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症状与病、证的关系
症状与疾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中医学的疾病名称就可窥见其一斑。中医的病名近 4000 种,最近颁发的国家标准收载常见病 930 种,此外尚有 49 种属症状性疾病名称,如发热、抽搐、自汗、盗汗、头痛等,这是否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之处。
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症状是由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或证候,其机体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是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再通俗地说,人患病后就会表现出症状,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症状是机体对疾病的反应状态。清代医家徐灵胎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也就是说,要辨病识病,对疾病作出诊断,必须以症状为线索,并综合四诊所搜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疾病在变化的过程中,症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症状的观察,可判断和察觉疾病的转化。如伤寒少阴病,因少阴为三阴之枢,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少阴病在正复阳回的情况下,可转出太阳。《伤寒论》中指出:“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阴病,阳气虚衰,机体功能低下,主要症状是四肢厥逆,恶寒踡卧。条文中的症状是“一身手足尽热”,说明阳气来复,邪气由里达表,病由少阴而转出太阳。
症状所出现的不同部位,往往提示疾病所在。如出现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为胸痹;若出现咳唾引痛,多为悬饮;若出现右胁胀痛,多为肝胆疾患;若出现胃脘部痞满,多为胃痞;腹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显露者,多为鼓胀。
症状是识别疾病的航标或纽带,给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医生应当在临床上仔细询问和搜集症状、全面观察病情,并要善于发现和诊察人们不太留意的疾病反应出来的蛛丝马迹,方才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症状是构成证候的主要因素,临床辨证论治主要是辨证候,那么症状就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要确立一个证候,必须根据症状,再结合舌、脉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症状在临床辨证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抓主症是识别和确立证候的主要方法。因为症状的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又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患者对症状的描述也是不确切的,这就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抓主要症状,或者叫核心症状,才能识别和确立证候。临床经验比较丰富,辨证思路清晰,就能从复杂纷乱的患者主诉中理出头绪,找到线索,稳而准地抓住主要症状,证候的确立就较容易。如一患者出现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等症状;而另一患者则出现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身疼、脉浮紧等症状。两相对比就不难看出,前者的自汗、脉浮缓和后者的无汗、脉浮紧迥然有别。前者为表虚证,后者为表实证,有汗与无汗是识别表虚证和表实证的主要症状。《金匮要略》亦以无汗恶寒和汗出而不恶寒来鉴别刚痉与柔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对腹满虚实证的鉴别,画龙点睛地指出:“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又如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一般都必须具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要症状,但有时只出现其中一个或两个症状,再结合其他症状和脉象,也可确诊为少阳证,即《伤寒论》所说的“但见一证(症)便是,不必悉具。”
在抓主症的同时,不可忽略了兼症。一个证候的组成,既有主要症状,也有次要症状,即兼症,它是主症的重要补充,是识别和确立证候的辅助条件。一旦靠主症难以确定证候时,有时结合兼症即可进行辨证。如以心悸为主要症状出现的证候,若不结合兼症,就很难确立属于何证。如心悸而兼面色㿠白,少气无力、畏寒喜温等症状,则属心阳气不足证候;如心悸而兼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低热盗汗等症状,则属心阴血不足证候;如心悸而兼胸闷痛,口唇暗紫等症状,则属心血瘀阻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