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症状鉴别诊断之作用

往昔医家的著述,已有一些关于症状鉴别诊断的记载或描述。这些记述虽在一定程度上示人以规矩准绳,但不够系统,也不很全面。如《丹溪手镜》曾列举了八十多个常见症状,不同程度地叙述了与它们有关的一些病证的区别与治疗。《医学入门·问证》简要地记述了肩背痛“暴痛为外感,久痛为虚损夹郁”,腰脊痛“暴痛亦为外感,久痛为肾虚夹滞”等。《伤寒证治准绳·察色要略》关于面赤症状之鉴别诊断,描述亦颇详尽,如谓“在伤寒见之而有三阳一阴之分也”。并列举了太阳病阳气怫郁在表、阳明病里热内蒸,少阳病热在半表半里,少阴病里寒外热、夹阴伤寒虚阳上浮,以及阴火等不同的证候和有关的病机。而较早的、初具规模的中医症状鉴别诊疗学的代表作,除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外,则应推宋代成无已所撰之《伤寒明理论》。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从症状的角度反映辨证规律的科学。它系统、全面地研究各种症状的性质、特点、相互关系和诊断意义,剖析与每个具体症状密切关联的各种常见证候的特点,通过对病因、病机、主症、兼证的比较和分析,阐明这些证候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的差异,进而揭示其鉴别诊断的规律。目的在于提高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根据病人的症状准确地进行辨证的能力。

这门学科,目前虽然还是一株幼苗,但经过前人的培育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心耕耘,势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为中医鉴别诊断学的创建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提供条件。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