏仁、生姜、苡仁,治痰饮。
叶天士治某,七一高年,久嗽,脉弦大,寝不能寐,乃阳气微离,浊阴上泛。
仲景云:进温药和之。故用本汤,加杏仁、生姜、苡仁治之。
第十一节 桂枝麻黄各半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汤浸去皮及双仁者;二十四枚
二、定义
此余邪怫郁于表,战惕面赤身痒。为制小发汗和营卫之轻剂温方也。
三、病状
(一)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邪已渐轻。其人不呕,非少阳。圊便欲自可者无里热。一日二三度发。非疟象。
圊便自可者,谓小便清白,里和不受邪也。太阳病已过,一候欲愈,则必交厥阴。厥阴中见少阳,故如疟状。且热多厥少,为阳胜。其人苟脾胃气和,自二三度发,邪气已浅,故知其必愈。
(二)恶寒兼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
此三句,明承上文欲愈之故,盖由病气虽除,而正气亦衰,当静以养之。使胃气渐充,则营卫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虚其气,则病从药增,医者不审,误人多矣。
(三)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
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以此汤取其小汗足也。阳明篇云:身痒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四、脉象
(一)脉微缓者。微缓云者,即不浮、不弦、不大之谓也。微则邪衰,缓则正复,故为欲愈。
(二)脉微者。但云微而不缓者,邪衰而正亦衰也。
五、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减去三之一。去渣,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按此汤分两甚轻,汁共约六两。合今之秤仅一两三四钱,分三服,只服四钱,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犹勿药也。总之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也。
六、药解
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谓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之处,惟麻黄能达也。
七、本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区别
彼方因汗不如法,虽不彻而已汗,故取桂枝二分,入麻黄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而缓汗之。本汤因未经发汗,而病日已深,故于二汤各服三合,并为六合,顿服而急汗之。一缓一急,于以见仲景用偶方之轻剂,而有大小反佐不同之区别。
八、本汤注意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九、医案
(一)伤寒身热大便不通。
许学士治一人,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医者,将治大黄、朴硝等下之。许曰:子姑少俟,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许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则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热痢也。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以小柴胡,漐漐汗出,大便通而解。
论曰: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下不嫌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季云按恶风,腹且不满,故知为表证未罢,读此案则表之治知所从矣。
(二)痘痒难禁,邪不得出。
万密斋治郑氏子,痘将见形,作痒不能禁。曰:起发昨作痒者,逆也。灌脓时作痒者,逆也。将靥时作痒者,险也。险者可治,逆者不可治。才见作痒,书无此证。因思仲景伤寒明理论云:病身痒,此邪在表,欲出不得也,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经病,皮中如虫行者,此肌肉虚也,建中汤。今此身痒,正是欲出不得出,与太阳证同,非阳明肌肉虚也。乃以各半汤去桂、杏,加升麻、葛根、牛蒡,一服痒止,痘出甚密,调治半月而安。
王孟英云:真善读古人书者,余谓加升麻、葛根、牛蒡妙。
第十二节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炙;一两二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二、定义
