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葛根汤类
第一节 葛根汤
一、用量
(一)仲景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 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切 三两 甘草炙 二两 桂枝去皮 二两 大枣擘 十二枚
(二)洄溪
葛根钱半 麻黄八分 芍药酒炒 钱半 生姜三片 甘草钱半 桂枝钱半 大枣三枚
二、定义
此开表逐邪之轻剂,专治风寒在表兼自利者之温清合法方也。
三、病状
(一)太阳病,项背强𠘧𠘧,无汗恶风。
其症身不疼,腰与骨节不痛、不喘、不烦躁,是无内症。阳明证,汗出而恶热,今无汗而恶风,则未全入阳明,故曰太阳病。
(二)太阳病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合病全在下利一症上审出。盖风邪入胃,则下利矣。两经合病下利,而闩必。必阳并于表,表实而里虚也。
凡二阳合病多利,三阳合病多汗。寒毒藏于肌肤,胃所主也,胃热不宣,气阻而饮积,辨脉法所谓晚发水停者也。合病则气并于阳,蓄饮内动,寻路而出,故利。主以葛根汤,升其清阳,则两阳之热,从皮毛而解,不治利而利自止矣。故太阳与阳阴合病,必下利者,亦以此治之愈。
四、脉象
脉浮。
脉浮不紧数,是中鼓动之阳风。
五、药解
此汤以桂枝汤为主加麻黄以攻其表实,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牵引。麻黄、生姜开玄府腠理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寒热俱减,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
徐洄溪云:按葛根本草治身大热,大热乃阳阴之症也。以太阳将入阳明之经,故加此药。
六、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二味主药先煮。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已能发汗矣。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七、本证合病与并病之区别
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盛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成无己)
八、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二方药剂分两皆同,但在伤寒,则治邪从肤表,而涉于经输者,在金匮则治刚痉之将成未成者,则异矣。
九、本汤兼治
(一)周身发热,发现斑点,呕吐。夫周身肌肉,皆属阳明,阳明主发热不恶寒,今为外邪抑郁,壅于阳明,故发热而现斑点,呕吐者,皆邪毒上壅外出之故。葛根汤力能祛邪外出,随其邪之所向而祛之,故愈。
(二)两眼皮红肿痛甚。眼皮上、下皆阳明所主。今为风热所闭,抑郁而为红肿痛甚。葛根汤力能解阳明风热,故可治而愈。
(三)两乳红肿发热。两乳乃阳明所主。今外感之邪,伏于两乳间,故见红肿痛甚。葛根汤专祛阳明之邪,故可治愈。
(四)小儿痘初现点。夫痘毒自内外出,既已现点,此刻毒邪尽在肌肉之间。肌肉属阳明,葛根汤力能宣通肌肉之邪,不使痘毒遗留于内,发透为佳,然后另行养浆之法,若已发透,即不可用此。
按此方功用颇多,加减亦多,书中言之甚详,兹不多赘。
十、本汤忌与
此汤治表、实、里、虚者甚宜,而胃家实非所宜也。又与大青龙汤治表里俱实者异矣。
十一、本汤精义
太阳病汗不出,从阳明内陷,故用麻黄发表。葛也升津,则一汗表里双解,方重麻黄,不可畏而去之也。
十二、医案
(一)罗谦甫治某,患伤寒无汗恶风,项既屈而且强。罗曰:项强𠘧𠘧,葛根汤证。或问何谓𠘧𠘧?罗曰:如几人疾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人羸弱,须凭几而起,误矣。盖仲景论中,有难晓处,振振欲擗地,心中懊憹,外气怫郁,郁冒不仁,膈内拒痛,如此之类甚多。成无己注:几音殊。𠘧𠘧,为短羽鸟引颈之貌。甚得仲景旨。
季云按此案注重在“无汗恶风、项屈且强”八字。
(二)许叔微治市人杨姓者,病伤寒无汗恶风,项虽屈而强。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许曰:非其治也。是谓项强𠘧𠘧,葛根证也。三投,硪澉然微汗解,翌日项不强,脉已和矣。许叔微曰:何谓𠘧𠘧?如短羽鸟之状,难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人羸弱,须凭几而起非是。此与成氏解不同。
第二节 葛根黄芩黄连汤
一、用量
(一)仲景
葛根半觔 甘草炙 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二)洄溪
葛根三钱 黄连钱半 甘草钱半 黄芩钱半
二、定义
此误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为制解表清里之清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桂枝证,桂枝症即太阳伤风之正病也。医反下之,大误,利遂不止,邪下陷则利无止时。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邪束于外,喘而汗出,利遂不止,是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
四、脉象
脉促者,表未解也。
促与结对,迟而一止为结,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而一止为促,数为热,促则热之极矣。故促宜曳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要言之,热邪内陷,脉数而歇止,与寒邪内陷之脉不同也。
五、药解
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治表以葛根之辛,治里以芩、连之苦。盖其病为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为表里两解之法。(尤在泾)
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徐洄溪)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
七、本汤与人参汤先煮后煮之区别
桂枝人参汤,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权宜法也。葛根黄芩黄连汤,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纯,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法异矣。
八、本汤与桂枝人参汤误下致病之同异点
(一)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未和。是两证之误下致利,病因则同也。
