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症状与治疗的关系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提出治疗疾病的原则、手段与方法。辨证是通过辨识证候来认识疾病,是以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症状为依据,论治是在证候确立之后,确定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来治疗疾病,消除由疾病而产生的症状。那么,症状与治疗的关系也是辨证与论治的关系。故清代名医徐灵胎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以证候为核心来实施的。亦即疾病相同,在疾病演变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因证候表现不同而治疗不同。相反,不同的疾病,在疾病演变和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因证候表现相同而治疗相同。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临床对于症状的处理,要以证候为核心。亦即症状相同,由于与兼症和舌脉象组合后证候不同,则治疗方法可不同。相反,症状不同,由于与兼症和舌脉象组合后证候相同,则治疗方法可相同。且同一症状,由于其病因、病机不同,又有寒热虚实之异,则其主观感觉可有不同反映。医者即可藉此辨其证候属性,而确定治疗原则。如腰痛这一症状,临床可有“腰痛如折”、“重痛”、“串痛”、“冷痛”等不同表现,则可藉此并结合不同兼症,辨识为肾阳虚、肾阴虚、寒湿内侵、瘀血阻滞等不同的证候,其治疗方法必然有异,宜分别施以温补肾阳、滋补肾阴、散寒祛湿、活血化瘀之法。肾阳虚证候不仅表现出腰痛症状,阳痿、水肿、腹泻、气喘等症状也可见于肾阳虚证候中,这些症状此时均可用温补肾阳的方法而获效。
中医治疗疾病有标本缓急之分,以疾病分标本,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重于本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的原则,有的疾病可以采取先抑制、改善症状治标的办法,以迅速解除患者的痛苦,然后再审因论治,缓缓图之,以求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