此因大汗出,表邪仍在,并不烦渴,为制小发营卫之温方也。
三、病状
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桂枝汤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则为汗之大骤,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与桂枝汤,形如疟,日再发者,是肌邪表邪未尽也。
四、脉象
脉洪大。
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是汗虽出而邪未尽,当与桂枝汤如前法。
五、药解
邪气客于营卫之间,故与桂枝二以解肌邪,麻黄一以解表邪也。
六、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
成无己曰:经云: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七、本证与疟疾相似之点
疟因暑邪久留,而伏著于募原,故发作有时,日不再发。此因风邪泊于营卫,故一日再发,或三度发一。在发作时,一在再发,或三度发,此其似同实异之点也。
八、本汤重解风邪
方有执曰:服桂枝证,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以微寒持之,两者均不得解,而寒热如疟也。用此汤重解风,而轻散寒也。
九、本汤重桂枝轻麻黄之意义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十、医案
吴鞠通曰:三月十六日治唐某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春季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
麻黄去筋;三钱 桂枝六钱 炙草三钱 杏仁五钱 生姜六片 大枣去核;二枚。煮成三杯,先服一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间。翌日,原方倍麻黄,减桂枝,加附子三钱,二帖。再翌日,照原方服一帖。后诸证悉减,药当暂停,以消息之。
第十三节 桂枝二越婢一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此即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也。
麻黄六两 甘草二两 石膏半觔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二、定义
此热多寒少,表证未罢。为制发越婢气,通行津液,清疏营卫之温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更汗。
热多云者,谓肌表之热邪甚。越婢云者,谓发越之力如婢子之职,挟小其制,不似大青龙之张大也。
四、脉象
脉微弱者。
此指不甚紧而言。然就脉而论,则与证反。盖此证为太阳,其气内陷于至阴之中,全隐其太阳真面目。
五、药解
此即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变剂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矣。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汗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以石膏佐麻黄,而为发汗驱肌热之重剂也。
六、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七、本汤加减法
自汗去,麻黄加白术、芍药。小便不利,加茯苓。脉弱加人参。
八、本汤兼治
温病挟寒湿。
九、本证无阳与亡阳辨
此无阳与亡阳不同,并与他处之阳虚亦别。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况热多寒少,热在气分,尤与石膏为宜。
十、本汤与麻黄一汤麻黄二汤之存考
徐洄溪曰:按以上三方,所谓一、二各半之说,照方计算,并不对准,未知何说。或云:将本方各煎,或一分,或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各药又注明分两,何也?故录存考。
十一、本证之热多寒少与金匮越婢证之无大热辨
彼证无大热者,因热被水阻,不得外越,内已蕴酿成大热,故不用辛温之桂枝。此因表证未罢,肌表热甚,且无阳而脉微弱,故佐桂枝和表以清热。二方药味不同者只桂芍耳。惟一属太阳病,故用桂、芍。一属风水病,则去桂芍。仲景用药之严如此。
又柯韵伯云:热多寒少而无汗者,犹白虎汤证。背微恶寒之义,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
十二、本汤与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功用
