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十八年前,为了弘扬中医药学,时任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的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赵金铎老先生,会同中医界的几位老前辈,提出了整理编辑中医鉴别诊断学的动议。得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由广安门医院具体组织全国 22 个医科教单位,近 70 名学者参加编写,《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先后问世。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的出版发行,对中医鉴别诊断学科来说,既是继承和总结,也是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开始确立了中医鉴别诊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初步明确了中医鉴别诊断学构成的框架体系,并为中医鉴别诊断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鉴别诊断学由症状鉴别诊断学、证候鉴别诊断学和疾病鉴别诊断学三部分内容组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而又有时代特点的大型中医专著,一经刊行,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和欢迎。十五年来,先后重印八次,发行十余万册,在海内外中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科研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了全国中医学术发展的水平。本书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首先得益于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丰富学识和奉献精神。他们不顾年高,承担了本书的编审、顾问。呕心沥血,精益求精,推敲琢磨,字斟句酌,审定把关,数易其稿,对中医事业耿耿丹心,功不可没。尤其是本书主编赵金铎老先生,他的远见卓识和开创精神,他付出的辛劳和心血,为保证本书的学术特色和水平,也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虽然已经逝世九年,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本书再版即将付梓之际,我们更加怀念他老人家。副主编张镜人和张震两位导师,他们和赵老一道,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造诣对本书的完成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在中医鉴别诊断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的各位顾问和作者,以及参与本书头版编写的诸位工作人员,他们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负责精神为本书的编写出版兢兢业业的工作。他们一直在关心本书的再版,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没能参加这次再版修订工作,但他们的业绩已经随本书的出版发行而记录在案,流行于世。在此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修订工作,正值世纪之交。修订后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在学术上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深远意义,我们深感此次修订工作责任重大。在修订班子的组成上,考虑到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更,首先发信征求了老作者的意见,并根据条目的增加情况,适当增加了一部分新作者。新老作者共 45 人,其中具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职称者 38 人,占 84%,形成了强有力的编修班子。

本书的修订原则是在尊重原书编写宗旨,保持和发扬原书学术特色和写作风格的前提下,充分反映初版以来中医学术,特别是在症状学、证候学和诊断学(鉴别诊断学)方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和科学进步,特别是生命科学发展和疾病谱变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针对社会生活紧张带来的精神情志疾病,工业化生产和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化学药物中毒而致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艾滋病、吸毒,社会老龄化导致的老年疾病等新情况,在主要症状的论述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补充。从而尽可能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变化,临床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修订工作注意坚持和贯彻了“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特别是把实践性作为“四性”的核心和基础,使编写内容既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能够指导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在体例上“遵其制、依其例”,进行必要的补充、删繁、正讹、移正。对条目的修改,名称不确切者,予以改正;症状兼容的,予以分割;内容重复的,予以合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的,予以删除。通过调整,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 123 条,症状总数达到 623 条。

在具体内容的修订方面:在“概念”部分,着重考订症状的定义是否确切,出处是否有误,与疑似症的鉴别是否恰当。对需要增加疑似症鉴别内容的,作了相应的补充。在“常见证候”部分,仔细推敲所列证候是否符合临床实际,与临床不符处,作了改正。所列证候不足者,作了增补。在“鉴别分析”部分,若常见证候有变化,该内容亦作了相应的变化。在“文献别录”部分,若与鉴别诊断内容不符者,作了适当删减或补充。

为使本书所涉及的疾病和证候名称尽可能标准化,我们在修订时采用了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7-03-04 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3)为蓝本,凡疾病和证候命名不符合标准者,以此为准作了适当的改正。

对修订后作者署名的处理,我们既尊重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若修订内容大于原条目内容,修订者可署名于原作者之前。若修订内容小于原条目内容,可署名于原作者之后。修改不多或仅作文字校正的,仍署原作者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中医学既要保持和发扬其固有的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要不断吸取现代科技成果,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发展。在世纪之交对《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所做的修订,将以本书第二版的正式出版发行为契机,把中医鉴别诊断学的学术进步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我们的学识和水平所限,这次对本书的修订,确有续貂之虑。编修人员只能尽其所能,在中医鉴别诊断学科的继承和发扬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至于内容论述,挂一漏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祈盼在下次再版时加以厘定,使本书更臻完善,使中医鉴别诊断学科不断发展。

姚乃礼

1999 年 12 月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初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