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
(第二版)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我们接诊的患者往往是以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来就诊。医生以其主诉的症状为线索,四诊合参,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就可以确立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可判断病势的善恶顺逆,探索疾病的演变规律,预测疾病的预后转归。这就是《内经》“司外揣内”的诊断学模式,即现代控制论不打开黑箱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中医学固有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许多疾病初露时的先兆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为早期诊断和防微杜渐提供了依据。在辨证论治时,抓住主要症状,辨析主要症状,洞察疑似症状,从而找出疾病、证候的根结,有的放矢,必定需要症状鉴别诊断的娴熟功夫,也是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和环节。
我对中风一病,就强调症状学为临床研究之基础要素。其病名、病类诊断必以明察主症为基础,观察症状以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症状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十八年前,前辈中医学家赵金铎、张镜人、张震三位老先生,以开创之精神领衔主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为中医鉴别诊断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该书问世以来,重印 8 次,发行 10 余万册,是多年来中医学少有的畅销书,足以说明本书的影响和在中医鉴别诊断学科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在即将跨入 21 世纪之际,广安门医院受命组织全国 15 个医科教单位的老中青学者 45 人,删繁正讹,补充移正,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订,新增条目 123 条,增加内容 26 余万字。修订后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融贯了本世纪的中医研究成果,反映了多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疾病谱变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其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能适应当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发展的需要。学者们费时一年,数易其稿,可见用心之良苦。
相信本书之再版,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和内容奉献给读者,一定会在新世纪对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爰为之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王永光教授
1999 年 12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