尤在泾曰: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正之力,侔于散邪。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于法较为和矣。至本汤本无热症,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剂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则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汤不特散邪气,亦能补助正气。以其方甘酸辛合用,具生阳化阴之妙。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挠乎权。是虽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邪气亦微,而仍须得汗而解者,是于此三方而取则焉。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十三、医案
(一)叶天士治山塘某,七五,立冬未冷,温热之气外入,引动宿饮,始而状如伤风稀痰数日,继则痰浓咽干。是少阴脉中乏津上承,五液尽化痰涎,皆因下虚易受冷热,是以饮邪上泛。老年咳嗽,大要宜调脾肾,最忌发散泄肺理嗽。暂用越婢法:芍药、甘草、麻黄、大枣、生姜、石膏。
(二)叶又治某,冬温咳嗽,忽值暴冷,外寒内热,引动宿痰伏饮,夜卧,气冲欲坐,喉咽气息有声。宜暖护安居,从痰饮门越婢法,即: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三)叶又治汪某,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急不得卧。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则剧。议用仲景越婢法。
(四)喻嘉言治一尼,喘鸣息肩,服下气止嗽药,不应,渐至胸腹胀满,脉得气口弦细而涩。此必劳力气上,误饮冷水伤肺,气不能收敛所致也。遂与越婢减麻黄加细辛、葶苈,大泻肺气而安。
(五)李士材治孙芳其令媛,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遍尝不效。一日喘甚,烦躁,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扇,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遂以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李曰:今虽愈,未可恃也。当以参术补元,助养金气,使清肃令行。竟因循月许,终不调补,再发不救。
急则治标,越婢善矣。缓则治本,用参术善后,犹未为当。予按:此案辨明在“喘甚烦躁,目胀鼻扇”八字。
(六)吴鞠通治某,咳减,小便数而欠长,渴思凉饮,鼻衄,肺热上攻。方用:
桂枝五钱 炙草三钱 麻黄蜜炙;三钱 大枣去核;二枚 生姜三片 生石膏四两,加枳实三钱 半夏五钱 杏仁六钱 云苓皮三钱。
此本汤去芍加枳、半、杏、苓。
(七)吴又治范某,十八岁,风水肿胀。用:桂枝三钱 炙甘草三钱 麻黄去节;六钱 大枣去核;二枚 生姜三钱 生石膏四两 杏仁泥五钱
此即本汤去白芍也。一帖汗解,头面肿消。次日与实脾利水,五日全愈。戒其避风,伊不听,后八日腹胀如故,仍与前法而愈。后受戒规,永不再发。
(八)吴又治周某,十八岁,肿从头面起。用:
桂枝三钱 炙甘草三钱 麻黄去节;六钱 生石膏一两,加杏仁五钱 苍术三钱。
服一帖,分三次,汗出不至足,次日又服半剂,肿全消。后以理脾全愈。
第十四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一、用量
(一)仲景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二)洄溪
茯苓三钱 白芍酒炒;钱半 白术炒;钱半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二、定义
此汗下后,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为制崇土调营,解肌制水之专方也。
三、病状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汗出不沏,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气凝结,故仅无汗而外不解。然下药想非大承气,故变证仅牵太阳之气,以陷于脾。心下即脾部,脾不能转输,故心下满而微痛,不输于下,故小便不利。此非急下证,惟病势既趋于内,正可因势利导之,故取桂枝汤去桂,则不取其解肌,令小便一利,则诸病霍然,盖里和而表自解也。况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应,小便利,三焦得气化而下出,膀胱亦得气化而下通。利水法中,大有旋转之妙用。不必发汗而表病自解。
四、脉象
脉缓。
五、药解
病不在经,不当发汗,病已入府,法当利水。故君茯苓、姜、芍,为利水散邪之用,甘、枣、白术,效培土制水之功。盖水结中焦,可利而不可散,但得膀胱水出,而表里之邪悉出。要言之,即以茯苓、白术转输也。
