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一、症状的概念和意义
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准确的辨证乃是采取“有的放矢”治疗措施的前提。而这样的辨证,又只有通过对症状的全面分析,仔细鉴别、认真判断等才能获得。因此,进一步了解症状的概念和意义、熟悉症状与病机、疾病、证候、治疗之间的关系、掌握鉴别症状的原则与方法等,很有必要。
症状,中医学又称征候、病候等,一般是指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机体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这些感觉或表现,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人们赖以认识疾病的航标或纽带,它指引医生去识别和区别具体的病证,并成为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必读之书,是辨证论治规范之作,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其学术价值和内容,至今学术界仍在应用多学科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二书之所以成为中医学不朽的名著,其主要成就是奠定了中医学精髓——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对症状学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书中对症状的描述使用了规范的语言,对临床症状的记述比较全面系统,对症状还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对症状的客观指征进行了解释,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描述详略得当,还比较合理地处理了病、证、症三者的关系。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收载记录的症状一直沿用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证”字,实际上是症状的概念,并非指证候。在我国古典医著中,长期“症”、“证”使用不分,概以“证”代之。《康熙字典》中无“症”字,《中华大字典》对“症”解释为“俗證字”。为解决证与症在中医书籍中长期混淆不清的状况,本书在初版编写时就明文规定“证”与“症”字在书中使用的限定范围:“证”代表证候,“症”代表症状。在以后的中医证候规范和近年颁发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编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证为证候、症为症状,使证与症的概念约定成俗,趋于规范,并在中医学术界推广使用。
《周礼·天官》有“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生死”的记载。所谓“眡”,即视或看,说明当时的医生已能通过病人发出的声音或呈现出的色泽等症状去诊察疾病,并判断患者的预后了。《灵枢·本藏》篇曾认识到症状是体内病变的“外应”,因而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该书《外揣》篇进一步阐明体内病变与症状间之关系是“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并作出了“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的重要结论,从而由揣度诊断法的角度肯定了症状的诊断学意义。
朱丹溪继承了《内经》的有关思想,进一步指出体内的各种病机变化必然会通过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称之为“有诸内者,形诸外”因而再次强调“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内”等重要的诊断学原理,对症状的意义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随着医疗实践的持续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医学对症状比较重视,因而在各种症状的具体意义和症状与病机、疾病、证候、治疗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硕的认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