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鉴别诊断学,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承前启后、介于基础和临床的中间学科。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三)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编写中医鉴别诊断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十分重大。从学术方面说,使基础与临床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在中医诊断学与中医临床学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繁荣了中医学术,填补了中医鉴别诊断学科上的空白。从实践方面讲,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症状、证候、疾病的鉴别分析水平上,有一定的帮助。中医鉴别诊断学这一学科的产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医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之一。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候中出现。“症状鉴别”所讨论的内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证候间的鉴别;所涉及的问题,是主症相同,证候却不相同的鉴别问题,并非讨论不同“症状”间的鉴别,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例如,“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虚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于证候产生的病因病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则还会发现,其临床“兼症”亦有不同特点。如:血虚舌麻的特点是舌淡而麻,兼症有面白萎黄、心悸气短、脉细无力等;肝风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强,兼症有语言不利、或有卒仆、脉弦而细数等;痰阻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苔厚腻,兼症有头眩、脉滑等。临床鉴别时,不同证候中出现的“兼症”,往往是鉴别的着眼点,否则主症相同的不同证候就无法进行鉴别。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症”,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状和病机。因为没有兼症的存在,也就无法认识主症,如同事物若与其周围事物割断了联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规律,揭示了它产生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方便于临床医生以掌握。这种主症相同的证候间的鉴别规律,就是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鲜明特点。

按“鉴别诊断学”的要求,症状之证候间的鉴别,只从主症、兼症、病因、病机等方面讨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的,但考虑到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为了更切合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需要,也附带地简略讨论了不同证候的治则和选方用药,并将立法、处方,从鉴别的角度一并加以叙述,这种写作体例,从形式上看,最容易使人误解为“对症治疗”;可是由于书中始终贯穿“辨证”,讨论的问题,始终是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的鉴别,因此,“对症治疗”的误解也就不会发生了。

中医辨证,首先要具有对症状进行分析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进行辨证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训练医生对症状鉴别分析的能力,是打好“辨证”的基本功之一。《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对提高临床医生的症状鉴别分析能力,我们认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新的创写,但它的萌芽,远非始自今日。例如,元代中医名著《丹溪手镜》中,就综合了大量的症状鉴别诊断内容,它在所述“自汗”一症中,有“风邪干卫”、“暑邪干卫”、“湿邪干卫”、“风湿自汗”、“寒渐入里,传而为热自汗”、“漏不止恶风自汗”、“阳明发热自汗”、“柔痊自汗”、“霍乱自汗”、“少阴病自汗”等的证候分辨,同时还列出自汗的“不治证”等,可谓鉴别详备,但从今天来看它,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我们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结合今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因此,《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既是继承了先人的宝贵经验,又是发扬了前人的学术成果。

本书之编写,贯彻了以下几项原则:(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的特点;(二)贯彻“双百”方针;(三)既要系统继承总结前人的学术经验,又要反映出近代临床的实际发展;(四)注意“三性”,即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

写作时,注意了从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例如“证候”的分证方法,要求以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即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进行分证,在促进中医诊断理论的系统化、规范化方面,做了一定努力。

本书编写人员五十余人,审稿人员十八人,参加编写的单位有十一个省市、二十二个单位,共用了一年零二个月时间完稿。这项工作自始至终,在中医研究院李永春、施奠邦两位副院长组织领导下,得到了卫生部中医局吕炳奎局长的热情鼓励,以及参加这项工作的各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是能如期胜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本书编写人员,大多都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骨干,医、教、研任务繁重,在完成各自承担的本职工作之外,又圆满地完成了编写任务;审稿人员,多是身兼数职的中医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正副主任医师,有的年近八旬,仍伏案审批稿件,认真把关,这种积极工作的精神,值得发扬。

尽管编写和审稿人员做了很大努力,但水平所限,书中肯定还会存在不少缺点。所选症状条目五百条,编写时搜集了大量古今文献,并结合了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但比起中医临床实践的广阔领域,就显得条目还不够多,有些条目写得还很肤浅,论述的也还不够十分全面,编写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十分明显的缺点。深望国内外中医和热爱中医事业的同道,不吝指正,以便再版修订时,遵意改正。

赵金铎

1982 年 8 月于哈尔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