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口臭
【概念】
口臭是指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而言。
由于口臭的原因和程度不同,历代文献记载又有所谓“腥臭”、“口中胶臭”、“口气秽恶”等不同描述,均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胃热炽盛口臭:口臭口渴饮冷,口唇红赤,口舌生疮糜烂,或牙龈赤烂肿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痰热蕴肺口臭:口气腥臭,兼胸痛胸满,咳嗽吐浊,或咳吐脓血,咽干口苦舌燥,不欲饮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食滞胃肠口臭: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频作,不思饮食,大便或秘或利,矢气臭秽,舌苔厚腻或腐腻,脉象弦滑。
鉴别分析
胃热炽盛口臭:常在温热病或口疮、牙宣等病中出现,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生内热,火热上蒸,其气外现。症见舌质红赤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口气热臭,并见口渴饮冷,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胃有实热之症。
治宜清胃泄热,可用清胃汤或升麻黄连丸加减;若兼便秘腑实,宜用凉隔散。
食滞胃肠口臭:证由饮食不节,肠胃失运,宿食停滞,遂成食积。临床特点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如《伤寒论》之谓“干噫食臭”;并兼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之症。治疗宜消积导滞,方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
痰热蕴肺口臭:多见于肺热、肺痈等病证。由于痰热壅肺,灼伤气血,瘀结成痈,血败为脓。故症见咳吐浊痰、脓血,口气腥臭,胸满胸痛等。治宜清肺化痰辟浊,方选千金苇茎汤、泻白散加减。
口臭多因脏腑积热所致,或湿热、或食积、或痰浊,其理“亦犹阴湿留垢之臭”(《景岳全书》)。本节所述三证,皆为实证。临床辨证时,胃热炽盛口臭以口渴饮冷、口舌生疮、便秘溲黄、苔黄为主症;食滞胃肠口臭,根据伤食病史以及干噫食臭、吞酸嗳腐、脘腹胀满、舌苔腐腻等可资鉴别;痰热蕴肺口臭,以咳唾腥臭痰、胸满胸痛为主症。只要抓住不同证候特征,自可区别。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口臭候》:“口臭由五脏六府不调,气上胸膈,然府脏气,臊腥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
《儒门事亲》卷六 “赵平尚家一男子,年二十余岁,病口中气出,臭如发厕,虽亲戚莫肯与对语。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炼,火主焦臭,故如是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此极热,则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先以茶调散涌而去其七分,夜用舟车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断。呜呼!人有病口臭而终其老者,世讹以为肺系偏而与胃相通故臭,妄论也。”
《寿世保元》卷六 “一男子口臭,牙龈赤烂,腿膝痿软,或用黄柏等药益甚,时或口咸,此肾经虚热,以六味丸悉愈。”
(姚乃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