广东黎方佐每治此病,令病者多食茯苓煮粥,助其利水,得小便利,表热自退。
六、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七、本汤命名之疑点
徐洄溪云:凡方中有加减者,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仍以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故录备考。
八、本汤之专长
徐洄溪云:此方专于利小便也。
九、本证头痛项强不用汗下之法
经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夫头项强痛,为邪气仍在表也,虽经汗下而未解,犹宜解之。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术,是无意于解表也。曰:此非桂枝证,乃属饮家也。夫头项强痛,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若得小便利,水消腹满减而热自除,则头项强痛悉愈矣。
十、本汤治亡津液而有痰饮者
徐洄溪云:头痛发热,挂枝证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满则用白术,小便不利则用茯苓,此证乃亡津液而有停饮也。
十一、本汤桂枝去桂加苓术与桂枝去芍药汤之释疑
金鉴谓去桂当是去芍之误。若去桂枝,何以治头痛等证?此未明表和里自和之义也。又引论中下后,脉促胸闷,桂枝去芍药以为证,不知彼之胸满是阳虚于内,用桂枝扶太阳之气以出入,又恐芍药之苦寒,缓其甘入之势,故去之。此心下满,微痛,是邪陷干脾,不能转输,加苓、术助其转输足矣。方中生姜、草、枣辛甘化阳,芍药、草、姜,苦甘化阴,既非阳衰于内,又何虑芍药之苦寒哉。芍药味苦泄,本草纲目注其味酸敛,差矣!此不能不辨也。
十二、本汤心下有水气与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气之异点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未解,而心下有水气当用小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里俱虚,小青龙非所宜也。故用本汤解表里诸证,此其异也。
十三、本证头痛与十枣汤头痛证之区别
十枣汤证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用逐饮,饮去则痛自安。本证头项强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故加苓、术,得小便利。此其区别也。
十四、医案
陈修园治某,邪伤太阳,病在寒水之经,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痞满,阴隐作痛,小便不利。乃膀胱气化不行,营卫失调,是以不能作汗,此为太阳变证。宜从下焦施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用:芍药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茯苓三钱,白术三钱,大枣四枚。
第十五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加蜀漆去腥;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骨四两。
二、定义
此火劫亡阳,津液大脱,神明失守。为制安神救逆之方也。
三、病状
伤寒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以火劫其胸中之阳。起卧不安者。
谓亡其上焦之神,神气浮越也。
四、脉象
脉浮。
病在太阳,故浮。
五、药解
汗因火迫,津液既亡,无液可敛。去芍加龙蛎者,取其咸以补心,重以镇怯,涩以固脱,故曰救逆。用桂与姜、枣者,资取中焦之气也。芍药苦平,非亡阳所宜,故去之。亡阳证不胜蜀漆之暴悍,宜代以茯苓,热甚者尤宜代以白薇。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心腹邪结。
二药若取其收涩,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用以敛火,或取其收敛,兼取其开通者,皆不可煅。若用于丸散中,微煅亦可,用者一概煅之,殊非所宜。
六、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七、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八、本汤治亡阳与真武汤证亡阳辨
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而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救之。此以火迫劫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乱,惊狂起卧不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救矣,故以本汤救之。