(二)彼证脉微弱,心下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也。此证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也。表、里、虚、实当从脉辨,况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硬为虚可知。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下利,化痞硬,又加桂枝以解表。桂枝证本脉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内盛,邪蒸于外,故汗出。热暴于内,火迫上冲,故为喘。暴注下迫,故为利。故用葛根黄芩黄连以治之。
九、本汤与麻杏石甘汤治喘汙不同之点
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杏石甘汤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盖以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故主葛根芩连汤。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故主麻杏石甘汤。此古人之奥义也。(成无己)
十、本汤与桂枝去芍汤之区别
病在阳而反下之,邪气被抑而未复,正气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者,则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汤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则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也。是二汤之区别也。
十一、本汤兼治
(一)外感发热恶寒之下痢。唐容川曰:痢症初起,而发热恶寒者,乃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风能煽热,互相蒸发,是生寒热,宜兼疏其表,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如有宿食,加枳壳厚朴。
(二)病疹。疹之原出于胃,治疹者当洽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痧之原出于肺,治痧者当治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痧于肖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泻时,不可更从辛散。大旨升达主升,葛、柴之属。清凉主降,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而得治痧疹之要道焉。(世补斋)
(三)不恶寒之温热病。此温病辛凉之轻剂,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也。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升降,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此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世补斋)
(四)病疫。广东罗哲初,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甘草、半夏,治时疫甚效。肢冷脉伏者,亦莫不起死回生。(周凤岐)
季按本汤原有炙甘草,此加甘草者,或系生甘草。
十二、本汤与太阳少阳解表清里之法同辨
阳明之有葛根芩连汤也,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小柴胡也。太阳以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阳明则以葛根解表,芩、连清里。表里各不同,而解表清里之法则一也。(世补斋)
十三、本汤治阳明成实之证
凡由太少阳陷入阳明者,为阳邪成实之证。不论有无下利,皆以此方为去实之用。
十四、本汤随证之加法
如芎、芷、羌、独、荆芥、藁、蔓、薄荷、桑叶、藿香、香薷、赤芍、丹皮、黑栀等药,皆可随证加入。(世补斋)
十五、本汤与三承气汤主治之区别
本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主阳明之里,此其区别也。
十六、本汤治利非协热辨
今人每以本汤证之利为协热利,实则本汤之利虽属热性,仲景并未称之为协热利。至桂枝人参汤证之寒性利,反称之为协热而利。盖热者,犹言挟表邪也,不可不知。(姜佐景)
十七、医案
(一)张路玉曰:瘟有虾蟆瘟、鸬鹚瘟、疙瘩瘟、瓜瓤瘟,形证各别。庞安常又有玳瑁瘟之说。余治洪德敷女,初冬发热,头痛胸满不食,已服过发散消导等药四剂,至第六日周身痛楚,腹中疼痛,不食,奔响屡欲圊而不可得,口鼻上唇忽起黑色成片,光亮如漆,与玳瑁无异,见者大骇。余诊之,喘汗脉促,神气昏愦,虽脉证俱危,喜其四围有红晕鲜泽,若痘疮之根,紧附如线,他处肉色不变,许以可治。先与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犀角,连翘、荆、防、紫荆皮、人中黄,解其肌表毒邪,俟以黑色发透,乃以凉膈散,加人中黄、紫荆、犀角,微下二次,又与犀角地黄汤,加人中黄类,调理半月而安。
紫荆皮味苦辛,性温。泻脾肺虚火,利湿和血,疗疥诸毒。
季云按王孟英治瘟疫兼喉症。一以仲景白虎汤为救焚主剂,若已及于營分者,用晋三犀角地黄汤,活人甚多。
(二)叶天士治某三阳症,邪未入里归腑,尚在散漫之时,用承气汤误下之,则热不解而下利,乘邪妄言见矣。拟苦清以通腑气,仍用葛根解肌开表,斯成两解表里之法耳。宜葛根黄芩黄连汤。
(三)治某伏邪挟积,但热不寒,头痛鼻血,便泄稀水,表里两窒热甚于里。居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豆豉、连翘、枳实、黑栀。再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延胡、查炭、赤苓、陈皮、莱菔、乌梅丸而愈。
第三节 葛根加半夏汤
一、用量
(一)仲景
葛根汤原方加半夏半升,洗。
(二)洄溪
即葛根汤(见前)加半夏。
二、定义
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利但呕。为制因势利导宣通逆气之方也。
三、病状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则下利似乎合病当然之理。今不下利而呕,又似乎与少阳合病矣。但呕者,便合少阳。(柯韵伯)
四、药解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救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成无己)
五、煮眼法
煮服法,同前葛根汤。
六、本汤与葛根夸连汤之区别
前条误下而成利,则用芩连治痢,因其本属桂枝证而脉促,故只加葛根一味,以解阳明初入之邪。此条乃太阳阳明合病,故用葛根汤全方,因其但呕,加半夏一味以止呕。随病立方,各有法度。(徐洄溪)
七、本汤之治呕利与理中汤之治呕利辨
阴邪内合阳明,陷于大肠,则自下利。逆于胃中,则但呕。理中汤之治呕利,以寒单在里,故以温里为急。葛根汤之治呕利,则以寒自外来,故仍以发表为主,使寒仍从外解,然此方亦无汗可知。
季按此才在“无汗”二字,须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