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症状与病机的关系
中医学的病证或证候,通常是由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或正邪交争等一系列矛盾运动构成的,它包含着病机变化的各种内部联系。不同的病机,可赋予证候以不同质的差异性,而不同的症状则是体内病机变化的外部联系或反映,即已表露出来的各种临床征象。它们与各自的病机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帮助医生识别证候的向导。但一个具体的症状,往往只是某种或某些病机的局部反映或部分表现。所以,尽管临床症状纷纭复杂、姿态万千,毕竟不过是各种病证的现象而已,病机终究比症状深刻得多。在症状与病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辨证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深藏于体内的各种病机变化,总是通过外在的症状去加以揣测或推断。《内经》曾借用自然界的某些景物或现象去生动地比拟体内病变和外部表现之间的固有联系。如《灵枢·刺节真邪》云“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渐洳,乃水湿浸渍之意。这就是说:地面上生长蒲草、芦苇之处,其下必有水湿浸渍无疑,此乃恒情常理。那么,但见苇蒲丛生,也就不难揆度其地之潮湿;且由苇蒲之繁茂与否,尚可间接推知其土质之肥瘠与水湿之多寡。人体的形与气,即外表状态与内部功能的关系和上述道理也是相通的。这样的认识难能可贵。《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亦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症状与病机的关系,并且暗示人们透过外部症象,可以洞悉内在的病机。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所说的“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已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人们:相同的病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同一症状,也可以因为不同的病机所产生。这也就是说,症状与病机的关系是多元的,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既可平行,也可以不平行。
症状与病机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联系。而且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往往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或有顺有逆、有真有伪等。
(一)症状与病机间的“纯”、“杂”关系
从唯物辩证法范畴的观点去考察疾病的各种表现,则所有的症状都可以从总的方面相对区分为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大类,前者或称为特异性症状,后者又可叫做非特异性症状。这种一分为二的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症状与病机之间相互关系的“纯”与“杂”。
所谓特殊性和特异性症状,多半是一些十分具体的病候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内容通常都比较明显和直接,诊断含义也较肯定,其与病机的关系一般都较单纯而易于识别,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对的“纯”的关系。如病程较久,得暖、得按、得食可减之脘腹冷痛,一般便是脾胃虚寒的特异性症状。因其本身十分具体,性质也很明确,它与中焦阳气不足的病机之间即保持着一种比较“纯”的联系。
非特异性症状具有程度不等的普遍性,它们所提示的病机涉及面都比较广,往往在许多场合下都可出现,其诊断涵义是多元性的,因此鉴别的难度比较大。只有全面考察、具体分析,才能判定其所反映的病机内容。由于非特异症状与病机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不妨称为“杂”的关系。如像笼统的咳嗽症状,则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它既可出现于风寒犯肺之时,也可见于风热袭肺、燥邪伤肺、痰湿渍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燥等一系列肺失宣降的过程中,且与多种具体的病机都可能有联系,甚至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在未通过四诊使其具体化之前,这一笼统的咳嗽症状与病机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它们之间属于“杂”的联系。再如笼统的发热、疼痛等症状,则具有更强的普遍性,其与具体病机之关系也更为复杂。类似这样的症状,就是鉴别诊断中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之一。
(二)症状与病机间的“正”、“反”关系
尽管每个症状都和相应的病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表现其联系的方式有时却大不相同,甚至会以倒错、歪曲、假象等方式从反面去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症状仍是从正面、如实的反映着病机,二者之间体现着一种平行的、统一的、即“正”的关系。例如已有元气不足、劳倦内伤,久病失养或腠理开泻太过等原因,而且又已排除了阳虚、湿困等可能性之后的少气无力症状,一般就比较中肯地从正面反映着人体气虚的病机变化,其二者间之关系便属于“正”的联系。
但是,症状和病机之间不可能绝对的一致或完全平行。日常诊疗工作中有时碰到的一些所谓“假象”,便是由那些歪曲或倒错地反映病机的症状造成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反常的关系即属于“反”的联系。这是病机与症状之间除了统一性之外,还存在着矛盾性的具体表现。前人所说“至虚之证、反有盛候;大实之证、反有羸状”就是指此。其中的“盛候”,或“羸状”与大实或至虚病机之间的关系,便属于相“反”的联系。《顾氏医镜》曾具体解释说“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有力,实也;甚者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也描述过至虚有盛候的情况,如谓“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秘、戴阳、胀满、虚狂、假斑等证,似为有余之病,而其因实由不足”。前者的不欲语、不欲动、眩晕昏花,大便泄泻不实;后者的便秘、腹胀、发斑等,即是以羸状和盛候的假象作为表现形式的,症状与病机之间的“反”联系。
总之,特异性症状与病机的关系较“纯”,而非特异性症状者较“杂”;“正”的关系是相互平行的,正面的反映,“反”的联系则是被歪曲了的,或反面的联系。然而在症状与病机的各种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是正的联系,反的联系有时也可见到。同时,只要通过望、闻、问、切等诊察手段而把笼统的症状尽量地具体化、准确化,那么杂的关系就可能转化为纯的关系。所以,症状鉴别诊断要领之一,即在于识别前者和抓住后者,俾便于区分症状的真伪,并促使其诊断范围之逐步缩小,和病机内容之渐趋清晰。
其次,还须明白:上述症状与病机间的“纯”“杂”和“正”“反”关系,都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人为的划分的,难免局限性或不够确切,而病员的实际情况则远比这丰富和生动得多。再者,症状与病机的各种联系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孤立的,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常可见到纯杂、正反关系的交错并存。因此,只有熟练掌握症状鉴别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才能透过复杂的疾病现象,去剖析病机,明辨证候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