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嘈杂

【概念】

嘈杂又称心嘈(或嘈心),是胃脘部感觉不适的一种常见症状。《类证治裁》谓:“嘈症属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憹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临床上嘈杂一症,常与嗳气、吞酸、恶心、干呕、心下痞、胃脘痛等症状同时出现。

【鉴别】

常见证候

伤食嘈杂:嘈杂吞酸,嗳腐恶心,胃中𠘧𠘧欲吐,恶闻食臭,脘有胀满。若予吐出则诸症悉减,或口臭,苔腻,或大便酸臭。舌苔脉象也可正常。

胃热嘈杂:嘈杂而胃中有明显辛辣感,或常有酸热感觉,口臭,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数口,日间正常,或便秘,舌苔黄,脉洪或滑。

胃寒嘈杂:嘈杂口泛清水而酸,或伴有胃脘疼痛,遇寒冷或进冷食则加重,若得热饮热食则减轻或缓解,脘腹痞满,或食欲不振,体乏肢困,少气,面白,舌淡,脉细。

肝胃不和嘈杂:嘈杂吞酸,胸闷脘胀,胁痛,口苦,恶心,舌苔薄黄,脉弦细。

鉴别分析

嘈杂一症是中焦脾胃病证的临床表现。饮食嘈杂:因伤食所致,必有饮食戕伤胃腑的病史,故表现为脘胀欲吐、恶闻食臭的伤食症状,若能吐出,则诸症悉减,可用消导通滞之药,方用保和丸加减。

胃热嘈杂与胃寒嘈杂:一为热证,一属寒证。胃热者,嘈杂吞酸而有辛辣感;胃寒者,嘈杂口泛清水而酸,得暖则减。胃热者,宜清中宫胃火;胃寒者,宜暖中土脾胃。前者用越鞠丸合左金丸加减;后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肝胃不和嘈杂:肝郁不舒,横逆犯胃而致,则由于“肝木摇动中土,故中土扰扰不宁,而嘈杂如饥状,每求食以自救,苟得少食,则嘈杂少止,止则复作”(《张氏医通》),必兼肝气郁滞,如胸闷、胁痛、口苦、恶心、脉弦诸症状,治当疏肝和胃,方用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或用柴平煎加减。

【文献别录】

《丹溪心清·嘈杂》:“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姜炒黄连,入痰药,用炒山栀子、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炒山栀子。”

《医学入门·嘈杂》:“心嘈似饥又烦杂。”

《景岳全书·杂证谟》:“总之,嘈杂一证多由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顾脾气。然古人于此,悉以痰火论治。予恐专用寒凉,则胃气虚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渐至恶心嗳气,反胃噎膈之类,将由此而起矣。”

(李全)

(返回目录)