九、本汤兼治
肝虚欲脱之疟,本汤可治
十、本证火迫亡阳与四逆汤发汗亡阳辨
发汗者,动其肾则厥逆筋惕肉润,故当用四逆。而被火者,伤其心则惊狂起卧不安,故当用龙牡。两方主治:一在心神被火迫,一在发汗动肾气。故因药不同如此。要言之,此所谓阳者,乃心之阳,即神也。火气通于心神,被迫而不收,故与发汗亡阳者异。
徐洄溪云:此与少阴汗出之亡阳迥别。盖少阴之亡阳,乃亡阴中之阳,故用四逆辈回阳于肾中。今以火逼汗,亡其阳中之阳,故用安神之品镇其阳于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观此解释,足臻明晰。
十一、本汤蜀漆舛误辨
本汤之用蜀漆,柯韵伯疑之。邹润安谓脉浮热反炎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可见脉浮被火,应主吐血,今更吐血,是速其血耳。引千金、外台两书,非疫,非疟不用是物,则是方之有舛误勿疑。吴中行大章爕则谓蜀漆乃蜀黍之误,古漆无水旁,与黍相似故也。黍为水谷,用以救惊狂起卧不安者,取其温中而涩肠,协龙牡成宁神镇脱之功也。(说见瘦吟医赘。)
十二、本汤去芍之理由
此盖欲辛甘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与发汗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用桂枝甘草同。
十三、医案
(一)叶天士治某,寒从背起,汗泄甚而无淖泽,舌色仍白,邪未尽,正先怯,心虚痉震,恐亡阳厥脱。议用仲景救逆法加参。
(二)叶又治某,体丰色白,阳气本虚,夏秋伏暑,挟痰饮为疟,寒热夜作,邪已入阴,冷汗频出,阳气益伤。今得脉小无力,色白,虚象已著,恐延厥脱之患。议进救逆汤,用:
桂枝木、炙草、煨姜、牡蛎、龙骨,炒蜀漆、人参。
方中加人参。以阳气素虚,而蜀漆用炒,生姜用煨,使药气较为平和也。
(三)叶又治某,脉虚色白,陡然大瘦,平素形势皆劳。冬至初,精摇下泄,加以夜坐不静养,暴寒再折其阳,身不发热,时时惊惕烦躁。从仲景亡阳肉例。用救逆汤法,必得神气凝静,不致有昏厥痉疭之虞,即救逆汤去芍。
(四)叶又治某,阳虚阴亦伤损,疟转间日,虚邪渐入阴分,最怕延入三日阴疟。从前频厥,专治厥阴藏而效,自遗泄至今,阴不自复,宜早服金匮肾气丸四五钱,淡盐汤送,午后镇阳提邪方法,两路收拾阴阳,仍有浅邪功能,托邪养正,两无妨碍。用:川桂枝、炙草、生姜、生牡蛎、生龙骨、南枣、炒黑蜀漆,加淡附子、人参,此仲景救逆汤法也。龙属阳、属肝,蛎属阴、属肾,收痹重镇,脏阴自固。然二者顽钝呆滞,藉桂枝以入表,附子以入里,蜀漆飞入经络,引其固痹之性,趋走护阳,使人参、甘草以补中阳,姜、枣以和营卫也。
(五)叶又治吴某,新产,阴气下泄,阳气上冒,日晡至戌亥,阳明胃衰,厥阴肝横,肝血无藏,气冲扰膈,致心下格拒,气扦膻中,神乱昏谵,若恶露冲心则死矣,焉有天明再醒之理。轻者可渐复,亦不碍。回生丹,酸苦直达下焦血分,用过不应,谅非瘀痹,想初由汗淋发热。凡外感风邪,邪滞汗解,此热昏乱,即仲景之新产郁冒也。倘失治,必四肢牵制,如惊,似风痫则危。议从亡阳汗出谵语例,用救逆法:
桂枝五分 炙甘草三分 生龙骨 牡蛎各三钱 南枣二钱,加淮小麦。
季云按此本汤去蜀漆加甘麦大枣汤合治之。
(六)叶又治某,产后神昏谵语,叶诊之曰:此血痹之症。产后百脉皆动,春寒凛冽,客气乘隙袭入经络,始而热胜,继则寒多,邪转陷入阴络,夜分偏遽,汗多神昏谵语,由邪逼神明,岂是小病?正如仲景劫汗亡阳惊谵同例,议救逆汤减芍药方治之。
(七)陈修园治某,疟转间日,阳虚而阴亦伤,邪有渐入阴分之势。梦遗迄未消痊,真阴损耗尤甚,最怕延入三日疟,救逆汤加参附治之。用:
桂枝八分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生牡蛎三钱 龙骨二钱 大枣二枚 蜀漆炒黑;二钱 泡附子 人参各一钱。
午后煎服,早晨另吞金匮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茯苓 泽泻各三两 附子炮;一枚 桂枝一两。淡盐汤下。
季云按此案与叶案存真所载相同。陈氏后于叶氏,其方殆法于叶也欤。
(八)王孟英治胡秋纫,于酷热时,偶有不适,医以柴葛香薷散,反恶寒胸痞。更医枳朴、槟榔以泻之,势日剧。延孟英视之,自汗不收,肢背极冷,奄奄一息,服之渐安,继以补气生津,调理匝月而愈。
第十六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一、用量
仲景
桂枝去皮;一两 甘草炙;二两 牡蛎熬;二两 龙骨二两
二、定义
此病因误治,火劫取汗致逆,烦躁不宁。为治安神救逆之方也。
三、病状
病因火灸,误治。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火反入内。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火气在上,则阴气独治于下,故重而痹)。火逆下之,又误治。因烧针烦躁者。更误下之,虚其阴,烧针又益其阳,则胸益烦躁不宁矣。
四、脉象
脉浮。
脉浮宜以汗解。此治脉浮之总诀。
五、药解
用桂枝、甘草以安神,用龙骨、牡蛎以救逆,比前方简而切当。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日三服。
七、本汤与桂枝去芍加蜀漆加龙骨牡蛎救逆汤之区别
彼证惊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证无惊狂,故蜀漆不用,其证药大段相同。要言之,镇其阴气,散其火邪,上下同治,是本方要点。
八、本证属实属虚,阳盛阴虚之考辨
后世治伤寒者,无火熨之法。而病伤寒者,多烦躁惊狂之变,大抵用承气白虎辈,作有余治之。然此症属实热者固多,而属虚寒者,亦复间有,则温补安神之法,不可废矣。更有阳盛阴虚见此症者,当用炙甘草汤加减,用枣仁、远志、茯苓、当归等药,是又不可不知也。
九、本汤兼治心阳上越肾阳下泄
肝寒魂怯,用辛温镇补之品,以扶肝而敛魂,故心阳上越,肾阳下泄,此方皆可用之。
用: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十、本汤与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之区别
彼因阳虚不能收摄精血,故主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此因火劫致病,烦躁不宁,故主用桂枝甘草龙牡汤,此其区别也。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龙骨 牡蛎 大枣
十一、医案
王孟英治温敬斋妻,九月间忽然四肢麻木,头晕汗淋,寻不能言,目垂遗溺,横身肤冷。孟英视之,脉微弱如无,乃虚风内动阳浮欲脱也。先令煮水以待药,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加东洋参、黄芪、茯苓、木瓜、附子九味,煎数沸,随陆续灌之,未终剂人渐苏。盖恐稍缓则药不能追也。
第十七节 桂枝加葛根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桂枝、芍药各减一两。
(二)洄溪
即桂枝汤加葛根。
二、定义
此邪入太阳经输,表虚汗出。为制解肌和表,宣通经脉之方也。
经脉直行,与肌络横行者异,太阳直行在背,外邪入经输。故项背强。
三、病状
太阳病,项背强𠘧𠘧,反汗出恶风者。
𠘧𠘧,伸颈之象,邪气渐深,故加葛根。
四、药解
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宣经脉之气。盖葛根入土最深,吸引土下黄泉之水气,以上达于藤,如太阳经引膀胱水中之阳气,以上达于经脉也。人必知水中之阳,化气上行,而为太阳经乃知葛根能引上下之水,上贯其藤,即与太阳化气上行,其理更无以异。故仲景用葛根入走经脉非走肌络也。
五、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将息及禁忌法。(此方以葛根为君药或称此汤名曰葛根汤。不须啜粥者,因方中有麻黄能发汗,故曰不须啜粥将息者行使之意,或谓有促其间停后服之意。)
六、本证之汗出恶风与桂枝汤之汗出恶风辨
彼证之汗出恶风,因有头痛发热,故用桂枝汤以解肌和表。此证之汗出恶风,因有项背强𠘧𠘧,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以直走经输。经输,是太阳经脉,专指项背而言。
七、本方与葛根汤证同药异之点
太阳证,凡无汗者,当用麻黄。今日汗出,恐不应加麻黄,但加葛根可也。本方与葛根汤,同一项背强𠘧𠘧,特以彼证无汗,本证反汗出,故无麻黄,此其证同药异之点也。
陆九芝云:汗出用麻黄断无此理,故可无麻黄也。
八、本证项背强汗出,因皮毛虚,非因经输实
经输者何?太阳经脉也。太阳经输在背,故有邪在皮毛,而不入经输者,为麻黄证。若兼入经输者,则是葛根汤证也。有邪在肌肉不入经输者,为桂枝证。若邪兼入经输,则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也。总之,皮毛肌肉是指周身而言,而太阳经,则专指背而言。观葛根汤证之经输实为皮毛不虚,则知桂枝加葛根证之皮毛虚,并非因经输实所致矣。尤明甚。
九、医案
(一)滑伯仁治潘子庸者,得感冒证,已汗而愈数日,复大发热恶寒,头痛眩晕,呕吐却食,烦满,咳而多汗。撄伯仁诊其脉两手三部,皆浮而紧。曰:在仲景法劳复证,浮以汗解,沉以下解。今脉浮紧,且证在表,当汗。众以病后备虚难之,且图温补。滑曰:法当如是。为作麻黄葛根汤,三进,更汗,旋调理数日乃愈。
季按此案作麻黄葛根汤治之,则是葛根汤加麻黄也。因无汗用麻黄。但就已汗而愈,在表当汗,咳而多汗,恶寒,脉浮紧等证观之,则与本证反汗出恶风实相类似,故录待考。
(二)许叔微治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许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许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止于桂枝加葛根汤也。许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三)陈修园治某,伤寒,头痛目痛,鼻干,肌热,脉浮大而长,本属阳明经证,惟项背𠘧𠘧,濈然汗出而恶风,此乃太阳未罢之明征。用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用:
桂枝二钱 白芍二钱 炙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葛根三钱。
(四)季云治车厂某氏,头痛如劈,坐卧不安,头前后疼痛异常,脉沉迟。桂枝加葛根汤一剂霍然。方用: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葛根三钱。
第十八节 桂枝加芍药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一倍。
(二)洄溪
白芍酒炒;三钱 桂枝钱半 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二、定义
此太阳误下,阳邪陷入太阴,里虚肢痛。为制升举阳邪,解表和里之方也。
三、病状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误治。因而腹满时痛,属太阳也。
引邪入于太阴,故所现皆太阳之症,腹满为里症。腹满时痛者,即时痛时止也,与痛无已时者有别。腹满俗谓肚胀。(成无己。)
四、脉象
脉弦。
五、药解
表邪误下,陷入太阴,故腹满时痛,而表仍不解,须倍白芍收太阴之阴,故桂枝解下陷之表,甘草缓中以止腹痛,生姜散邪以止腹满。
徐洄溪云:虽见太阴症,而太阳之症尚未罢。故仍用桂枝汤加芍药一倍,以敛太阴之症。
此即桂枝加芍药一倍,即另成一方,而以治太阴证。分两轻重之所关如此。又王晋三曰: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化阴,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
六、煮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七、本证之腹满时痛,与桂枝加大黄汤大实而痛之区别
(一)痛属并病。腹满时痛,是太阳太阴并病,若大实而痛,谓痛无已时,大便坚实而痛者是。是太阳阳明并病,此皆因妄下而转属,非太阴阳明之本证。
(二)痛分脾胃。脾胃同处中宫,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秽腐之出不利,故腹时痛。阳明主纳,阳明病则秽腐燥结而不出,故大实而痛。
(三)痛疗表里。因表邪未罢,阳邪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滋脾阴而除满痛,此用阴和阳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燥,而除其大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
(四)痛由胃转。凡妄下必伤胃气,胃阳虚即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液涸则两阳相并,故转属阳明。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而不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故痛由胃转者以此。
(五)痛之征兆。满而实痛,下利之兆。大实而痛,燥屎之征。故桂枝加芍药,小变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柯韵伯。)
八、医案
陈修园治某,腹痛,时痛时止,已属于大阴。宜主以苦泄之剂,使误下之邪得以升举,将由阴分而达于阳分,是为正治法。主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二钱,芍药四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
第十九节 桂枝加大黄汤
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汤原方,加大黄一两 芍药一倍。
(二)洄溪
大黄三钱 桂枝钱半 芍药酒炒;钱半 甘草八分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二、定义
此因表邪未下,实邪结于太阴。为制解表攻里之温清方也。
三、病状
误下阳邪不解,因而腹大实痛者。大实痛者,即痛无已时,兼有不可按;不可揉之状也。
四、脉象
脉弦长。
五、药解
阳邪误下,陷入阳明,是两阳合并,故腹大实痛。用人黄攻阳明之实热,以除腹痛,桂枝举下陷之阳邪,以解肌表,白芍敛阴和里,甘草缓中调胃,姜之辛散,枣之甘润,务使营卫振发,则阳邪不自内陷,而腹大实痛自除。
徐洄溪云:此因误下而见太阴之症。大实痛,则反成太阴之实邪,仍用大黄引之。即从太阴出,不因误下而禁下,见证施治,无不尽然。
六、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七、舌苔现象
(一)舌上白苔,或左或右,余见黄黑色。
此证外现下利,痛引少腹者,热结也。热甚者,桂枝大黄汤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二)舌上黄苔,舌尖独白者。
舌瓣黄根白尖,乃合病有之,是太阳表证,传入阳明里症,循经而传也。如有表邪一分,必须解表,必待表尽,乃可攻里,故宜本汤。
八、本证辨识之真谛
太阳之邪未解,误下而邪陷于脾,以到脐上痛者,其人必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之候,因下后,方见此痛者,便以桂枝大黄汤治之。
九、本汤精神在温下
伤寒太阴全篇,无纯用寒下法,用大黄与桂枝同下者,故谓之温下,此其精神也。
十、本汤下法之精义
张季明谓太阴脾经温燥不行,亦当温利,自阳明出,如桂枝汤加大黄是也。
十一、本汤禁忌
传经热邪,陷入太阴,法当兼表兼下,本汤是也。若以之治直中纯寒之证,而用大黄,则寒邪益陷而下脱,其危可直待也。(徐洄溪)
十二、本汤与大柴胡汤同义
大实下满,宜从急下,然阳分之邪,初陷大阴,未可峻攻。但于桂枝汤中,少加大黄,七表三里,以分杀其势,故与大柴胡汤同义。
十三、医案
(一)叶天士治徐某,四十,疹发五六年,形体畏寒,病发身不大热,每大便腹痛里急,此皆气血凝滞,当以郁病推求。用:
桂枝、白芍、炙草、酒炒大黄,加枳实、当归。
季云按此案于原方去生姜、大枣者,免滋滞助热也。加当归、枳实者,在行血调气也。即此足征加减之妙。
(二)叶又治某,向有宿痞,夏至节,一阴来复,连次梦遗,遂腹形坚大,二便或通或闭,是时左膝痈肿溃疡,未必非湿热留阻经络所致。诊脉左小弱,右缓大,面色青减,鼻准明亮,食必腹胀愈加,四肢恶冷,热自里升,甚则衄血牙宣,全是身中气血交结,固非停水积聚之胀。考古人于胀虚,以分清气血为主,止痛务在宣通,要知攻下通腑,温补乃护阳以宣通。今者单腹胀,皆以脾胃为病薮,太阴不通,阳明亦病。议以缓攻一法。方用:
桂枝一钱 熟大黄一钱 生白芍钱半 淡生姜一钱
加厚朴、枳实。
徐洄溪云:此亦败症不治。
季云按本汤去大枣加厚朴、枳实也。
第二章 麻黄汤类
第一节 麻黄汤
一、用量
(一)仲景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一两
(二)洄溪
麻黄去节一钱桂枝一钱杏仁去皮二钱甘草五分
二、定义
此风寒表邪,犯及皮毛肌肉筋节,内壅为喘。为制开表逐邪发汗之温方峻剂也。
季按此正伤寒治法。原麻黄汤为表剂之发汗第一方,是初病时元气未衰之猛剂也。
三、病状
(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唐容川曰:太阳膀胱中所化之气,由气海行气街,循油膜,上胸膈入肺,出之于鼻为呼出气。膀胱所化之气,又从油膜透出肌肉,达于皮毛者,为卫外之气。今人但知口鼻出气而不知周身毛窍亦无不出气,鼻气一出则周身毛窍皆张,鼻气一入,则周身毛窍皆敛,若毛窍之气不得外出,则反壅塞于内,上出鼻口而为喘。寒伤皮毛,卫气不外出,是以反于内而上壅为喘,治法但将皮毛发散使气外出,不壅于内,则喘自止。
皮毛是肌肉,寒伤皮毛,不能禁之使不内犯也。周身疼痛,是邪兼犯肌肉,血脉受伤,故痛。
头项强痛,又是邪犯太阳之经脉,至于骨节疼痛,则邪兼入筋。内经云:诸筋皆属于节,故骨痛,是邪犯于筋。
盖人身皮内为肥肉,名曰肌。肥肉内夹缝中有纹理,名曰腠理。又内为瘦肉。瘦肉两端,即生筋。筋与瘦肉为一体。皆附骨之物也。邪化瘦肉,则入筋而骨节疼,瘦肉之膜,即连于内膜膈,而归属于肝,今因邪在皮毛,而兼犯肌肉,兼犯筋节,并内壅而为喘。
季按以上所论,邪之所在,能指出一定部位,参西衷中,实发前人所未发,故录之。
(二)太阳与阳明合病,阳明之病象甚多,如身热,不恶寒、口苦、鼻干之类,但一见症即是,不必悉具也。太阳病即上文所指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病俱在上焦。“宜麻黄汤主之”。
喘而胸满,此麻黄证之太阳合阳明也。
四、本汤脉症合参
(一)太阳病,十日以去,过经脉浮细,邪已退。而嗜卧者,正渐复。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胸满胁疼,病延日久,邪留少阳,故与此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若果邪在少阳,脉必带弦,今但浮,则尚在太阳矣。故亦用麻黄汤。此亦从脉不从症之法。
(二)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乃太阳伤寒的症。经曰:诸紧为寒。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表症即上文数端。此当发其汗,宜麻黄汤。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阳郁而不能外达。剧者必衄,衄乃解。热甚动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与汗从皮毛而泄同,故热邪亦解,俗云:红汗也。经云: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风郁故为热,寒郁亦为热,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麻黄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